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最近,艾瑞諮詢公佈了《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報告中顯示,中國0-3歲寶寶父母每天平均陪伴寶寶的時間僅3.2小時,似乎親子陪伴時間不短,但報告中指出,在這3.2小時的陪伴時間裡,大部分父母仍不時的在刷微博、抖音、購物,真正留給孩子的時間少而又少,平均不足1小時。

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陪伴孩子需要花點時間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在嬰幼兒時期,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性格和成長影響巨大,所以,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尤為重要。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經在《奇葩大會》上的演講震驚到了我。演講中他提到:“據調查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的留守兒童的智力水平和城市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差一大截,而相較於名校裡孩子的智力水平差的更是多之又多,有父母陪伴和沒有父母陪伴對於孩子來說真的不一樣。”

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演講中他還提到了一個哈佛女孩的故事。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一個哈佛女孩,俞敏洪問她為什麼學習成績這麼好,這個女孩說,她和她的妹妹都是哈佛的博士。她們的父母從小離異了,由爺爺全天24小時陪伴著她們,教給她們各種各樣的知識,這為她們以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幼兒時期對孩子的長期陪伴可以讓孩子與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和關注,建立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為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陪伴孩子需要用心投入,看到孩子的需求

愛因斯坦是眾所周知的科學家,但小時候的他的在別人眼中是個孤僻、愚笨、動作遲緩的小孩。愛因斯坦3歲時還不會講話,父母對此雖然很擔心,但從沒有放棄過他。有一天,他的母親坐在鋼琴旁,為他彈奏優美動聽的曲子,她發現小愛因斯坦全神貫注地傾聽著美妙的音樂,眼睛裡閃爍著快樂的光芒。母親非常高興,於是從此以後她經常為愛因斯坦彈奏動聽的曲子,而愛因斯坦也對音樂入了迷。在母親的陪伴下,他學會了拉小提琴。

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愛因斯坦直到9歲說話還不通暢,父親總是拿來一個小羅盤來給陪兒子玩。就是這個小小的羅盤,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正是因為愛因斯坦的父母總是默默地陪伴他,尊重他的感受和需求,從不嫌棄自己兒子愚笨,因此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家長對於孩子的陪伴應該以孩子為中心,看到他的需求,尊重他的情緒;陪伴應該是全情投入,放下你的手機,投入你的激情。

花點小心思,讓親子陪伴更有效

陪伴不僅僅是陪在孩子身邊,看著他玩;也不是孩子自己在玩的開心,而你忽然插進來說應該這樣;更不是在親子時間裡全部由你掌握,而全然不管孩子的感受。陪伴應該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應該是父母全情的投入。

1、將陪伴時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陪伴、陪伴,我們是陪的人,而真正的主體是孩子。而很多時候,我們經常代替孩子決定做什麼、玩什麼、如何玩,孩子只能被動的參與。比如,孩子說我想玩過家家,父母說過家家沒意思,我新買的拼圖可好玩了。於是,孩子不情願的玩起了拼圖,你覺得你陪他玩了,但其實這並不是他想要的陪伴。

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主導,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享受這段親子時光。

2、建立專屬親子時間

如果家長太忙,可以每週至少固定一個專屬親子時間,這段時間裡沒有任何其他事,只有你和孩子,陪他做他想做的事或者聽聽他想說的話,讓這段時間變成你和孩子最喜歡、最期待的時間。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與她的女兒每週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親子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打擾他們。有一次在專屬時間裡,忽然有一個電話進來,簡走過去拿起電話很誇張的說現在是我和女兒的專屬時間,請不要打擾我們。然後就掛掉了電話。母親的行為讓女兒覺得母親非常重視她,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尊重,與母親的關係更加親密。

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專屬的親子時間,讓孩子感覺到你是重視他的,是愛他的,會給他被尊重的感覺,讓他獲得價值感;陪伴不一定是要用大把時間堆砌起來的,而是我們專注的投入,用心傾聽,讓陪伴不再是任務,不再是敷衍。

3、關注孩子的需求,並及時給予反應

有的時候孩子並不一定是要我們一直陪伴在身邊,也許只是想得到我們的關注,感受到父母是愛我的。所以即使你在忙碌,但可以在間隙中給孩子一個愛抱抱;在孩子自己玩耍的時候,偶爾抬頭給她一個鼓勵的眼神,讓他知道我們時刻在關注他;若孩子需要我們時,及時的響應他。這會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歸屬感,知道父母雖然在忙,但仍是在乎他的。

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有時孩子的需求很簡單,也許只是一個擁抱或親吻,關鍵在於家長要去發現。有效的陪伴就是去發現孩子的需求並滿足他,讓孩子產生歸屬感,知道父母一直都在,即使他不能一直在我們身邊。

著名作家龍應臺曾說過:“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在買,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第二。”

請在孩子有限的成長時間裡,儘量去多陪伴孩子。別等到孩子長大了,想去陪伴,卻發現孩子已經不再需要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