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區別?這3點就能看出

有的家長照顧孩子的時候精力有限,所以會選擇讓孩子自己去看電視、玩手機,好讓孩子安靜一會兒。 也有家長將電視視為洪水猛獸,從小就不讓孩子接觸任何電子產品,家裡的電視機,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再打開過。

那麼到底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差距呢?

"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區別?這3點就能看出

想象力

曾經有過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實驗者們讓一組孩子聽故事,另一組孩子則觀看這則故事的動畫片,之後我們讓兩組孩子分別畫出來自己心目中的白雪公主是長什麼樣子的,那麼聽故事的孩子畫出來的白雪公主則有著更多的特性和變化,而通過動畫片認識白雪公主這則故事的孩子則畫出來的白雪公主都基本上有著大同小異的差別,但總體上都是一樣的。

心理學家指出,大腦也是需要鍛鍊的,倘若太久不運動不鍛鍊你的大腦,依舊會像鐵塊一樣生鏽,大腦會慢慢萎縮,那麼長期看電視的孩子不需要用自己的大腦去描繪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只會對電視畫面中的所有進行一個直觀的認識和淺薄的記憶,長期看電視的確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會慢慢喪失主動思維和想象的能力,而不長時期看電視的小朋友的想象力就會豐富一些。

專注力

大腦發育的教育分析,人大腦中存在著兩種電波,一種與催眠有關的阿爾法波,另一種與專注力和理性思考有關的貝塔波。觀察長時間看電視的孩子大腦中的阿爾法波會變強貝塔波會變弱,孩子的專注力和思考能力都會下降。

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曾建議:孩子們在沒養成學習和閱讀習慣還沒養成之前,最好不要給孩子看電視為妙。

反言之,不長期看電視的孩子的專注力會比長期看電視的孩子專注力要高。

智力

國外有神經科學家做實驗,採集大量孩子數據,按照看電視的時間長短,對300個孩童進行分類,比對他們的腦部圖像。實驗結果表明,看電視的時間長短,對腦部解剖學層面,有改變的影響。

看電視時間長的,會導致解剖學上的改變,從而降低語言表達相關的IQ能力。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大都在被動接收信息,孩子很少會自己主動思考問題,表達能力、邏輯能力等,都趨於弱化了。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於看電視

和孩子一起玩

因為工作,每天回到家,要不很晚要不很累,陪孩子時間很少,甚至覺得很煩,就不管不顧,讓孩子自己看電視。

所以,孩子愛看電視,不完全是孩子原因,因為只有電視陪他,強烈建議各位家長,每天回家後,放鬆心情,和孩子一起互動,

一起玩耍,提高親子感情,這樣,孩子也會逐漸“移情別愛”,遠離電視。

合理安排時間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前,最好不要看電視,超過2歲,每天看電視時間,也不要超過2個小時。

讓好書籍來替代它

孩子成長期,對世界充滿好奇,尤其是各種“色彩”和“聲音”,電視則滿足了需要,不可避免,讓孩子“喜歡”它了。但是,我們可以找到別的替代,

比如,通過講故事,來轉移興趣,同時,我們可以想象場景,在故事中替代孩子角色。

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看書的好習慣,也可以鍛鍊想象力。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賽威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全套共10本,包括孩子的自我保護、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培孩子的禮貌涵養等。這是一套專門為0-6歲小朋友編寫的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的繪本,主題典型鮮明,針對性強。

涵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括膽小、自負、自卑、沒有主見、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等等。

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小動物主角, 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符合孩子認知特點,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16開大開本每本一個長篇故事,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閱讀的興趣。環保銅版紙,印刷清晰,圖畫色澤鮮豔,字跡清晰工整。保護孩子視力。人性化編排每一個故事都根據孩子的視覺去創作,溫暖的故事裡蘊含著生活的大道理,通俗易懂。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一定抓住培養孩子的黃金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