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能够在一个假期中过两个节,这种机会还是稀少的,特别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估计很多父母都不会放弃这种少有的教育机会吧。“五四青年节”其中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无论是联合国还是我们国家的政府组织,都将其起始年龄划定在了14周岁以上,上限的边界国内部分是到28周岁以下,国外则是25周岁以下。基本上这个年龄阶段对应的是孩子们上高中、大学、研究生以及初入社会闯荡初期的人生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阶段也恰好对应孩子们以抽象思维为主、创造力和精力普遍旺盛且大脑心智即将发育成熟的高峰阶段。

我们一直在向父母们传递的一个家庭教育的方法就是亲子共话,无论小到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对话,还是学龄期开始的亲子讨论以及青春期阶段最重要的亲子辩论,其实都是希望父母们能够打破认知边界、年龄限制去尽可能做到平等地去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最终奠定一个和谐稳定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而孩子们也能够在从小家庭中这种固定的沟通模式习惯下去认知世界、拓展视野、引发思考,通过父母的引导、理解和支持生发出独立的思考、更广泛的认知以及持续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教育内容都会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下被实现,而这完全取决于每个家庭亲子共话的执行质量以及意志力。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背景下,我们的父母可以和上高中、上大学的孩子们聊点什么、反思些什么呢?

对于五四精神核心内容的认知,孩子需要,父母亦需要

对于100年前的历史,估计大部分孩子们是从学校历史课本中的文字中了解到的,有少部分同学可能瞻仰过当时亲历“五四运动”的那些爱国青年们的遗书、血书以及事件留下的很多相关物品吧。我们知道对于从文字中或者亲眼见过历史遗物这两种了解历史的方式都很难能抵得上亲历,所以认知深度上、情感理解上便很难能够彻底领悟其内涵、精神、文化。可能当孩子们在持续的爱国教育下,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历史知识,才有可能生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吧。所以对于先辈们、长辈们、父母们想要孩子们认识的、理解的、领悟的内容或者精神,请大家一定要给他们时间,只要心中种下了种子就不要担心它不发芽、不长大、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但这真的需要时间和历练。所以这是对于那些教育上比较着急的长辈们、父母们一点提醒。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那么对于五四精神的八字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一种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忧国忧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积极创新、不断探索科学而勤奋工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到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对此理解到哪一步了,是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真正去实践的,这些都是可以作为亲子共话中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只是这些偏历史、偏纯精神、纯思想的聊天内容是否能够在我们多数家庭中持续进行,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因为现在有太多家庭的父母把教育重点放到了孩子们如何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层面,而很少能够对于孩子的精神学习认知透彻并提到教育日程上来。而对于孩子们的精神学习却是需要从家庭教育中启蒙的,父母又是最重要的执行引导者,所以父母们的认知高度和践行高度便决定了孩子们是否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基本搭建起了精神成长的框架。如果这个内容是欠缺的那么即使在后续的学校教育中也是很难补足的,这完全不同于孩子们在学校学的硬知识,只要学过了就可以通过记忆应用写在答卷上。所以我们既唏嘘于那些智力很高,学术科研水平也很高的高新科技人才会有叛国的举动,但同时更加担心现在还有多少家庭是正在亲手创造着未来的这种失望和危机的呢?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所以比起孩子们精神引领方面的缺失,我们更加需要提醒父母们,要把教育的精力、内容、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既能看到当下,也能兼顾到未来,既能顾及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能意识到孩子精神思想意志方面的成长,尽可能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看树木不见森林,更何况精神内容的学习和成长又是如此漫长的。

对于目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父母亦需要重新认知自我

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找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引领未来,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却是非常有用也极具价值的,所以我们都不遗余力,甚至对此都那么痴迷。因为在历史中我们会发现似曾相识,会发现何其相似,从众多相似中我们又可以解疑解惑,给予当下问题解决一定的思考角度和方法的参考。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同样对于1919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我们仍然需要从历史的镜子中照到现在的自己。问问孩子们对于那时正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学生们是如何看待的?对于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如何看待的?那么即使现在我们处于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大环境下,作为学生又应该有怎样的选择和生活呢?是否有想过同为学生,在不同时代是具有不同使命的呢?而对于现在的学生身份,到底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不辱使命?

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过于缺乏对于自我的思考了,他们更多的像是只会学习的机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迫学习的机器,没有太多表情、也没有过多热情和想法,很多都是十几岁的年龄却展示出了老态无精打采的样子,甚至还有很多孩子认为学习是给别人学的,包括大学生也并未想明白到底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每天拼命学习考学又是为了什么?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我们不太清楚到底是这些孩子从小被狭隘认知的父母所影响了呢?还是当下现实压力过大的社会大环境才造成这样的教育结果的呢?又或者难道人的贪欲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好而与之相增吗?还是人类本身就只有在最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激发斗志成就奇迹的,就像是当年那些从西南联大中成长起来的国之栋梁一般呢?难道在和平环境中很多普通的孩子们就无法被激起心中的激情和责任担当吗?

可能事实并非如此,可能在每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孩子心中,都种有那么一颗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种子,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被激发,被滋养的机会和土壤,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缺乏的能够引导孩子们对于自我认知的启蒙,而这个认知的过程也将伴随孩子们一生。如果孩子们从来都不思考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那就无从谈起一个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如果缺乏这种心理精神层面的认知,就无法生发出足够的勇气、思想、创造力、意志、信念等,而缺乏这些便注定一个孩子不可能有未来,如果既缺乏对于未来的想象,也缺乏未来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养,这便是教育的失败。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所以家庭同样在孩子的自我认知道路上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但同样如果父母对于自己的认知本身就是不够的,也从未思考过相关问题,那么这个话题照样聊不起来;没有父母有意识的思想启蒙,也缺乏榜样示范,那么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之路就会无限期地延迟,而到最后就是变得迷茫、困惑,而不得解,即使学习成绩再好,还是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在这种现实期望和自我认知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我们养育孩子一定不会希望他们不得善终或抱憾终生吧。

对于孩子未来人生的畅想和规划

很多时候我们也建议父母和教育者能够适时地提供给孩子们前进路上像是掉在毛驴眼前的那根胡萝卜,这当然是对于那些需要外界时刻鞭策和鼓励才能产生一定的前进动力的孩子来讲的,而那些天生就很优秀的孩子则早已有了自己笃定的理想和梦想。我们也发现看似比较虚的那些个“胡萝卜”其实是非常有效果的。

当长辈们、父母们能够在孩子们受挫、受打击、萎靡不振时,适时开导重新帮其唤醒动力,对于孩子们是特别有帮助的,既经历了该有的失败和痛苦,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找到了战胜失败和痛苦的方向,能够两头都有收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极其有意义的。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所以能够经常性地和孩子们聊聊未来的很多方面,无疑是教育中最好用的胡萝卜,可以是明天的比赛、可以是下周的团队作战,又或者明年的这个生日,亦或是下一个生命阶段,近期的和远期的都可以,抽象的和具体的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重新点燃孩子们眼睛中的光便是好的,这点光就是孩子的精神动力、意志力、希望。

结语

很多人不屑于和孩子们聊这些与学习成绩无关的抽象内容,可能对于有些父母确实很难吧,但是难并不代表就可以不做,逃避。因为我们需要清楚,孩子们的成长是一生的,所谓的人生竞赛也并非某一阶段所独有的,如果前半段孩子们已经很拼命在跑,那么后半段是否还有力气能够跑完呢?又或者发现自己完全错跑了方向呢?而无论正确与否也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教育不是件能够着急的事,我们需要走走停停想想,那些真正能够让一个人最终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到底是什么?孩子目前学习的掌握的是否可以达到那个目标?还缺最重要的什么?

知识、技术、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进步、更新的,而那些通向未来成功的必备装备却是那些坚硬如磐石,亘古未变的精神文化基因以及强大的意志、信念、信仰。如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民族精神能够扎实地进入到千家万户,那么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都将拥有着无限的未来,今天,就让我们先从“五四精神”聊起吧!

“五四青年节”:不能错过和孩子共话精神传承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