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故事

大運河故事 | 龍城望賢壩

今日鐘樓

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
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
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
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

(望賢壩古村落圖)

在鐘樓區的新閘有一條童子河,從城西北緩緩流至薛家,新閘,三井鄉邊界倪家灣處,一分為二,向東經下塔橋、王家橋、曹村橋、大灣浜、萬福橋至通江橋流入北塘河。新閘老百姓一直稱此為北童子河。倪家灣向南經楊家塘、徐祥灣、孟莊大蘆蕩、西河洞進入大運河。當地人稱西童子河。西童子河楊家塘東稱東楊村。河西稱西楊村。為城西著名楊姓聚居地,數百戶人家以楊姓為主。

此楊姓族人始祖名楊天義,身材魁梧,有英雄氣概,篤信理學。元朝末年,張士誠據蘇州,天義從蘇州北寺塔來常州蘆墅,設帳教學。時西河洞有豪強武裝謬賢,附張士誠,帶數百人築壩西河洞,勒索行人和船隻,為害當地百姓。繆賢聞天義大名,深夜冠帶來見,天義謂謬賢說:“汝才識過人,應歸命真主,而自甘小冠,竊所不取也”。繆賢從天義言,裂其幟,掘其壩,散其眾。從天義遊學,成為善士。天義以理學薦官戶部給事中,歷詹事府詹事。賜進士,誥授通議大夫。繆賢亦與天義同朝為官。明朝嘉靖時常州進士薛應旂曾著文此事蹟。

天義子孫後來在童子河西的西楊村定居。隨著人口逐漸增多,楊氏向外遷移,其中一個名楊梃,字賓臣,號魯生。清初順治二年,清兵佔領江南,圍困江陰。楊梃率部眾七十八人追隨卸任江陰典史閻應元,城破後犧牲。清道光年間,楊氏後人在楊家祖墳夾巷口(現為常州檢察院內)圍一衣冠墓,供楊氏後人祭掃,現墓已不存。

楊氏崇文重教,六百多年來出了數位進士。自明末楊會兆遷居河東,族人不斷增加,而童子河把東西楊氏分開,來往很不方便,楊氏族人就和地方士紳官員商量謀劃在童子河上建一石壩,在今西楊村東的童子河上,名為“望賢壩”,以垂千秋。到了清朝中期,望賢壩河東村已成為了有三百多人的一個城西小集鎮了。小集鎮上各種店鋪林立,每天上午,周邊鄉民挑著或揹著農產品來集鎮交易,有的到小鎮喝茶,購買生活用品,當時的望賢壩良田肥沃,桑麻成行,綠竹環村,豬羊滿圈,雞鴨成群,鄉民男耕女織,成為欣欣向榮的鄉村樂園。

此時期楊氏重教興學,曾同時期考取十三個秀才。咸豐六年,全國大旱,退休進士楊煥瑛率楊家調集二千多人,水車一百零八部,從大運河向毛龍河翻水抗旱,受益田地幾萬畝。

咸豐十年,太平軍打到江南,村民大多逃離。小集鎮上商店更是家家關門逃離,望賢小鎮被燒光。望賢壩楊氏經此劫難,人口大量散失,村中田地荒蕪,鄉民大傷元氣。

童子河分岔處倪家灣,出了一個清朝將軍,鄉民們稱為倪將軍,駐防南京,每次回家探親都走水路,因西童子河有望賢壩阻擋,只能通過小船。倪將軍每次坐船回家只能繞道北童子河從通江橋回家,要多繞好多路,於是就和楊家及地方官商量,掘掉望賢壩,放寬河道。地方官覺得也有道理,楊家雖萬分不捨,但河寬了,可行大一點船,也是好事。於是就掘掉望賢壩,而用木橋代替。民國年間,又換成石橋,上世紀60年代又改造成環形拱橋。雖然在文革時期改過橋名,但童子河兩岸的楊氏旅人始終把此橋稱為“望賢壩,或望賢橋”。

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
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大运河故事 | 龙城望贤坝

鐘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