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是歸根章,歸根到哪裡?“道法自然”就是歸根處,歸到本位上。道歸到本位上,人心歸到本位上(希言自然)。老子上章終於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對“道”的定義,並建立了“道天地人”四元宇宙模型,代替了“天地人”的三元宇宙模型,這是華夏文明的思想內核的一次地震,是一場變革,是心智和邏輯的重建。古老的“天地人”三元宇宙模型並不很嚴謹,因為無法回答世人心中的很多重大關切,文化的統一性難以建立。

老子深知建立在道的學說基礎的文化更有發展前景,更加嚴密,使人認識真正的“一”。歸根就是歸向這個“一”,“一”就是“同,。“歸根”消弭世人潛意識中的“不同”,獲得從“同”通向“和”的偉大文明。只有“道”能夠重建“同”,只有“同”能夠重建“和”。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天”無法獨立完成這個使命,因為“天”本身不是第一因,背後也受到道的控制,天也許已經失去公平正義,“天子”一詞已經顯示私心。私心是道思維絕對摒棄的,“知常容,容乃公”(16C),“公”是人世間的第一法則,以道為指引的天才是完美。得一章(39C)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得一則生,失一則死,“一”是道的法性。

從老子道家的哲學上說,“道、無、一”是三位一體的,歸根就是歸向“一”,歸向天地未始的無差別性(混沌),這是真正的“自然”。歸根就是真修行,是實證實修。此章與“致虛極,守靜篤”的甚深禪定是一脈相承的,只有入甚深禪定,達到“歸根曰靜,靜曰覆命”的境界,心才能真正的恢復靜篤的心靈頓悟。李翰提出“復性”,顯然他理解了老子“歸根”和“覆命”的教義。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宣講完“道法自然”的最後真言,實際上已經結束。利根的大弟子契悟“道法自然”的第一真言,迴歸本性,與道同體。所謂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但為什麼還有後面的這麼多章呢?那就是對人世間的關懷意猶未盡,老子要讓德者和失者一一解脫,與道同行,不斷勉勵。

老子已經迴歸本位,站在高山之巔,對世人的爭鬥不已深感悲憫,故宣說解脫之法,申申不已。但後面那麼多章節都沒有超出迴歸本位的第一真言。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第二十六章

第一段: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第二段: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guàn)燕處(chù),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第三段: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王弼注:“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制大”。輕之與重,猶小之與大,比歸之。重是輕的主宰,靜是燥的主宰。河上公注:“根重,故長存也。”一棵樹根重才能牢固長存。老子堅信,世人終究會迴歸本位,文明終將實現,就像葉落歸根一樣。

此句經文老子以葉落歸根為喻,告誡世人離家出走已經很久了,該是回家歸根的時候了。《妙法蓮華經》中的長者子離家出走,流浪很久了。莊子說有一位父親敲著大鼓,呼喊“亡子”(逃亡的兒子)回家。十六章說:“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此段再宣說“重為輕根”,都在喚醒世人迴歸,這就是根的含義。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根的含義極為深刻,祖先是世人的血脈之根,這是從樹根這裡引申出來的。世人雖躁動,歸根的意識還是很強烈的。世人歸根分為四步,第一步歸根自己的父母和祖先,第二步歸根大地,第三步歸根天,第四步歸根道。儒家宣講第一步,老子宣講後面三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就是歸根,三法就是三歸根。道是重中之重,根中之根,是萬軍中的第一統帥。看到樹的根,老子開始指樹根說法。

老子從樹根、血脈之根,再到心靈之根,一步步推進,世人很有觸動。歸根就是迴歸人的本位,人的本位就是道的本位--自然。歸根是對“道法自然”的另一種解讀,更明確的說明“道法自然”就是道迴歸本位,迴歸自己(the self)。自然就是道的另一個位格(personality),不是道之外的存在。一個人有二個名字,不能說有二個人。這個道理不清楚,就會陷入五大之爭,出現李約的古怪斷句。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經文:重為輕根,世人的心靈深處一定深感認同。“歸根”世人皆知,“歸道”世人不知,“歸根”就是要“歸道”。曹丕繼位當魏王,想找個理由殺掉曾經爭位的弟弟曹植,要曹植七步成詩,否則以欺君罪殺頭。曹植知道後果,不由得吟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母親聽不下去,命令曹丕放弟弟一條生路。曹植才高八斗,一定從老子此句經文感發成詩,是老子救了曹植一命。

經文告誡世人,天下萬物為輕,唯天為大,唯道為重。道是宇宙中最重的,是宇宙人生的根。世人之所以爭鬥不已,正是忘記了這一點。世人不知自己的最後歸處,所以妄為,耽於慾望,君王則完全被慾望(宮殿後妃)所吞沒。老子在喚醒世人(包括君王)的深意識,尋找回家的路。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以身輕天下

”是當時君王的通病,正是老子最悲憫的。此章正是來對治以身輕天下的君王,也是對於修行人的告誡。以身輕天下是所有君王的通病,沒有一個逃脫這樣的命運。但有幾個是最為突出的。遠古夏桀殷紂是最為突出的,近世則是幽厲二王。後世秦武王為了證明自己力大無窮,與大力士比試舉鼎,結果折足而死。這是以身輕天下的例子。

幽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竟然烽火戲諸侯,拿國家“核按鈕”當兒戲。黃帝堯舜三代公天下的君王早已遠去,禹湯文武周公私天下的六君子也不可再得,後世的君王哪個不是以身輕天下?老子說:歸根吧!歸根才是你的本位。你們雖然顯赫一時,但都是沒有跟的樹。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經文:靜為躁君。十六章說:“歸根曰靜”,此句還是講歸根。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狂風暴雨過後,大地還是迴歸寂靜。天地即使有飄風驟雨,但不能持久,必然迴歸寂靜。此句與第24章意義一貫。靜是大地的根,更是人心的根。人心雖然處於躁動之中,但最後一定會迴歸寂靜,寂靜是根。如果你不自己主動歸根於靜,則自然法則也必然會讓你靜(死亡)。

躁是躁動,君是主宰。一聲驚雷過後,很快歸於寂靜。按牛頓力學來說,這是慣性定律,按相對論來說,這是引力場曲面的最低處。人生最愉悅的就是享受寧靜,可惜世人不知。躁動是君王和世人的基本特徵,老子告誡這不是人生的本位。釋德清注:“躁字指嗜慾之情”,嗜慾強烈是躁的顯著特徵,寧靜就必須從強烈的嗜慾中解脫出來。如何從強烈的嗜慾中解脫出來?

老子的歸根修法就可以對治。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此段經文解讀有不少爭議。老子的聖人是遠古大宗師(精神首領)的代稱,不是指君王,這與儒家不同

帛書是“君子”,陳鼓應就把“聖人”按帛書改為“君子”。認為君子是指領軍的將軍(如晉國的六卿),當時諸侯的軍隊都由卿大夫率領,國君一般不親自領軍打戰,蔣錫昌就是如此主張,這就落了文字障。靜重雖二字,實際就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即道的本位(the self),是一不是二,或者說一事二喻。

此段還是申說不離本位之意,只是舉例使世人更為明白而已。榮觀就是豪華宮殿。燕處,河上公注:“后妃所居”,就是後宮。宮殿後妃是君王心中最掛念處。所以此處斷句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前人斷句“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有誤。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以戰爭為喻,輜重為重,君王最掛念的榮觀燕處為輕,比喻十分生動。但輜重不可簡單的看為糧食等軍用物資,而是決定性的取勝要素,只是為了配合經文“重為輕根”而以輜重為喻。這裡是假設句,設若聖人(精神領袖,古代偉大的部落首領)處於戰爭中,必然會像周武王那樣“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顧”。後文“奈何”二字說明“萬乘之主”為小,與“君子”(卿大夫)一詞不合。

把“聖人”改為“君子”並不能使文意暢通,而且君子與“榮觀燕處”不相吻合。“榮觀燕處”一詞,老子輕輕點出,則是對世俗君王的不屑,對儒家完全認同的延續幾千年的君王后宮制度表示厭惡。老子用一二個字,亦表達奧義。儒家“食色,性也”,實際上是對摧殘人性的後宮制度的間接認可,老子與俗儒的差距可見。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宣說,如聖人應化世間,成為周武王一樣的大統帥,也會像他一樣以輜重為重,對於人間天子的宮殿後妃視若無物,一心為最重要的目標而奮鬥。這裡的聖人只是比喻,不是實指。超然,就是超然不顧,心中無物。此字最為緊要,《薄伽梵歌》反覆說要做一個超然的人。世人不能從嗜慾中解脫出來,就是不能做到超然。

超然就是迴歸人的自由本性,無物可以羈絆。世人耽於嗜慾,實際上就是失去了自由的本性。當年周武王為了戰勝殘暴的殷紂王,解民於倒懸,率領八百諸侯大戰於牧野,身先士卒,以巨大的勇氣戰勝強敵。這是大統帥的超然氣象,如果還耽於榮觀燕處,那周武王早就失敗了,怎麼能替天行道呢?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經文: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周武王這樣的真命天子都以天下為重,奮不顧身去爭取戰爭勝利,那些諸侯國君主(萬乘之主)都是周武王所分封,怎麼反而以身為重,而以天下為輕呢?老子時代的萬乘之主是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崔杼殺死齊莊公是老子親見的大事件。崔杼娶了貌美的棠姜,齊莊公毫無顧忌的到崔杼家與棠姜私通,還把崔杼特有的帽子賜予他人,讓崔杼很受辱,結果崔杼聯合受齊莊公鞭打的侍衛殺死了齊莊公,轟動一時。

這是以身輕天下的實例,而齊莊公正是“萬乘之主”。齊國名相晏子沒有為齊莊公死,認為齊莊公貪情慾而輕國家了。二句經文背後是有故事的,但含義是一致的。君王應該以天下為重,以身為輕(第13章義同),修行應該以道為重,以身為輕。老子多次貶斥“以身輕天下”的侯王,肉體控制心靈,後果就是“失根”、“失君”,像大樹會頃刻倒覆,會大禍臨頭。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和靜代表本位,輕和躁都是離開本位。離開本位就如同樹失去根,如同心靈失去寧靜。樹失去根這會倒伏,心靈失去寧靜就會發狂。君王則會失去君位,世人則會永無寧日。“失君”是一語雙關,既指失去君位,又指“失本”,因此無論君王還是世人,都不能離開自己的本位。

老子“道法自然”一句,告誡世人真正的本位就是自己的本性,迴歸自己的本性,尋找那個真我(自然)才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是重中之重,靜中之靜。前文“失者”就是此段經文的失根失君者。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有一位真宰,失君就是失去內心的真宰。後世禪宗把心的真宰稱為“主人公”,這樣更清楚此段的失根和失君。失根還暗示失去男人之根,成為太監。老子以樹根演說妙法,使人修道,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恢復自我的本性(自然)。Nature的本意就是本性,物質世界的含義是後來的。

“超然”是此章中老子宣說的大宗師氣象,只有超然物外,以道為重,以真我(自然)為歸宿,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此章是在為“道法自然”作註解。河上公把十六章稱為歸根章,把此章稱為重德章,以示區別。不離開本位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己(the self)、真我、自性。

《道德經》二十六章精解及譯文

有慧根的侯王啊!

我來宣說邦國安定的道。

你看見大樹了嗎?

在久遠久遠以前,

大樹就安穩的樹立在大地上。

你知道大樹為什麼大風都吹不到嗎?

因為它下面的根很重,

上面的樹杪很輕。

大樹是在向你宣說正法,

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根,

這叫“重為輕根”。

這個道理你早就清楚,

但你知道你的根在哪裡嗎?

恐怕你完全不知。

我告訴你吧,

你的心是躁動的,

靜是躁動的根,

這叫“靜為躁君”,

任何躁動最後必然歸於靜。

如果你蹦蹦跳跳,

不久你就耗盡體力,

不得不歸於靜。

這是被動的靜,

你已經耗盡的你元氣,

無法修復。

你應該讓躁動的心主動歸於靜,

這樣才能保住你的珍貴的元氣。

你被稱為人間的君王,

一定要知道這個法則,

剋制情慾,主動歸靜。

所以古代聖人像大樹一樣守住自己的“重”,

像行軍打戰的大統帥,

始終關注自己的輜重,

這是戰爭取勝的關鍵,

輜重不可丟失。

雖然人間有豪華宮殿,

還有後妃成群,

大統帥對此超然不顧,

視若無物。

周武王就是你們的榜樣,

你們都是他的子孫後代,

卻把祖先的教法忘卻乾淨。

聖人守“重”如如不動,

所以像大樹一樣穩如磐石。

奈何你們這些小小侯王,

雖然被稱作萬乘之主,

實際上也是脆弱的肉身,

更應該守住自己的“靜”,

像大樹守住自己的“重”。

天下才是你們的“重”,

身體慾望是你們的“輕”。

你們反過來把天下看“輕”,

把身體慾望看“重”,

這樣你們必然會翻到在地。

這是何苦呢!

輕天下則失去你們的“根”,

放縱情慾,躁動不靜,

你們會失去你們身體的本,

也同時失去你們的君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