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会不会很快“死掉”

核心观点:

1)5G 不是“单数双数”,每一代都有技术创新和较长生命周期。市场有 观点认为,“单数是过渡,双数才是跃进,5G 是过渡性的,跨越式发 展在 6G”。我认为1G到4G,每一代通信制式①都有全新的技术突破,并且经过了2.75G、3.5G等过渡技术,实现了持续的平滑演进。②都满足了新生的通信需求,用户数、渗透率都不断提升;③运营商都做了巨大的持续的资金投入,而不仅仅是作为过渡技术短期尝试。

2)1G、3G在中国有试验和追赶的性质,有其特殊性。1G是中国引进的技术,3G是中国推进自主标准的开始,都是解决市场0到1和技术0到1的过程,有其历史特殊性。而在全球来看,1G、3G(尤其是 WCDMA)都获得了广泛和持续的发展,所以1G、3G不能视其为过渡产品。5G方面,中国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标准最大贡献者,普及速度也全球领先,不存在技术0-1的问题,而是1-N的问题,这是根本性的不同。

3)2G和4G中国跟随国际趋势,显得平稳和深入。在1G、3G基础上,2G时代移动通信得到了普及;4G时代移动互联网得到了普及。这种先跳跃再普及的过程,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其主要原因可以从技术标准统一、典型应用成熟、培育新生产业链三个角度理解。

4)5G对比1234G是质变,有更长的发展周期。1234G中国通信技术处于追赶状态,有技术试验和市场跳跃的性质,有拼进度、占专利位置的诉求。5G中国通信技术处于领先状态,有扩大优势和做出标杆的诉求。5G从1234G的“人联网”扩展“万联网”,所以投资规模、市场拓展深度将远超1234G,注定了5G发展的长期性,这已是通信业界共识。

5)6G采用卫星方式,短期难以实现。在5G高宽带、低时延、多连接基础 上,即便不考虑海量卫星的巨大发射成本,6G在可见的将来并无法承 载超大规模数据吞吐和超低时延,6G为达到高带宽采用超高频必然带来高功耗,卫星并不能提供这么大的能源支持。

5G会不会很快“死掉”

1、市场观点:“单数是过度,双数才是跃进”

当前市场有观点认为,根据 3G和4G时代行业发展的经验,“单数是过度,双数才是跃进”。具体来说,就是3G与2G相比,只是在传输速率上有所提升,但仍然是人与人的连接,速度只能支撑文字和图片的浏览,但到了4G时代,传输速度相比3G实现了较大的进步,手机端视频、移动电商、手游等应用爆发。以此类推,市场有观点认为作为单数代际的5G也会是过渡性的,通信行业跨越式发展应该在6G时代。 对此,我认为5G不是“单数双数”的迷信,3G不是过渡产品,并且5G将会是通信产业一次巨大的变革,将有较长的发展周期。

2、每一代通信制式都有新的技术创造和长的生命周期

每一代通信制式都有巨大的技术变革,应时代需求而生。所以决定每一代通信技术生命力的核心是技术周期和需求升级的趋势,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判断一个产品在市场存续时长和判断其价值的底层逻辑。

2.1每一代通信制式都有自己的技术创新

2.1.1 1G实现固定通信到移动模拟通信的转变

1G即第一代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技术、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没有“国际标准”。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了人类第一个移动蜂窝电话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1976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900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此后,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技术(FDMA)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只能应用在一般语音传输上,且语音品质低、信号不稳定。由于采用的是模拟技术,1G存在业务量小、质量差、保密性差等问题。

1G技术因为是从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的第一代技术,有实验性质,产业链都是全新打造,当时流行的“大哥大”价格更是非常昂贵。此外,不同国家各自发展和使用的1G技术标准也各不相同,即只有“国家标准”,没有“国际标准”,国际漫游基本无法实现。所以1G并没有实现大规模普及。

2.1.2 2G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革命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GSM系统,采用时分多址(TDMA),美国的IS-95系统,采用码分多址(CDMA)。GSM标准体制较为完善,技术相对成熟。2G把频率和时间结合来寻址,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提供了更大的容量,且抗干扰能力增强,提升了通话质量,此外由于采用数字信号,数据的保密性较好。但2G数据传输速率还是较低,数据业务发展十分有限,不能适应用户日益增长的对数据传输类业务的要求。从这一代开始手机也可以上网了,不过用户只能浏览一些文本信息。

2G时代,实现了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转变,技术、用户、产业链、国际标准基本成熟,随后345G的数字技术规范、产业链构成基本以2G时代的为基础。所以,2G真正普及了移动通信,随后推动了固定电话装机费的消失,也带来了固定电话“拆机潮”。

2.1.3 3G实现从数字到多媒体通信

3G各标准都采用码分多址技术,使用伪随机码来区分用户。3G概念最早于198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是首个以“全球标准”为目标的移动通信系统。3G系统工作在2000MHz频段,三大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宽带CDMA),cdma2000和TD-SCDMA(时分双工同步CDMA)。3G采用了码分多址技术,使用伪随机码来区分用户,提高了带宽利用率,传输速率大幅提高。WCDMA和cdma2000属于频分双工方式(FDD)而TD-SCDMA属于时分双工方式(TDD)。FDD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上进行接收和发送,用保护频段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TDD用时间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接收和发送信道。3G采用闭环功率控制,在电路交换中容易实现但耗费时间较长,因此3G不能传输高速数据。随着需求的发展,人们对数据传输类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3G因为采用更高的频率和更宽的带宽,第一次突破了“电话是用来打电话”的技术定义,将电话从语音拓展到媒体,实现了简单音频、简单图片的传送,出现了彩铃、彩信等新产品。

2.1.4 4G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富媒体通信

4G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技术核心,采用软件无线电、MIMO等技术。该技术是将频带划分为正交的多个子带,把信号调制到子带上,使得信号在时间上正交,接收端使用反向技术进行接收。因此频带利用率明显提高,抗干扰能力也显著增强。国际主流标准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分为FDD-LTE和TDD-LTE,其中TDD-LTE是中国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速宽带、低延时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催生了新一代技术的到来。

4G技术较大满足了人类富媒体交流,语音、视频、图像等都能够实时传递。视频电话、移动视频播放、导航、定位、移动APP等应用广发出现并且获得深度使用,对照相机、电视、地图、钱包、身份认证、银行转账、衣食住行等商业模式都实现了巨大的改变甚至替代,4G使移动宽带得以普及。

2.1.5 5G将从人的连接到万物连接

5G信号频率相比于前几代通信技术大幅提高,采用了毫米波、波束成形、MassiveMIMO等技术。不同于前几代通信系统的多标准,5G技术标准实现了全球统一。MASSMIMO技术大规模使用,通信多连接成为可能,所以速率、时延、连接数这三个方面的巨大进步,ITU(国际电信联盟)定义了5G带来了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通信(mMTC)。

5G技术实现了人的通信到物的通信,未来将有80%的通信场景将变为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等的通信,将深刻改变社会运转形态和工业生产组织方式。

总之,每一代通信系统都有巨大的技术创新,在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都有比较长的出现、发展、演进、成熟的周期,并没有某代通信技术是用来过渡的说法。

2.2每一代通信制式都满足了新生的通信需求

每一代通信制式都在时代背景下,随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满足了新生的通信需求。

2.2.1 1G满足了移动语音通信的需求

1G拉开了民用移动通信大幕。固定电话发展多年,由于电话线的束缚,人们对可以平民化的无线通信技术越发渴望,1978年,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了人类第一个移动蜂窝电话系统,这套系统迅速在全美推广,获得了巨大成功。80年代第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确立。1G将通信行业的服务能力从固定通信扩展到了移动通信,用户可以不再受到固定地点的限制,在户外场景可以随意拨打电话。

2.2.2 2G满足了移动短信等数据需求

1G时期昂贵的通信设备和技术的缺陷使其终究只能为少数人所用,为了满足移动通话的普及,2G诞生了,该技术除了语音通话还产生了短信,通信速率约为150Kbps,折合下载速度15-20K/s。这一时期通信产业迎来大发展,手机逐渐普及,发短信成为一种新的用户习惯,开拓出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如中国移动短信业务使用量从2002年的843.5亿条,发展到2009年3G服务推出当年,达到17012.25亿条,年复合增速达到53.6%。

2.2.3 3G提供了移动互联网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2G较慢的网速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终于3G带来了网速的飞跃,3G时代网络速度为1-6Mbps,折合下载速度120K/s-600K/s,网速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手机生态的大幅变化,出现彩信、彩铃等应用,第三方应用开始出现,手机不再仅仅能用来通信,更可以接入高速网络,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根据中国电信业统计公报,2009年彩信业务量为454.5亿条,到2013年达到峰值856.3亿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16%,之后由于4G业务开启,更多用户选择微信等即时通讯APP发送视频和图片,彩信业务量逐年下滑。

2.2.4 4G满足了移动高带宽应用的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视频等应用对网速的高要求使得3G速率逐渐不够用,4G的出现带来了理论上宽带级别的网速,直播、短视频、微博等软件迎来快速增长期,用户流量也随之爆炸式增长,移动终端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中国移动人均4G流量从2014年的780M/月/人,到2018年底4.08G/月/人,拉动收入增长超过40%。流量成为消费者最大的通信需求,也成为运营商收入和增长的主要来源。

2.2.5 5G使万物互联应运而生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渴望智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无论是自动驾驶这样的生活应用,还是人工智能生产这样的工业应用,都呼唤着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出现。5G将带来高速宽带、超低时延、超大连接数,大大改变现在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中国市场移动用户数超过15亿,人与人的连接普及率超过112%,1234G人的连接已经饱和,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物和物的连接。中国物联网基站超过50万站,中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过3亿。根据GSMA和中国信通院的预测,在2020年物和物连接数将达到9.6亿,占整体物联网连接数比例到达9.9%。待5G成熟后,物和物的连接将占市场总连接的80%。

2.3每一代通信都实现了广泛的渗透和长时间的演进

2G、3G、4G通信都实现了广泛的渗透和长时间的演进,期间虽然有2.5G、2.75G、3.5G、3.75G等技术,但这些技术或者存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年),或者渗透范围小(用户数少于30%,终端种类少)而成为所谓的过渡技术,反而在每一正代的技术中,用户渗透率都超过40%,存续都超过4年,都成为划时代的技术。

2.3.1 2G大规模使用已经将近20年,并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从2001年l2月31日中国移动正式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算起,2G网络已经存在了将近20年,2G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通信技术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2010年左右,才有国家开始将2G退网,而我国的2G网络的语音通信功能,预计还将使用一段时间。并且前两年几乎所有手机的语音通信都承载在2G网络上渗透率应当超过95%,近两年中移动和中电信在推广VoLTE技术,通过数据信道传送语音,渗透率有小幅度的降低。

2.3.2 2G向3G演进的过程中,产生了2.5G、2.75G的技术

在3G之前,2.75G和2.5G有存在价值,但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是过渡性的。2.75G和2.5G的覆盖范围并不大,运营商并没有全网普及,市场上真正支持这种技术的终端并不多,也没有因此而产生专门的产业链。虽然国内市场当时已经有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几家厂商推出了支持EDGE的终端产品,但总数不超过10款,远未成为市场的主流。2.5G主要是指GPRS数据业务技术。2.5G技术突破了2G电路交换技术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制约,引入了分组交换技术,把原来的固定时隙分配,变成统计时分复用,从而使数据传输速率有所突破,是一种介于2G与3G之间的过渡技术。2.5G峰值速率可达153.6kbps。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的简称,它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是2.5G的数据传输技术。但2.5G的覆盖范围并不广,中国2009年就推出了3G服务,但在一些通信设施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在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到2012年3G网络仍没有发展起来,而智能机取代功能机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2.5G智能手机在这些地区会有一些发展空间。

2.5G后,产生了2.75G的EDGE网络。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E volution,EDGE),是GPRS的升级版本,最早由美国运营商Cingular在2003年进行商用部署。通过对分组交换的优化,EDGE从GPRS网络平滑过渡而来,将GSM数据传输的容量和速度提高了3倍以上,能提供150Kbps以上的上网速度,但其仍然属于GSM网络,手机上显示为“E”。在EDGE投入运营后,运营商可以使数据传输速度增加3倍多,可以确保较高的质量和较快的速度。

2.3.3 3G全球已经十几年,向4G演进中产生了3.5G技术

海外的3G时代开始得很早,中国进入较晚,有特殊性。2001年,日本推出了全世界第一个3G商用网络,随后韩国、美国、英国、德国等也相继正式商用3G网络,全球3G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而我国为了培育中国自有标准,直到2009年12月才正式发布3G牌照,由于2013年我国就迎来了4G时代,使得许多中国用户觉得3G的存在时间短暂。

自2009年底起,我国3G渗透率不断提升,到2014年最高接近40%,而后随着4G用户的替换,3G渗透率逐渐下降。

3G后又衍生出了3.5G(HSDPA),也就是手机屏幕上信号处显示的“H”。在3G商用之后,3GPP/3GPP2针对高速数据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增强,WCDMA/TD-SCDMA技术升级后的HSDPA/HSUPA(High Speed Downlink/Uplink Packet Access)速度可达14.4Mbps,被称为3.5G。随后进一步演进为HSPA+,被称为3.75G,手机上显示为“H+”,速度可达21M-42M,大大增强了3G系统提供数据的能力。

整体来看,3G商用十几年后,4G正式登场。在4G时代,分为FDD、TDD两种制式的LTE技术迅速推广开来。中国移动的4G渗透率自牌照发放已来快速增长,已接近80%,也就是说大多数用户都已经成为4G用户。

2.4每一代通信运营商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以发牌时间为界,3G和4G运营商基本都是5年。并且运营商在每次拿到牌照之后,都会有2-3年的投资高峰,比如3G时代,2009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达到高峰,下滑一年后又持续增长;4G时代,资本开支在2015年达到高峰,2018年4G建设尾期达到底部。3G时代运营商总共投资14050亿元,4G时代运营商总共投资1766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和新技术比旧技术贵的因素,运营商在3G的投资与4G的投资相当,所以从运营商角度并没有视同3G为过渡技术而未加重视。

另外从运营商当年的总开支占当年运营商总收入的比例来看,运营商在3G时代的投资强度并不比4G的低。

3、1G、3G在中国有跳跃和实验的性质,有其特殊性

1G、3G是技术的巨大突破和飞跃,2G、4G在前一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使新一代技术更加普及和深入。

3.1 1G实现了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的跳跃

3.1.1 从技术标准看,从1G的多标准并存到2G的GSM和CDMA为主

为什么会形成先跳跃再普及?从技术标准角度看,1G的多标准并存在2G时代演进到了GSM和CDMA为主,技术标准统一度提升,极大推动了移动通信在全球范围的普及。

1G移动通信的变革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几乎同时进行,但在这些区域采用的标准是不同的。1978年,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全球首个移动蜂窝电话系统AMPS,1982年,AMPS投入正式商业运营;1979年,由NET在日本东京开通了第一个商业蜂窝网络,使用的技术标准是NTT(日本电报电话),后来发展了新版本Hicap;北欧于1981年9月在瑞典开通了NMT系统,接着欧洲先后于英国开通TACS系统,德国开通C-450系统等。不同国家的各自为政使1G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即只有“国家标准”,没有“国际标准”,国际漫游使一个突出的问题。

到了2G时代,标准逐渐走向统一。这一代通信技术以GSM和CDMA为主。GSM(全球移动系统)由欧洲于80年代中后期率先提出,是2G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标准,在我国主要使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段。

3.1.2 从应用角度看,移动终端从稀有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

从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1G是巨大的飞跃。1G诞生了民用无线通信,人们可以摆脱电话线的束缚,。但该代技术还不完善,模拟信号通话质量相对较差,保密性不好,且终端价格昂贵,价格在上万元,因此普及率不高,用户数少。

2G使移动通信普及大众。2G采用数字信号,通话质量、保密性、抗干扰性均大幅提升,手机技术走向成熟,价格也随之下降,普及率大幅提升。以用户数最多的中国移动为例,截止2009年底3G发牌前,中国移动的用户数已达10亿(包括固网和移动网用户,按照SIM卡统计)。

3.1.3从培育新生产业链看,2G培育了数字芯片产业

1G到2G,培育出来全新的产业链——数字芯片产业。而数字芯片产业在2G时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普及。

CDMA最早是美国军用通信技术,1989年,高通大幅改善了CDMA的功率问题,并成功将其商用化,CDMA的专利技术基本都掌握在高通手里。此时欧洲已进行GSM技术标准的制定,随后很快推行到了欧洲与日本市场。此后2G便形成了GSM和CDMA两大主流技术标准。2G数字通信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数字芯片需求大增,通信数字芯片行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数字芯片厂商。如高通在90年代飞速发展,公司营收迅速从初期的几千万美元增长到90年代末期的数十亿美元。高通在CDMA的技术积累也为3G时代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3.2 3G实现了移动通信到移动互联网的跳跃,4G实现了普及

3.2.1 从技术标准角度看,3G三标准并存到4GFDD和TDD两大制式

移动互联网在3G时代先跳跃,在4G时代才普及的原因,也可以从技术和产业链角度理解。从技术标准角度看,从3G三标准并存到4GFDD和TDD两大制式,技术标准统一度提升,再一次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

3G系统的三大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3G时期中国联通采用WCDMA,中国电信采用cdma2000,都属于频分双工方,中国移动采用的TD-SCDMA属于时分双工方式。但技术不完善的TD-SCDMA不如另两种制式,并且几种制式并不兼容,造成的情况是,当时的手机往往要分多个版本,其中支持移动3G的手机相较另两类更少。

4G时期,三种制式演进为国际主流的FDD-LTE和移动主推的TDD-LTE两大类。WCDMA,cdma2000发展为FDD-LTE,TD-SCDMA发展为TDD-LTE。此时TDD-LTE更为成熟,相关产业链也更加完善,越来越多的手机也开始同时支持两种制式。

3.2.2从应用角度看,手机从移动通讯终端到移动互联网终端

3G使手机从通信终端进一步变为互联网终端,开启了一次从移动通信到移动互联网的跳跃。网速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手机生态的大幅变化,手机可以接入互联网,智能手机横空出世,第三方应用开始出现。手机集成了很多其他设备的功能,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同时手机行业大洗牌,iphone,三星占据国内高端市场,“中华酷联”等厂商崛起。微博、微信等应用迅速流行,文字、图片类软件迎来大发展。

4G时期智能手机普及,视频流量软件、移动支付等迅速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得到广泛普及。4G网速进一步提升,智能手机均价进一步降低,同时运营商响应“提速降费”号召,流量单价降低,因此视频流量软件发展迅速,视频直播、短视频软件风靡,斗鱼、虎牙、熊猫等各大直播平台层出不穷,短视频软件如抖音等爆红,微博、微信也走向视频化,且用户规模进一步提升。

3G发牌后,智能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连续三年增速都在100%以上,此后有所回落。4G发牌后,智能手机出货量再创新高,此后持续维持高出货量。

3G发牌后,微博用户规模大幅增长,2011年增长率达到了297%,此后用户规模维持在高位。4G时期,用户再度增长并创出新高,如今微博已经成为集新闻、社交、短视频、直播于一体的网络平台。

移动支付3G起步,4G时期爆发。阿里支付宝、腾讯财付通、手机网银等全面出现。移动支付方便快捷,用户无需携带现金,省去了很多麻烦也避免了现金遗失的风险,但此时3G普及率仍有限,商家还未全面转变收款方式,移动支付规模尚小。4G发牌的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开始迅速增长,此后增速一直较高,移动支付迅速普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成为领域两大巨头。在两家企业的大力推广下,上至大型商场,下至街头小摊,大多数用户都拥有了自己的收款二维码,移动支付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支付方式。2018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已达到200万亿。

3.2.3 从培育新产业链角度,3G、4G培育并发展了动电信增值服务市场

3G到4G,培育出来全新的产业链——移动电信增值服务市动电信增值服务市场场。电信增值业务是在基础电信网络之上,通过增加设备或软件所提供的电信附加业务,是在基础电信业务之上衍生出的高附加值电信业务。此业务是拉动整个电信市场消费的重要手段,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拉动整个电信市场消费的重要手段,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增值服务提供主体分为两大块,CP和SP。CP是内容提供商,指依法或依约定拥有版权和/或邻接权以及与版权作品有关的其他权利的,以及依法或依约定有权代表版权人和/或邻接权人进行许可授权、收取版权使用费用的公司实体或机构。中国移动咪咕音乐、168短信平台都由相应CP提供内容。

SP指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负责根据用户的要求开发和提供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服务。典型的SP如腾讯、网易。

3G到4G时期,中国手机用户数保持稳定增长,移动增值业务有着良好的市场空间。同时,网络的逐步升级,也使移动增值业务可以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如音乐类软件会员、视频付费观看、云盘付费服务等。

4、3 G有特殊的发展背景,不能视其为过渡产品

4.1三大运营商三种3G制式,中移动肩负培育国产标准的使命

2009年是我国的3G元年,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相比于欧美国家在2000年初就开始了3G的试验,我国的进入时间节点比较晚,是追随者的姿态。2009年初,为了既借鉴学习国际领先的3G技术,又推进发展我国自己的3G制式,工信部为三大运营商颁发了三张不同牌照:(1)中国联通采用欧洲较为成熟的WCDMA制式,该网络速度快,稳定,最为先进;(2)中国电信采用了基于美国CDMA制式升级的CDMA2000制式,虽然性能上略逊色于WCDMA,但产业链也已经相当完善;(3)中国移动则担负起重任,采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TD-CDMA制式,该技术当时还不够成熟,相比前两种制式有所落后,也没有配套的产业链。

TD-SCDMA是中国首创的通信标准,虽然运营商大力推动,但本身技术上不够先进。TD-SCDMA的原标准研究方为西门子,但西门子是欧洲企业,必须支持欧洲的WCDMA,因此西门子将其核心专利卖给了大唐电信,进而成为中国可以发展3G的技术基础。经过进一步研究发展后的TD-SCDMA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SDR)等技术融于一体。TD-SCDMA一大特点是采用时分双工,数据上行和下行在同一频谱,占用频谱少,但是这种制式本身也决定了其速率不如频分双工的WCDMA,加上技术的不成熟,该网络还存在覆盖范围小,信号不稳定、无终端等许多问题。中国移动受命组建TD-SCDMA网络,担负起了为中国开创自己通信制式的历史使命。3G时代,电信和联通因为使用了欧洲和美国成熟的制式,发展较移动更为成功。

3G时代自主技术的培育积累了经验,为下一代4G技术的话语权打下了基础。2013年12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布TD-LTE牌照,2015年02月向联通和电信发布FDD-LTE牌照。3G时代受制式掣肘的中国移动,在4G大力投入,全面提前布局,在TD-SCDMA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这一代制式已几乎和国际通用的FDD-LTE(Frequency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并驾齐驱,同时等待FDD牌照的联通、电信给中国移动留下了一年多的空窗期,使得中国移动在4G时代又重新占据了巨大优势。

从技术演进上看,TD-SCDMA让我们的技术取得了进步,核心专利不断地积累,给4G和5G时代中国获得话语权打下基础,使我国实现4G并跑,5G引领。

4.2 3G智能手机兴起,移动互联大幕拉开

3G提升打开移动互联世界,推动手机行业改朝换代。3G时代网络速度约为1-6Mbps,折合下载速度为125K/s-750K/s,比起2G提升了几十倍。

3G建设带动了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网速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手机生态的大幅变化,出现了彩铃、彩信等新功能,更可以接入互联网,智能手机横空出世,第三方应用开始出现。手机拥有了很多以前无法想象的功能,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终端。移动设备厂商开始大洗牌,死守塞班系统的诺基亚短短几年就从巅峰跌落,Andriod和IOS两大平台确立,手机屏幕从2-3寸扩展到3.5-6寸,苹果、三星、国内“中华酷联”等厂商崛起。

2012年我国3G手机出货量超过2G手机出货量,并在2013年达到峰值,当年出货量为4.07亿部。直到4G推出,3G手机逐渐退出智能手机市场。3G时代移动互联开始起步,带动DOU迅速上升。人均月均流量开始从2G时期的几十MB迈入几百MB,移动设备开始占用人们生活中更多时间。以中国联通为例,3G开通后,联通用户DOU迅速增长。2010和2011年的公司年报公布了3G用户的DOU,从178M/月提升到267M/月,同比增长50%。

从全国范围看,全国户均移动互联网DOU一直保持增势,3G时增速加快后回落,4G时代增速进一步加大。

4.3 2G、3G退网已成行业大势,4G、5G接过通信重任

近来不断有中移动率先开始启动3G退网的新闻传出,市场上有些观点认为这是3G网络过渡性的表现,事实上放眼全球通信市场,2G、3G网络退网早已经不是新鲜事。2008年,日本的2G就已经开始退网,在这以后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运营商都进行了2G退网。

我们认为,运营商们不断退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4G网络覆盖完善,传输速度非2G、3G能比,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高速通信、上网的需求;其次,退出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的旧网络,也将大大降低运营商的维护成本,提高网络设备适用效率;除此以外,退网进行频谱重耕可以让运营商拥有更为充足的频谱资源支持新一代网络的发展。5G牌照已经正式发布,运营商对于频谱需求十分迫切,将2G、3G退网来换取频谱资源成为了运营商的重要工作。因此TD-SCDMA等早期网络已完成历史使命,退网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为什么移动首先退3G网络而不是2G网络呢?在4G时代,4G网络早期只能承载数据传输,在进行语音通话的时候,移动和电信会自动切换到2G网络,联通则是切换到3G网络。VoLTE商用后,2G网络重要性逐步下降,但在4G网络覆盖不到的角落或是偏远的地方还是需要2G支持,移动的2G网络投入大,覆盖完善,可以说是全球最好的2G网络,它还承载着大量的物联网业务,2G网络的退出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在中国还需要较长时间。相较之下移动3G网络覆盖不如2G,在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面前TD-SCDMA确实已经不具备继续使用的价值。

5、5G不是压单压双,是一场拥有质变的飞跃,有更持久的发展时长

5G是新一代革命性技术。5G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移动物联网领域,服务对象从人与人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通信,将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5.1质变一:中国从追赶到超越,有更大意愿,会更持久发展

5G中国经历了1G、2G时期完全依赖国外技术,通信行业“七国八制”的状态,到3G、4G追赶,逐步有了自己的通信制式和技术积累,但建网时间仍然明显落后于发的国家,到5G阶段终于与世界领先水平看齐,无论是技术标准的话语权,还是产业链的成熟度,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代。

中国有更大的意愿发展5G。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将5G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早在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支持产业界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移动通信领域产学研用单位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产业链培育及国际合作。

(1)在标准制定方面,我国企业全面参与5G国际标准制定,加强5G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全球统一5G标准。我国提出的5G愿景、概念、需求等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高度认可,新型网络架构、极化码、大规模天线等多项关键技术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截至2019年5月,全球共有28家企业声明了5G标准必要专利,我国企业声明专利数量占比超过30%,位居全球首位,5G国际标准话语权大幅提升。

(2)在产品研发方面,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组织华为、中兴、诺基亚、爱立信、高通等国内外企业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室内外一体化公共测试环境,分阶段有序推进相关测试工作,加快5G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芯片研发进程。目前,华为、中兴等企业的中频段系统设备全球领先;海思率先发布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和多模终端芯片;华为、小米、OPPO等终端企业已经推出商用手机。

(3)在频率资源方面,我国主推的3.5GHz中频率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界公认的5G商用主要频率。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了5G系统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每家基础电信企业获得100MHz以上连续试验频率,保障了5G商业应用必需的频率资源。

(4)在融合应用方面,积极推动5G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超高清视频、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加快推动5G应用产业发展。连续两年举办5G应用征集大赛,发挥行业需求引领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孵化一批5G特色应用助力5G商用发展。5G建设大幕拉开,2019年是5G建设元年,运营商资本开支回升。从三大运营商公布的年报来看,中国联通预计2019资本开支年将达580亿元,其中包括5G投资60-80亿元。中国电信预计2019年资本开支为780亿,其中约有90亿元会用于5G网络建设。中国移动表示2019年含5G的总投资将不超去年(1661亿元),不含5G的资本开支约在1499亿元。总体来看,三大运营商2019年投资将增长约6%,其中5G投资占比约11%。我们预计,5G建设将加速,三大运营商有望在下半年追加5G资本开支。

5.2质变二:技术融合,产业链重组所需时间较长

5G信号频率相比于前几代通信技术大幅提高,毫米波、波束成形、MassiveMIMO等技术相互融合。大多数移动通信都在这些3GHz以下频段中进行,而5G可以利用2.5GHz至6GHz之间的中低频段以及24GHz以上的高频段,这种高频波也被称为毫米波。更高的频率提高了使得传输速度大幅提高,5G终端能够使用6GHz以下的频率来提供无处不在的信号覆盖,并利用24GHz以上的频率来提高网络速度和容量。但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传播范围和距离越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发展了波束成形和MassiveMIMO。通常天线发射信号是全范围发射,单一方向上的信号会比较弱,波束成形,源于自适应天线的一个概念,接收端的信号处理,可以通过对多天线阵元接收到的各路信号进行加权合成,将无线电能量集中起来,信号聚焦在特定方向,以增加传播距离。采用波束成形技术,前提是必须采用多天线系统,随着频率提高,波长变短,天线也逐渐变小,MassiveMIMO(大规模多天线技术)能够在一个基站中使用数十个天线。5G需要大量的小基站覆盖,采用MassiveMIMO技术意味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覆盖范围和容量。

产业链逐级整合趋势明显。在5G新型MassiveMIMO技术、切片化场景、软件化网络、波束赋型等技术的发展下,设备融合度日益提升,细分的产业链出现了逐级整合和向主设备商靠拢的趋势。主设备商整合天线厂商、天线厂商整合滤波器厂商、滤波器厂商整合材料厂商。但整合仍然需要循序渐进,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5.3质变三:应用从人到物,渗透周期更长

5G应用从人到物,三大应用场景更多用于满足万物互联需求。得益于技术的变革和进步,5G网络无论是网络传输速度,时延,还是终端和流量密度,相比4G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

因速率、时延、连接数这三个方面的巨大进步,ITU(国际电信联盟)定义了5G带来了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通信(mMTC),其中只有eMBB是解决人与人通信问题的,而uRLLC和mMTC都是为了满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

增强移动宽带(eMBB):大幅改善了移动连接速率,峰值速率(从1Gbps提升到10Gbps~20Gbps)和用户体验速率(从10Mbps提升到100Mbps~1Gbps),在保证广覆盖和移动性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更快的数据速率。主要应用场景有智能手机、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传输速率下,数据放在终端还是云端已经几乎没有区别,这也将极大地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主要应用在对网络的时延和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的场景,如工业应用和控制、交通安全和控制、远程制造、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如恶劣条件下使用机器人进行高精度操作,远程条件下实时合作手术。在5G的技术标准下,用户层面的时延要控制在1ms之内,这样才能满足这些特殊场景作业的需求。这一特点最典型的应用可能就是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在这一场景下,车辆上的传感器收集到信息,经过边缘计算初步处理后将数据上传至云端,经云计算后反馈到车载终端,车辆做出反应,这整个过程所花时间可能只有几毫秒,比人脑的反映还要迅速。在不远的将来,自动驾驶成熟可靠后或将大大降低车祸发生的概率。

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eMTC则是基于LTE演进的物联网接入技术,将在6GHz以下的频段发展,主要针对传输速率较低、时延容忍度高、成本敏感且待机时间超长的海量机器类通讯。连接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100万,电池寿命超过10年。应用场景如智慧抄表、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如路灯、水表、垃圾桶接入该物联网,管理者可以精确地知道每个基础设施的状态,坏了的路灯、漏了的管道都能被精准及时地发现,这将大大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5G商业应用方面,2018年底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和AT&T推出5G商用服务,其业务是5G家庭宽带服务和移动热点业务,终端为5G客户端设备和家用路由器。韩国5G商用业务重点放在企业客户,KT商用面向的第一个企业客户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商,LGU+与机械公司合作开发5G远程控制挖掘机,SKTelecom宣布将在首尔建设一个由其5G网络提供支持的交通系统。日本运营商重点研究车联网编队行驶、远程医疗、智能工厂、应急救灾等应用。中国积极推动5G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加快推动5G应用产业发展。

以大带宽和低时延为特点的超高清视频类业务被认为是5G时代的先期落地应用。5G与视频的融合可渗透到采集、制作及应用的各个环节。例如,5G为4K/8K和VR的节目直播提供创新应用,2019年央视春晚第一次使用5G实现了分会场的信号回传;5G与VR的融合可支持在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及革命老区等旅游景区中开展360度全景拍摄及直播,为景区预览、红色教育、旅游社交提供沉浸式体验。

5G为车联网提供了低时延、高可靠、大带宽的无线通信保障,

借助于“人-车路-云”的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互,车联网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娱乐导航、共享出行等信息服务,还能支持驾驶安全、以及未来的自动驾驶服务。

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成熟度,当前主要实现驾驶安全和交通效率类应用。例如,车辆与车辆之间,通过广播车辆位置、运动状态等信息,可以实现十字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紧急刹车预警等主动安全应用;经过联网改造的红绿灯等路侧基础设施,可以实现红绿灯诱导通行、车速引导等交通效率提升应用等。

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因为需要依托社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商业实现中需要改变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所以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也就意味着5G的发展时间和存续时间将要远远超过4G的时间。

6、6G当前可见的技术并不优于5G

6G网络将由卫星通信连接全世界。通过将卫星通信整合到6G移动通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网络信号能够抵达任何一个偏远的角落。

6.1全球卫星覆盖成本并不低于地面

6.1.1卫星数量多,建设和管理花费大

为了实现全球无缝覆盖,6G时代卫星数量将十分庞大。2015年1月,SpaceX提出“星链(Starlink)”计划,旨在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系统。“星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大。根据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今年4月26日批准的方案,该计划将在高度为550公里和340公里的轨道面上分别布局4409颗和7518颗卫星,总数达11927颗。考虑到当前全球在轨工作的全部卫星不到2000颗,这一数字可以说是十分巨大。

即使采用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也需要许多年多次发射才能完成组网计划。2019年5月24日,“猎鹰9”运载火箭完成“一箭60星”发射,但即使是如此高的发射效率,也要发射约200次才能完成整个“星链”计划。按照每年20-30次的高频发射来看,整个组网过程约需要10年。

卫星组网计划花费很高,地面测控和运营管理难度更大。由于卫星数量巨大,且需要频繁发射,卫星发射和整体网络建设花费不菲。除此以外,成千上万颗卫星需要地面分别测控、精准调度,运营管理难度较高。据估算,SpaceX整个建网花费将超过100亿美元。除了自身拥有强大航天技术的SpaceX外,亚马逊、软银、波音等公司也都逐步推动自建全球卫星通信网络,国内也有“鸿雁”星座计划、“虹云工程”等规划。亚马逊的提案为建立一个由3236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建造、发射和运行这些卫星需要的资金可能为数十亿美元。

6.1.2低轨道卫星维护成本高

低轨道卫星在轨时间较短,网络维护成本高。低轨道卫星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携带的燃料。虽然低轨道的空气稀薄,但仍会使高速飞行的卫星受摩擦而减速,速度下降后,向心力同时变小,向心力和重力形成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轨道就会随之下降。为了重回轨道,就需要消耗燃料,启动发动机加速。由于携带燃料的增加会增加火箭发射质量负担,因此卫星携带的燃料有限,燃料用尽后就会坠入大气烧毁。为了保持网络稳定,需要发射新的卫星填补空缺。

6.2低时延等技术性能并不优于5G

相比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高达500ms左右的时延,高度大大降低的低轨道卫星传输时延大幅缩短,一般为50ms以内,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差不大,可以支持在线游戏或视频聊天等应用,但相比5G网络10ms以下的低延时并没有任何优势。

6.3全球型人员漫游并不会成为主流需求,工业互联与物联无法解决

全球漫游通信并不是未来的主流需求。卫星全球组网能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全球漫游通信,也就是说卫星组网全部完成,无论身处地球哪个角落,都可以通过天上的卫星连接到其他地方,与他人通信。但是绝大部分人类活动密集的地方都已经有了地面基站网络覆盖,偏远地区的通信需求只是少数,不会成为主流需求。

由卫星通信连接全世界,对于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意义不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是未来社会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机器替代可以大量解放人类的双手,机器生产控制可减少人们在危险环境下的暴露,高精度低延时机器操作可大大提高生产质量。物联网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经济、便捷、舒适和智能化。物联网应用覆盖广泛,包括可穿戴设备、汽车、住宅、工业、乃至城市等众多领域。这些应用需要的是高可靠,低延时的网络,不需要卫星组网来解决,卫星通信也无法解决。

7、5G质变,有不同的投资逻辑

总体来讲,梳理12345G的发展历程,5G不是“单数双数”的迷信,是新一代革命性技术。上述分析可以总结为5G的长中短逻辑供参考。长逻辑是:5G是中国标准、中国专利和中国企业第一次站在产业链的核心,对未来技术演进和全球产业链整合有更大的话语权,虽然面临美国的打压,但是华为的合同数量,技术认可度、技术领先性在全球持续增长,失掉5G发展机会的国家将会是“失败的”国家(美国也不例外),以华为和中兴为主体的中国通信集团不会垮掉而将持续成长和持续受益;中逻辑是:5G因为技术整合度高、产业链改变大、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注定有更长的发展周期和更多样的价值体现,运营商持续投入的资金“拉动”作用和华为反哺产业链的技术“推动”作用,将共同促进产业链的长周期繁荣;短逻辑是:因为美国刻意的打压和华为的主动输出专利、技术、人员支持,零配件厂商自主技术比例、自主技术的领先程度、自主技术的良率等将会大幅度提升,实现技术突破、掌握核心技术、财务表现靓丽的产业链公司值得持续投资。

所以,5G 更适合持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