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什麼叫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詳解什麼叫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甚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詳解什麼叫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錢穆先生分析如下:

季氏:魯大夫季孫氏。

八佾:佾,行列義。古代舞以八人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或說: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今不從。季孫氏於其家廟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

是可忍也:此忍字有兩解。一,容忍義。季孫氏以大夫而僭天子之禮,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此乃孔子不滿於魯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一,忍心義,季氏八佾舞於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忍為,將何事不忍為。此指斥季氏。或說:孰,訓誰。指人不指事。

孰不可忍,謂於準何人之所為而不可忍。故當從前解。今按:是可忍指事,孰不可忍指人,有事則必及人,不當拘泥作分別。季氏忍於其君,則又誰何而不可忍?是誰弒父與君,亦將忍而為之。本章與次章,皆責季氏與三家,非責魯君,當從後解。

孔子重言禮,禮必有上下之分,遂若孔子存心袒護當時之在上者。其實不然。禮本於人心之仁,非禮違禮之事,皆從人心之不仁來。忍心亦其一端。此心之忍而不顧,可以破壞人群一切相處之常道。故孔子之維護於禮,其心乃為人道計,固不為在上者之權位計。

本篇皆論禮樂之事。禮樂為孔門論學論政之共通要點,故《論語》編者以此篇次學而為政之後。

或說:本篇不名季氏,而稱八佾,是孔子深責其惡,故書其事以命篇。或說:篇名非出孔子,因下論第十六篇有季氏,故此改稱八佾。然則《論語》篇名,當定於全書纂成之後。

詳解什麼叫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南環瑾先生分析如下:

季氏即季家,當孔子時代,魯國有三家權臣,即所謂權門,而且不是普通的權門,是可以動搖政權的權門。這三大家是孟孫、仲孫、季孫,國君都拿他們沒辦法,整個政權都操在他們手上,魯國當時的國君就那麼可憐。

季氏這位權臣,有一天高興起來,在家裡開家庭舞會,結果,玩出天子的味道來了。照規定他只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擺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天子的味道,要與中央抗衡,已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有人把這事告訴孔子,孔子就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照後世學者們的解釋,好像孔老夫子聽了這件事,大發脾氣,握著拳頭,敲響了桌子,厲聲斥責道:假如這件事我們都能忍耐下去,容許他去幹,那麼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事實上,並不是後儒們所解釋的這樣,假如真是後儒所解釋的一樣,那麼《學而》篇當中:“溫、良、恭、儉、讓”形容孔子的五個字裡的“溫”字,要用紅筆打×了,孔子的修養就不行了。

很簡單,《為政》篇不是剛說過孔子能不能先知的問題嗎?其實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動向,所以有人告訴他季氏八佾舞於庭,在家裡擺天子的排場時,孔子就說,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變、造反,他都會幹的。孔子就以這件事斷定,季氏將來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說季氏竟然忍心做這些事。並不是孔子在那裡發脾氣罵人,這些很明顯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轉個彎來把它亂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