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这是3月份写的一篇(关于我的工作和生活所在地),当时今日头条账号丢失了,给忘记发了,现在补传上,旅友们可以相约多彩岔口。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每个人平静的生活,在家闲适一个多月,越发的想念这些地方。城市生活中的人,大多向往着大自然,甚至想安心养老,不愿意待在大城市,而选择偏僻的乡下,生活于城市的喧扰与大自然的宁静,两者之间犹如天壤之别,而岔口镇却恰恰是这么一个地方,大自然灵魂的所在地,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文昌古道

阳春三月,徽州的油菜花盛景,无数游人、摄影人心向往之。近年来歙县有一条古道名声大噪,被誉为“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一到春天,古道两旁的油菜花海犹如黄金地毯铺天盖地,漫了山岗,淹了古道。文昌古道位于歙县境内,距徽州古城约42公里,以岔口镇文山村为中心,连接歙县岔口、武阳、昌溪三个乡镇。全长6公里,宽1.8米,全由精细的青石板铺设而成,沿路铺设的青石板保存完好,逶迤幽寂,古色古香。从岔口村至文山村的古道约2.5公里,有1736梯石阶。文山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山村,这里几乎没有平地,民宅依山势建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半山腰。村中以吴姓、王姓、胡姓为主,诸姓和睦相处,民风淳朴。文山村以前叫横山村,主要是指这里的地理环境,整个村落整整齐齐横在山峦之中,似悬浮在云之上,因当地方言“横”“文”同音,故雅化为文山村。

文昌古道连接两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岭,文山岭和坝岭,中间有一条长2000多米的横路,路途中修建了6座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文昌古道从前是大洲源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大洲源百姓到旌德挑米,到县城读书,到浙江做生意,走的都是这条古道。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古道石平如砥,行走其间,步履轻盈,无攀山之劳累。古道两旁的油菜花花海如潮,夹道香风拂袖来。行至古道高处,视野开阔,远山、村庄、道路、河流尽收眼底。层层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远近大小不同的村庄,有的在山尖、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底,村里的房屋,有的是古建的马头墙、有的是土楼,白黄相间,仿若人在画中。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古道中途有一处名为“百步云梯”,百余个阶梯依悬崖砌就,呈弧形绕过山坳。文山村的人说,当年修建此处的石匠曾夸下海口,几十年后,如有一块石板松动,他愿用银元去垫平。近百年了,“百步云梯”依然稳固整齐。

走过百步云梯,再前行三五分钟,就是古道三岔口:左至武阳乡成富源村,右至昌溪乡坝源村的坝岭脚。立于三岔口,环视蜿蜒穿行于山脊之上的古道,百年前徽商步履匆匆的身影仿佛重现在晨雾氤氲中……

“世外桃源”——浩瀚大洲源

一个中外摄影爱好者纷拥而至的摄影热地!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境内的东南方向,东临霞坑镇石潭村,南与浙江省威坪镇接壤,西至武阳乡正口村,北邻昌溪乡。所谓大洲源就是从武阳乡正口以东地区统称为大洲源,境内流域面积93.6平方公里,大洲源河流经武阳、岔口部分地区,汇入新安江,最后向临近的千岛湖奔流而去。

散布在大洲源境内有近百个古村落,有的在高山之巅,有的傍水而居。一年四季水分充足,常年云雾缭绕,保持着徽州原始的自然特色,充满了神秘气息。自从2015年被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授予摄影创作基地后,已有10万余人次的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采风。

岔口镇是大洲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人辈出。较为出名的有:当代国际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吴氏三杰”(景超、燧人、承禧)在建国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声誉远扬;号称“江南一枝竹”的书画家吴皖生;如今还生活在岔口的书画家胡兴祖等。

浩瀚大洲源,非一篇图文所能详述。在本土导摄、同是省级摄影家协会会员凌云龙的协助下,以大洲源摄影点集聚区域的岔口村、周家村为中心,从专篇介绍过的文昌古道开始,选部分代表性摄影点进行简介,大部分图片来自这位农民摄影家的日常拍摄。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歙县岔口镇:“岔”紫嫣红总是春

鲍家汰土楼村,坐落在海拔近400米的高山上,可观小源河流水、日出、云海、山岭等壮观美景;金村,交通便利,位于岔口村至周家村公路旁,流水弯绕,古树葱茏,春夏秋冬有着梦幻般的色彩;庙前村,四面环山,大洲源在这里转了一个“欧米茄”湾,村庄中粉墙黛瓦,一条河流呈S型环绕其间,如诗如画;周家村,位于皖浙边陲,黄千公路穿村而过。依山傍水、古祠古宅,整个村庄温婉秀丽,恬静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周家村是个“文化特色村”,村内人文资源丰富,仍存老铁匠、编草鞋等老手艺与蚌壳舞、拨钗等民俗;门岭脚,一个小而美的土楼村,依山而建,极具特色的土墙石瓦,有众多土楼村里罕见的马头墙;竹筒坦(又名“祝筒坦”),山路弯弯、石板幽幽,沿途青山翠竹、山泉叮咚、花香鸟语。竹筒坦还是一个革命老区,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筒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这里发生过土地革命后期的“金竹暴动”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火烧祝筒坦”事件;渔塘村,重山叠岭上,头顶风生,脚下云海。春季油菜花海满山坡;秋季层林尽染,令人沉醉;鸟雀坪,这是一个连鸟雀都扎堆恋恋不舍的地方,秋季万亩山核桃林赤橙如锦,与黄白相间的菊花相衬为一幅浓郁的油画;据村史记载,最初的茶园坪村似状元佩戴的“状元官帽+貔貅腰带+状元官印”组成,故亦称“状元坪村”。村落后山有传说宋朝起义军方腊军队隐居的“方腊一洞、二洞、三洞”,更为村落带来了几分神秘感;木竹坦葫芦水库,因形状貌似“葫芦”而得名。葫芦水库的美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与山渊之间的灵;半山田,村如其名,位于山脊,徽风浓郁,以云海著称;高庄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的画卷;十九曲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人文色彩的古村落,带着历史的沧桑,宁静而安然。

大洲源之所以成为新兴摄影旅游热地,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创作资源,更是隐匿山恋间的这些古村落,还保留着世外桃源一般的质朴静谧。让人们找到了久违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种平静安详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