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星期天,帶孩子去商場逛街,走過一個店鋪門口,看到一個兩、三歲小男孩站在門口哭的撕心裂肺。聽旁邊店員說因為小男孩硬要端水杯,結果將水全部撒在衣服上了。他的媽媽生氣的罰他站在門口。看著小男孩哭泣的小臉,我不知道他的媽媽想讓他通過這種罰站的懲罰學會什麼呢?懂得什麼呢?我想他只學會了:媽媽不讓我做的事以後都不能去做,要不然他會生氣,會懲罰我。這隻會讓他以後失去嘗試的勇氣,卻不能讓他學會如何端穩一杯水。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每次犯錯對於孩子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一般父母看到孩子犯錯都會生氣,殊不知,在正確的引導下,每次犯錯對於孩子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樊登有次在讀書會中分享過一個他和兒子嘟嘟的故事:有一天,嘟嘟一直在客廳拍球玩,客廳空間比較大,他們也只是叮囑嘟嘟小心一點,沒太在意。結果,有一次嘟嘟不小心,球砸到了他最愛的一個玻璃杯,杯子碎了一地。樊登對嘟嘟說:嘟嘟,看到這個杯子碎了,我心裡很難過。因為這個杯子我很喜歡而且他確實花了爸爸不少錢。現在他碎了,你看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嘟嘟說:我知道了房間裡不應該玩球,因為球比較彈,它不小心就會砸到東西。如果我下次想要玩球,就要選擇去空曠的戶外玩。從那以後,嘟嘟再也沒有在房間內玩過球,就像他說的吃一塹長一智。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認為,當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後果後,吸取這方面的經驗,以後不再犯,就是自然懲罰。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並且學會對孩子犯的錯寬容。每一個錯誤都可以成為生命的轉折點。我們無法替孩子安排完美的人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懂得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並慢慢進步。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態度

今年7月,寧夏永寧縣公安局發佈了一則讓人觸目驚心的通報——12歲男孩打死一名6歲小女孩,只因害怕被家長懲罰。

12歲的小男孩,帶著6歲的小妹妹一起玩耍,在爬木架時,小女孩不小心摔了下去,當場昏迷。男孩慌張地從木架上爬下來,看著躺在地上的小妹妹,心裡十分害怕,害怕回家被父母懲罰。

“如果小妹妹醒來去告訴爸爸媽媽,我一定會被揍得很慘的!”

“電視裡死人是不會說話的,如果小妹妹死了那就沒人知道了,爸爸媽媽也不會懲罰我了。”

於是,男孩撿起附近的一塊木板,用力地揮向小妹妹,一下,一下又一下,直到把小妹妹活活打死,並把屍體藏在了廢棄的土房中。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曾說: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的錯更重要。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錯誤的態度。

當父母面對孩子犯錯,經常粗暴的指責、辱罵、懲罰,很有可能引導他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害怕犯錯,於是變得不敢探索、不敢嘗試。

二是學會逃避,當犯錯後第一反應就是掩蓋錯誤,不讓家長髮現,或者推卸責任,不讓家長責罰自己。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如果孩子犯錯後,得不到包容與接納,只有批評與指責,他們在未來更難以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過錯,更傾向於隱瞞過錯。如果孩子犯錯後,只有懲罰與責難,他們在未來會失去嘗試的勇氣,不願去接觸新事物。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這樣做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因為這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體驗。孩子只有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正才會學會成長。

關鍵是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並誠心願意做出改變。

1、當孩子犯錯時,記住:不管你多麼生氣、多惱火,一定要努力剋制住情緒。等到我們和孩子都心平氣和的時候,跟孩子溝通,站在孩子角度上思考問題,瞭解他們為什麼會犯錯,慢慢的引導孩子,讓她有是非對錯之分。這樣孩子才能積極主動的去改正錯誤,而且以後也不會在犯同樣的錯誤,能在以後的日子裡勇敢的面對困難、挫折,能處理這些事情。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2、對孩子的錯誤表示理解、寬容,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給孩子分析,啟發他發現錯誤,引發自省。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了,第一反應是害怕。但是如果有人理解,並且相信他可以改正,我想孩子是願意去改正的。

3、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和彌補措施

,必要時家長給與相應的幫助和配合。引導孩子慢慢去思考怎麼解決。用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果孩子一次沒有做正確,讓孩子慢慢嘗試找到正確的方法。

羅曼·羅蘭曾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