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祖先與無名的我

《火苗》就點藍字關注吧!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有名的祖先與無名的我

傳說堯裔居於劉,劉累夏朝御龍氏。

漢朝帝業劉邦啟,劉安著有淮南子。

劉向撰寫戰國策,劉備結義萬古傳。

世說新語義慶創,文論泰斗出劉勰。

劉焯皇極天文舉,知幾史倡才學識。

禹錫文學齊名柳,劉因元朝理學家。

伯溫軍師比諸葛,光第史譽六君子。

劉氏輝業自古垂,更有風流看今朝。

這首《中華百家姓秘典》登載的劉氏風流擷英詩,道出了劉氏家族顯赫的歷史地位和不平凡的歷史業績。翻開卷帙浩繁的歷史冊頁,劉氏家族堪稱人才輩出,有劉氏祠堂楹聯為證:

縱觀古代,執政將近七百載

累計先君,為王已逾六十人

這副楹聯是說在劉氏家族中,自古以來,出現過60多位皇帝,執政將近700年。為歷史上產生皇帝較多的姓氏之一。

一等官人,榮秘丞聲外

五行尊敬,高興士文章

這副楹聯是為兩位劉氏名人所作,一是梁代秘書承劉孝綽,據傳他七歲能詩文,被人稱為神童。他的辭藻,為世所宗,每作一篇文章,就有人爭相吟頌傳抄,一生著有文集數十萬言。二是漢中山靖王劉勝裔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劉禹錫,他提出的“天人交相勝”學說在哲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所作的《陋室銘》也是被人千古稱頌的傳世名篇。

敷政南陽,太守蒲鞭示辱

校書天祿,老人藜杖炊光

這幅楹聯也是為兩位劉氏名人所作,一是東漢逯鄉侯劉寬,字文饒,華陰人。桓帝時為南陽太守,典歷三郡,溫仁多恕,吏民有過,但用蒲鞭示辱而已。故為百姓愛戴。二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劉向,此人博學多識,曾著有史以來最早的分類目錄《別錄》,還有《新序》《說苑》等。為世人稱道。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行了,在汗牛充棟的劉氏名人譜中,我僅舉這幾例就夠了。因為按那時人們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官本位”思想決定家族名望的評判標準評判的話,這些就足以代表劉氏家族輝煌的歷史,再不需過多浪費筆墨了。的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劉氏祖先正是憑著自身的聰明才智與不懈努力,使劉氏子孫不斷髮展壯大,成為與張姓、王姓、李姓分庭抗禮的中國四大姓氏之一。

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傳說上古帝堯的後裔陶唐氏(伊祁氏)居於劉(今河北唐縣),後世以邑為氏,於是這裡就成為劉姓的發祥地。劉姓最初發源於今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到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遷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資料所載,晉大夫士會有子留居秦國,因以為氏,稱劉氏。其後有劉明,劉明生劉遠,劉遠生劉陽。戰國時,10世孫(佚名)在魏國任大夫,在秦滅魏國之後,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生子劉清,輾轉遷移到今江蘇豐、沛之地。劉清生劉仁,劉仁生劉端,劉端有4子:伯、仲、邦、交。三子即漢高祖劉邦。他建立西漢政權後,大封同姓王族,封王者有30餘人,封為侯者達400人之多。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稱帝后,亦大封同姓諸侯,以統治天下。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正因為劉姓建立西漢、東漢兩個朝代,歷18世、24帝,得天下208年之久,於是僅漢代,劉氏的皇親國戚便分佈於古時的彭城、沛國、弘農、中山、南陽、東平、天水等14處之多,並形成了全國第一大姓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姓為避“董卓之亂”而不斷向四方遷徙,其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靠蜀漢(劉備所建立的政權,為劉氏94世孫)。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除大舉南遷外,又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姓之中,劉姓人口大增。與此同時,劉交的後裔劉裕至晉末時,代晉稱帝,建立宋國,史稱南朝宋,先後歷9帝,60年。其族在江南十分顯赫,子孫封王侯者,遍及江南各處,影響很大。

隋唐時期,劉姓支脈遍佈大江南北,形成的郡望多達25個,其中較有名的就達18個。宋代以後,劉姓遍佈全國各地。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縱觀劉姓繁衍的情形,歷史上可分為三大時期,即漢代和魏晉南北朝、唐五代。劉氏家族經過長期不斷地繁衍,其支派甚繁,形成了兩千多年在全國各地都有劉姓居住的盛況。

劉氏家族如此龐大,名人眾多、能人輩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眾多劉氏祖先中,被史書譽為第一位為劉氏家族光耀門庭的人物首推那位開創漢室基業的漢高祖劉邦了。秦末時,他借陳勝、吳廣起義之際,在沛地(今江蘇沛縣)聚眾起兵響應,後受楚懷王之命,與項羽分兵入關。公元前206年,攻佔咸陽,秦王子嬰投降。面對兵力明顯強於自己的西楚霸王,“鴻門宴”上他委曲求全,巧計逃脫項羽亞父范增的謀害。後被項羽封為漢王,據巴蜀漢中41縣,定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與項羽展開了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最終在垓下以“四面楚歌”之勢逼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無顏見江東父老,與愛妃雙雙自刎於烏江邊,從而演義出千古悲歌“霸王別姬”。而大獲全勝的劉邦卻高頭大馬,黃袍加身,稱帝洛陽(後遷都長安)。從此後他實行中央集權制,重農輕商,輕徭薄賦,大封同姓王族,奠定了漢室江山的基業。公元195年,衣錦還鄉的劉邦慷慨作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雖有一絲淡淡的憂慮,但仍不失其王者的瀟灑豪邁之氣。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在這裡我還要提起一位劉氏祖宗,他就是中山靖王劉勝裔孫劉備。我之所以要把他放在第二位,是因為他和劉邦都堪稱一代梟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對他有過衷懇的評價。儘管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畢生都未實現,但他“桃園三結義”和“三顧茅廬”時,其忠義肝膽和禮賢下士之舉為世人所欽敬。他應算一生不得志之人,曾先後投靠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請出千古奇才諸葛亮後,得其大力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書寫出古代戰爭史上的恢弘篇章“火燒赤壁”,使不可一世的曹操抱頭鼠竄,狼狽不堪。繼而攻城掠地,先後佔荊州、奪益州、取漢中,定都成都,才建立了蜀漢政權。與魏、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如果從人格角度視之,就我個人感情而言,是親備而疏邦的。這印象來自於文學作品和部分歷史資料。先說劉備吧!當他得知結義兄弟關雲長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所殺時,悲痛欲絕,不顧眾大臣一再勸阻,甚至他一向言聽計從的諸葛亮的話也聽不進耳,發誓要為二弟雲長報仇雪恨。更使他雪上加霜的是,性烈如火的三弟張飛急於為雲長報仇,下令軍中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並將勸其寬限時日的範疆、張達各鞭背五十,限期來日俱要完備,完不成任務斬首。範、張二人自知死罪難逃,不得已趁張飛熟睡之際將其暗中殺死。劉備得知消息,心中的理智防線已徹底被悲憤至極的感情洪流沖塌了,於盛怒中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結果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彝陵。面對兩位結義兄弟的慘死和戰爭的失敗,他的心碎了,最終在悲憤交加中於白帝城撒手人寰。從中凸現出他重情重義的可欽可敬之處。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時自知兒子劉禪乃扶不起的阿斗,又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為成都之主。”從中更折射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我想征戰數年的他未嘗不知為一已之私怨而起兵伐吳會帶來什麼嚴重後果,他未嘗不知一旦由諸葛亮執掌朝政,大漢江山將易主易姓的現實。但他為情,為社稷民生,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完善和昇華。儘管許多史學家們對此有不同見解,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始終是這樣認為的。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現在回過頭來再說劉邦,這位開國皇帝雖建立了大漢王朝,開創了漢室基業,然而他的身後,卻站著一個沉冤而死的淮陰侯韓信。這位淮陰侯自幼博覽群書,尤愛兵法。因家境貧寒,曾到處流浪。後受到一位漂紗老婦收留,才得溫飽。但他心懷大志,從軍項羽後,因不受重視,數次獻計未納,遂歸附劉邦。然而,劉邦對他也並未重用,只讓他做了個管糧調的小官。韓信在赴南鄭途中負氣出逃。幸而蕭何深知其雄才大略,月夜單騎追韓信,為劉邦挽留住了這位難得的將才。後經蕭何鼎力推薦,才被劉邦拜為大將。此後他率軍先後取三秦、平魏代、定河東,又以3萬人馬大破趙軍20萬,並取得垓下決戰的勝利,為劉邦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就這樣一位功臣,在五年楚漢戰爭中,竟受到劉邦疑忌,多次被褫奪兵權。但他卻忠誠不二,屢救劉邦於危難中,並拒絕了武涉的拉攏和蒯通的勸誘。取勝建漢後,劉邦、呂后卻不能容他,先是劉邦找藉口貶其為淮陰侯,繼而又被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於長樂宮,落得個“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僅此一事,劉邦與劉備相比,其人格高下已涇渭分明瞭。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儘管我對劉備心存好感,但就總體印象而言,我對劉邦、劉備,還有東漢開國君主漢光武帝劉秀、南朝宋的建立者劉裕等其他幾十位皇帝們並沒有多少崇拜之心。儘管他們為劉氏家族生息繁衍立下了汗馬功勞。我是一介草民,用句曾經時髦的話說,我的筆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烙印。那60幾位祖先頭上的皇冠無不是平民百姓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為了維護皇權和劉氏皇族的錦衣玉食,剝削了多少老百姓的用汗水換來的物質財富?連年的征戰又使多少父母失去了愛子?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孩子失去了雙親?這些,史書是不曾統計的,也是統計不清的。在這些祖先們面前,作為劉氏子孫,我只能低下沉重的頭顱,為他們,向死去的靈魂懺悔。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我的眼光卻停留在這幾位人的名字上:劉鶚、劉義慶、劉勰、劉歆。他們雖同為皇室子孫,雙手卻沒有沾上鮮血。他們還用自己靈動的思想為人們送去一片溫暖的光和熱。我慚愧早知道《老殘遊記》、《世說新語》、《文心雕龍》,從小讀書只讀內容不管作者是誰的我,對劉鶚、劉義慶、劉勰三個祖先的名字卻像焦距未調實的照片,一片模糊。上初中就知道圓周率,卻不知道有一位名叫劉歆的祖先居然是我國最早研求圓周率的人之一,所計算的圓周率3.1547被命名為“劉歆率”。這次再從《中華百家姓秘典》上讀到他們的名字,我不禁肅然起敬。當然,我更敬佩“戊戌六君子”之一、因倡導變法救國而血濺法場的劉光第;為紅軍北上長征的勝利打下堅實基礎、在晉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犧牲的陝甘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的創建者之一劉志丹;面對敵人的鍘刀視死如歸、年僅十六歲的女英雄劉胡蘭。他們的錚錚傲骨不僅體現了劉姓兒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氣概,也為劉氏家族贏得了榮譽。在劉氏家譜中,類似上述這樣的名人還有很多。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在這些名字面前鞠躬,再鞠躬。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而慚愧的是,我作為劉氏後人,多年來一直不知道我屬於劉氏哪一個郡,我的祖先是出自祁姓、姬姓,還是他姓被漢室賜為劉姓?我少時常聽父輩們說我的先祖邢氏太婆從湖北逃難,攜幼子經四川一路遷徙,來到陝西南部山區一個叫魯家灣(今陝西省紫陽縣高橋鎮曾家灣)的地方才定居下來,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將孩子拉扯成人。孩子長大後娶妻生子,逐漸繁衍成今天這個龐大的家族。我只記得父輩傳給我的字行輩份口訣為:

應晞永文本,太紹守宗正。

良仕景光華,萬國興隆盛。

作善遠怡方,再庭錫瑞慶。

口訣中的許多字我只知音調,具體是不是那個字卻不得而知,因為我從沒見過屬於我們這支劉姓的家譜。我曾猜想先祖邢氏太婆來自湖北,我也許屬於竟陵郡。因為據資料記載,竟陵郡為西漢置郡,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鍾樣),南朝宋相當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沔陽等縣地。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即魯恭王后裔)所開基。尚若真如此,我們應屬劉焉之後裔。我這一推測始終縈繞在腦際,卻遲遲得不到正確的答案。

欣慰的是我老家劉國甫、劉國偉兩位兄長亦為了完成尋根問祖的心願,根據家譜記載我們原籍系原武昌府興國州官橋豐葉里人氏為線索,於2016年6月專程趕赴湖北查詢考證,終於在今湖北省陽新縣白沙鎮土庫村找到了字派相同的劉氏宗親。當我後來得知這個消息時,內心十分激動,立即打開百度地圖,在上面查找相關地理位置,我久久地凝望著那個標記地理位置的小綠點,如一條奔流千里的河流尋找到了自身的源頭,不知不覺眼眶竟溼潤起來。是啊!我們這支劉氏的先祖自清康熙年間入陝至今,已繁衍了十一輩,歷時300多年,多少代人尋根問祖的夢想終於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得以實現,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兩位兄長此行,終於讓多少劉家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他們的尋根之旅,對劉氏族人而言,的確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也是值得劉氏族人學習的榜樣。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據考證,祖籍地湖北劉氏老譜記載,我們這支劉氏為高祖劉邦後裔。既如此,我們的祖籍就應屬彭城郡。因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後來都屬於彭城郡。彭城也就被視為劉姓的正宗郡望。看來我還屬於“根紅苗正”的一族呢!瞧,寫著寫著又變了調,這不又有攀龍附鳳之嫌了嗎?其實,祖先是祖先,我是我,祖先們的輝煌已成為過去。除了我身上還流淌著劉氏的血脈,其它與祖先沒有一丁點的關係了。我不想像某些人那樣借有名望的祖先的頭銜以抬高自己的所謂身價。祖先們在我心中只能憑一些白紙黑字的記錄,用想象復活他們昔日的形象或英姿而已。而我卻在蘭州這座高原城市的陋巷中平淡地生活著,被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煩惱著。這時突然想起老祖先劉禹錫的《陋室銘》來,便略改以自勉:斯是陋巷,惟吾德馨。只要“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身處陋巷又有何妨!在這裡,身為平民百姓的我總算與祖先找到了精神的共同支撐點,哈哈,快哉!快哉!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往期回顧(點擊可閱)

● 園丁頌(之一)

● 園丁頌(之二)

● 園丁頌(之三)

● 蘭州的泉

● 蘭州的山

● 蘭州的橋

● 蘭州的冬

● 蘭州的秋

● 蘭州的夏

● 蘭州的春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