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歲以後,你憑什麼安身立命?

人到35,雙眼一睜,就兩股戰戰,每天都是危機重重。

日劇《大叔之愛》裡,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你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中年人,你可以往死裡罵,尤其是那些有房、有車、有孩子的。”

身邊的許多中年朋友看後,都含著眼淚表示:好扎心。

他們說:“如果老闆看他們不爽,在被罵完後,還會小心翼翼地為老闆端上一杯水,讓老闆潤潤喉嚨。”

所有的現實,所有的壓力,都在催促著你不停前進,就算一時難以前進,也要不遺餘力地保守住自己的位置。

1

不可忽視的職場“35歲現象”

在最近的職業規劃觀察中,明顯感覺的到35歲以上人群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迫切性。我們清晰地洞察到,時間點的把握對一個人的成長如何起著決定性作用。

不難發現,那些在職業發展上獲得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至少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職場上找不到位置的人,往往每隔一兩年換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下去。

當然,除了頻繁跳槽,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於重複勞動,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

很多企業在招人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網站投遞簡歷不斷跳槽,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當然,如果你真到了35歲才去思考這個問題,很可能這時你已經束手無策了。所以,未雨綢繆會比臨時抱佛腳有用得多。

對於80後而言,他們是職業規劃問題的高發區。年齡最大的一批80後,已經過了“三十而立”;還有一部分80後,正在邁向40的路上。

年輕時,你有犯錯的資本,但到了30歲,這種資本將不再是你的專利。為了不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變得一塌糊塗,你再晚也應該在30歲時確立明確的目標。

2

職場的本質,不過是利益交換

年輕的時候,經常聽同齡人抱怨:

“憑啥髒活累活都讓我幹?”;

“這份工作對我有價值嗎?”;

“為什麼不安排我做點有意思的工作?”......

久而久之,這樣的疑惑越來越少,因為有活幹比沒活幹強,有難乾的活比輕鬆的活強。

35 歲以後,你憑什麼安身立命?

之所以人會這麼想,是因為你懂得了:我們和公司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利益的交換。

我們完成公司交給的相關任務,公司根據我們的表現給予我們相應的報酬和獎勵。所以,坦率地說,我們每個人在工作職位的高低取決於我們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

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職場人,永遠不會奢求別人的恩賜,他們只會不斷想法子提升自己的“可被利用價值”

你要清晰地認識到,35歲已經過了“待價而沽”的年紀,你沒有資格再異想天開,你只能從不斷地利益交換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而你可被利用價值的高低,也是人生後半場的最大籌碼。

3

別給自己設限,人生沒有年齡感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段子:

一男人總找不到女朋友,無奈去算命。算命大師說:“你,前半生註定沒女人……”那人眼睛一亮,說:“那我後半生應該有吧?”算命大師說:“哎,到了後半生你就習慣了。”

對自甘墮落的人而言,人生的失敗沒有窮盡。

35 歲以後,你憑什麼安身立命?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種理論,叫“習得性無助”。

大意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即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一個人經歷的失敗和挫折過多,其實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某種程度上,它帶來的創傷後患無窮——好比某種病菌,一旦不及時採取措施遏制&根除,勢必惡化。

二十多歲,正是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年紀,多經歷一些挫折無可厚非。畢竟抗打擊能力強嘛,誰不是這麼過來的呢?

但35歲以後還在經歷這些,平心而論,不是每個人都能樂呵呵地去面對。

一些人看似上進,每天都在找老師、求指點,其實也暴露了另一個問題:自己從不主動思考。

我想說,無論你現在混得好與不好,那一定不是某一刻突然發生的事情,所以,千萬也別指望立馬時來運轉。

如果35歲以後還沒有混出個樣來,也不要心灰意冷,從現在開始,一點一點去改變。只要你有魄力懸崖勒馬,80歲也還來得及。

當然,如果你還沒到35歲,也可以提前考慮這些問題了,不要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才感到恐慌,別不信,你手足無措的樣子不會有多好看。

4

30歲之前:如何打好基礎?

1、不要抱有鐵飯碗心態

管理大師彼德·杜拉克說過,“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著”。

許多員工進入職場沒幾年,就喪失了進取心,老想著自己這些年,也做了不少事,沒有功勞,至少也有苦勞。

於是開始混日子,不再開擴新的市場邊疆,不再為公司創造新的贏利點。

可大家忘了,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養老機構。

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活著,當你在自己的崗位上,在自己還年富力強的階段不思進取,第一批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下來。

2、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

在職場中,切記不要過度依賴自己的經驗,要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

諾基亞總裁,在最後一次全球新聞發佈會上,不無悲傷地說:“我們什麼都沒有做錯,可我們倒閉了。”

諾基亞確實什麼都沒做錯,除了面對蘋果操作系統的崛起,抱有極度的不屑、傲慢和偏見以外。

馬雲說,任何一次機遇的到來,都必然要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最後是“來不及”。

只有持續學習,擁抱未知,一直成長,才能讓我們避免死在“來不及”的路上。

我們要相信,我們學過的每樣東西,總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派上用場,總會在一生中某個時刻救我們一命。

35 歲以後,你憑什麼安身立命?

3、為自己的職場遠景,做一個長遠規劃

短視與被動,是不少人平庸的來源。

許多人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不求無功,但求無過。老闆交代下來的工作,如果是1的話,他絕對不會做出1.01的效果。

每個月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發工資的那刻。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說:“憑什麼是你勝出?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你唯一的競爭核心就是專業。”

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有遠見。

用長遠目標,指導短期目標,一點一點往前走,這樣就不會懶於進取。

有句話說得好,有鴻鵠之志的人,一定會比井底之蛙更出色,因為,他們更自律,也更堅定,更容易實現目標。

4、抵制生活中的誘惑

喬布斯說,“最值錢的不是錢,是時間”。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允的。你把它撒在哪裡,哪裡就會結出果實。

你把時間投在專業上,兩三年,你就能在圈子裡小有名氣。四五年,你就能靠這個專業賺錢。過了10年以上,你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你把時間消耗在遊戲、追星、刷劇上,這就在證明,你的時間不值錢。

而一個人時間不值錢,也就等於他的個人價值低廉,很難創造出有驕人的成就。

所以,擺脫掉誘惑,投資自己,讓自己變成稀缺起來。

5、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和不可代替性

一篇文章曾這樣說過,隨著AI 技術的完善和普及,將來會有8億人即將失業。

按全球人口數量來算,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失業,這個數據真的太龐大了。

我們怎麼保證自己不是那1/8?

只有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和不可代替性。

馬雲在一次採訪中說,機器人再厲害,它也不會擁有人類的價值觀、想象力、創造精神,以及團隊精神。

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機器人將來不可取代的那一部分。

在這個領域,你越出色,就越稀缺。你越專業,就越值錢,也越能抵抗風險。

5

前十年多一分努力,則後十年少一絲遺憾

35歲,既不是人生的頂峰,也不是人生的低谷,充其量也就是個中場小憩。

身經此時,有人在拼命,有人在偷懶;有人在喝大酒,有人在喝西北風。

這是一個聊勝於無的分水嶺——前十年多一分努力,則後十年少一絲遺憾。

So,年輕人,不拼一把,你確定餘生睡得好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