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火苗》就点蓝字关注吧!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传说尧裔居于刘,刘累夏朝御龙氏。

汉朝帝业刘邦启,刘安著有淮南子。

刘向撰写战国策,刘备结义万古传。

世说新语义庆创,文论泰斗出刘勰。

刘焯皇极天文举,知几史倡才学识。

禹锡文学齐名柳,刘因元朝理学家。

伯温军师比诸葛,光第史誉六君子。

刘氏辉业自古垂,更有风流看今朝。

这首《中华百家姓秘典》登载的刘氏风流撷英诗,道出了刘氏家族显赫的历史地位和不平凡的历史业绩。翻开卷帙浩繁的历史册页,刘氏家族堪称人才辈出,有刘氏祠堂楹联为证:

纵观古代,执政将近七百载

累计先君,为王已逾六十人

这副楹联是说在刘氏家族中,自古以来,出现过60多位皇帝,执政将近700年。为历史上产生皇帝较多的姓氏之一。

一等官人,荣秘丞声外

五行尊敬,高兴士文章

这副楹联是为两位刘氏名人所作,一是梁代秘书承刘孝绰,据传他七岁能诗文,被人称为神童。他的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文章,就有人争相吟颂传抄,一生著有文集数十万言。二是汉中山靖王刘胜裔孙、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他提出的“天人交相胜”学说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所作的《陋室铭》也是被人千古称颂的传世名篇。

敷政南阳,太守蒲鞭示辱

校书天禄,老人藜杖炊光

这幅楹联也是为两位刘氏名人所作,一是东汉逯乡侯刘宽,字文饶,华阴人。桓帝时为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示辱而已。故为百姓爱戴。二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此人博学多识,曾著有史以来最早的分类目录《别录》,还有《新序》《说苑》等。为世人称道。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行了,在汗牛充栋的刘氏名人谱中,我仅举这几例就够了。因为按那时人们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官本位”思想决定家族名望的评判标准评判的话,这些就足以代表刘氏家族辉煌的历史,再不需过多浪费笔墨了。的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刘氏祖先正是凭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与不懈努力,使刘氏子孙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与张姓、王姓、李姓分庭抗礼的中国四大姓氏之一。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传说上古帝尧的后裔陶唐氏(伊祁氏)居于刘(今河北唐县),后世以邑为氏,于是这里就成为刘姓的发祥地。刘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到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迁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资料所载,晋大夫士会有子留居秦国,因以为氏,称刘氏。其后有刘明,刘明生刘远,刘远生刘阳。战国时,10世孙(佚名)在魏国任大夫,在秦灭魏国之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生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刘仁生刘端,刘端有4子:伯、仲、邦、交。三子即汉高祖刘邦。他建立西汉政权后,大封同姓王族,封王者有30余人,封为侯者达400人之多。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后,亦大封同姓诸侯,以统治天下。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正因为刘姓建立西汉、东汉两个朝代,历18世、24帝,得天下208年之久,于是仅汉代,刘氏的皇亲国戚便分布于古时的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14处之多,并形成了全国第一大姓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其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为刘氏94世孙)。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除大举南迁外,又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刘姓人口大增。与此同时,刘交的后裔刘裕至晋末时,代晋称帝,建立宋国,史称南朝宋,先后历9帝,60年。其族在江南十分显赫,子孙封王侯者,遍及江南各处,影响很大。

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形成的郡望多达25个,其中较有名的就达18个。宋代以后,刘姓遍布全国各地。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纵观刘姓繁衍的情形,历史上可分为三大时期,即汉代和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刘氏家族经过长期不断地繁衍,其支派甚繁,形成了两千多年在全国各地都有刘姓居住的盛况。

刘氏家族如此庞大,名人众多、能人辈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众多刘氏祖先中,被史书誉为第一位为刘氏家族光耀门庭的人物首推那位开创汉室基业的汉高祖刘邦了。秦末时,他借陈胜、吴广起义之际,在沛地(今江苏沛县)聚众起兵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面对兵力明显强于自己的西楚霸王,“鸿门宴”上他委曲求全,巧计逃脱项羽亚父范增的谋害。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据巴蜀汉中41县,定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与项羽展开了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终在垓下以“四面楚歌”之势逼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与爱妃双双自刎于乌江边,从而演义出千古悲歌“霸王别姬”。而大获全胜的刘邦却高头大马,黄袍加身,称帝洛阳(后迁都长安)。从此后他实行中央集权制,重农轻商,轻徭薄赋,大封同姓王族,奠定了汉室江山的基业。公元195年,衣锦还乡的刘邦慷慨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虽有一丝淡淡的忧虑,但仍不失其王者的潇洒豪迈之气。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在这里我还要提起一位刘氏祖宗,他就是中山靖王刘胜裔孙刘备。我之所以要把他放在第二位,是因为他和刘邦都堪称一代枭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对他有过衷恳的评价。尽管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毕生都未实现,但他“桃园三结义”和“三顾茅庐”时,其忠义肝胆和礼贤下士之举为世人所钦敬。他应算一生不得志之人,曾先后投靠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请出千古奇才诸葛亮后,得其大力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书写出古代战争史上的恢弘篇章“火烧赤壁”,使不可一世的曹操抱头鼠窜,狼狈不堪。继而攻城掠地,先后占荆州、夺益州、取汉中,定都成都,才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如果从人格角度视之,就我个人感情而言,是亲备而疏邦的。这印象来自于文学作品和部分历史资料。先说刘备吧!当他得知结义兄弟关云长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所杀时,悲痛欲绝,不顾众大臣一再劝阻,甚至他一向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的话也听不进耳,发誓要为二弟云长报仇雪恨。更使他雪上加霜的是,性烈如火的三弟张飞急于为云长报仇,下令军中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挂孝伐吴。并将劝其宽限时日的范疆、张达各鞭背五十,限期来日俱要完备,完不成任务斩首。范、张二人自知死罪难逃,不得已趁张飞熟睡之际将其暗中杀死。刘备得知消息,心中的理智防线已彻底被悲愤至极的感情洪流冲塌了,于盛怒中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彝陵。面对两位结义兄弟的惨死和战争的失败,他的心碎了,最终在悲愤交加中于白帝城撒手人寰。从中凸现出他重情重义的可钦可敬之处。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时自知儿子刘禅乃扶不起的阿斗,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从中更折射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我想征战数年的他未尝不知为一已之私怨而起兵伐吴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他未尝不知一旦由诸葛亮执掌朝政,大汉江山将易主易姓的现实。但他为情,为社稷民生,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完善和升华。尽管许多史学家们对此有不同见解,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始终是这样认为的。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刘邦,这位开国皇帝虽建立了大汉王朝,开创了汉室基业,然而他的身后,却站着一个沉冤而死的淮阴侯韩信。这位淮阴侯自幼博览群书,尤爱兵法。因家境贫寒,曾到处流浪。后受到一位漂纱老妇收留,才得温饱。但他心怀大志,从军项羽后,因不受重视,数次献计未纳,遂归附刘邦。然而,刘邦对他也并未重用,只让他做了个管粮调的小官。韩信在赴南郑途中负气出逃。幸而萧何深知其雄才大略,月夜单骑追韩信,为刘邦挽留住了这位难得的将才。后经萧何鼎力推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此后他率军先后取三秦、平魏代、定河东,又以3万人马大破赵军20万,并取得垓下决战的胜利,为刘邦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这样一位功臣,在五年楚汉战争中,竟受到刘邦疑忌,多次被褫夺兵权。但他却忠诚不二,屡救刘邦于危难中,并拒绝了武涉的拉拢和蒯通的劝诱。取胜建汉后,刘邦、吕后却不能容他,先是刘邦找借口贬其为淮阴侯,继而又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落得个“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仅此一事,刘邦与刘备相比,其人格高下已泾渭分明了。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尽管我对刘备心存好感,但就总体印象而言,我对刘邦、刘备,还有东汉开国君主汉光武帝刘秀、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等其他几十位皇帝们并没有多少崇拜之心。尽管他们为刘氏家族生息繁衍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是一介草民,用句曾经时髦的话说,我的笔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烙印。那60几位祖先头上的皇冠无不是平民百姓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维护皇权和刘氏皇族的锦衣玉食,剥削了多少老百姓的用汗水换来的物质财富?连年的征战又使多少父母失去了爱子?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孩子失去了双亲?这些,史书是不曾统计的,也是统计不清的。在这些祖先们面前,作为刘氏子孙,我只能低下沉重的头颅,为他们,向死去的灵魂忏悔。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我的眼光却停留在这几位人的名字上:刘鹗、刘义庆、刘勰、刘歆。他们虽同为皇室子孙,双手却没有沾上鲜血。他们还用自己灵动的思想为人们送去一片温暖的光和热。我惭愧早知道《老残游记》、《世说新语》、《文心雕龙》,从小读书只读内容不管作者是谁的我,对刘鹗、刘义庆、刘勰三个祖先的名字却像焦距未调实的照片,一片模糊。上初中就知道圆周率,却不知道有一位名叫刘歆的祖先居然是我国最早研求圆周率的人之一,所计算的圆周率3.1547被命名为“刘歆率”。这次再从《中华百家姓秘典》上读到他们的名字,我不禁肃然起敬。当然,我更敬佩“戊戌六君子”之一、因倡导变法救国而血溅法场的刘光第;为红军北上长征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在晋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创建者之一刘志丹;面对敌人的铡刀视死如归、年仅十六岁的女英雄刘胡兰。他们的铮铮傲骨不仅体现了刘姓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也为刘氏家族赢得了荣誉。在刘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这样的名人还有很多。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在这些名字面前鞠躬,再鞠躬。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而惭愧的是,我作为刘氏后人,多年来一直不知道我属于刘氏哪一个郡,我的祖先是出自祁姓、姬姓,还是他姓被汉室赐为刘姓?我少时常听父辈们说我的先祖邢氏太婆从湖北逃难,携幼子经四川一路迁徙,来到陕西南部山区一个叫鲁家湾(今陕西省紫阳县高桥镇曾家湾)的地方才定居下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将孩子拉扯成人。孩子长大后娶妻生子,逐渐繁衍成今天这个庞大的家族。我只记得父辈传给我的字行辈份口诀为:

应晞永文本,太绍守宗正。

良仕景光华,万国兴隆盛。

作善远怡方,再庭锡瑞庆。

口诀中的许多字我只知音调,具体是不是那个字却不得而知,因为我从没见过属于我们这支刘姓的家谱。我曾猜想先祖邢氏太婆来自湖北,我也许属于竟陵郡。因为据资料记载,竟陵郡为西汉置郡,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样),南朝宋相当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县地。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即鲁恭王后裔)所开基。尚若真如此,我们应属刘焉之后裔。我这一推测始终萦绕在脑际,却迟迟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欣慰的是我老家刘国甫、刘国伟两位兄长亦为了完成寻根问祖的心愿,根据家谱记载我们原籍系原武昌府兴国州官桥丰叶里人氏为线索,于2016年6月专程赶赴湖北查询考证,终于在今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土库村找到了字派相同的刘氏宗亲。当我后来得知这个消息时,内心十分激动,立即打开百度地图,在上面查找相关地理位置,我久久地凝望着那个标记地理位置的小绿点,如一条奔流千里的河流寻找到了自身的源头,不知不觉眼眶竟湿润起来。是啊!我们这支刘氏的先祖自清康熙年间入陕至今,已繁衍了十一辈,历时300多年,多少代人寻根问祖的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以实现,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两位兄长此行,终于让多少刘家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的寻根之旅,对刘氏族人而言,的确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也是值得刘氏族人学习的榜样。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据考证,祖籍地湖北刘氏老谱记载,我们这支刘氏为高祖刘邦后裔。既如此,我们的祖籍就应属彭城郡。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于彭城郡。彭城也就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看来我还属于“根红苗正”的一族呢!瞧,写着写着又变了调,这不又有攀龙附凤之嫌了吗?其实,祖先是祖先,我是我,祖先们的辉煌已成为过去。除了我身上还流淌着刘氏的血脉,其它与祖先没有一丁点的关系了。我不想像某些人那样借有名望的祖先的头衔以抬高自己的所谓身价。祖先们在我心中只能凭一些白纸黑字的记录,用想象复活他们昔日的形象或英姿而已。而我却在兰州这座高原城市的陋巷中平淡地生活着,被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烦恼着。这时突然想起老祖先刘禹锡的《陋室铭》来,便略改以自勉:斯是陋巷,惟吾德馨。只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身处陋巷又有何妨!在这里,身为平民百姓的我总算与祖先找到了精神的共同支撑点,哈哈,快哉!快哉!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往期回顾(点击可阅)

● 园丁颂(之一)

● 园丁颂(之二)

● 园丁颂(之三)

● 兰州的泉

● 兰州的山

● 兰州的桥

● 兰州的冬

● 兰州的秋

● 兰州的夏

● 兰州的春

有名的祖先与无名的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