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產業變局,頂層設計先行

在全球化新時代的世界產業競爭格局新態勢下,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時期。中國的產業發展正面臨著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3D打印等話題振奮人心;另一方面,工廠倒閉、生態汙染、過度消耗資源、人力成本上升等危機令人憂心。中國的產業格局變得撲朔迷離。

突破產業變局,頂層設計先行

從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現象更加嚴重,第三產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後,導致國民經濟結構失衡。一方面,我國傳統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雖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很大,然而卻始終大而不強,處在價值鏈的最低端;再就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與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短缺同時並存,在主要工業品中,有80%以上的產品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或嚴重不足,同時每年還要花大量外匯進口國內短缺產品。另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領域供給嚴重不足。

從傳統產業本身來看,我國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低產出、低效益,供過於求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轉型、制約供給側結構升級的難題。在傳統制造業中,鋼鐵行業是產能過剩的代表。2015年,我國粗鋼實際產能約12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70%。這一年,鋼鐵業全行業由盈轉虧,虧損額為645億元,虧損面達50.5%。

從供給體系的角度來看,以低收入群體為主的供給體系沒有及時調整為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的供給體系,以致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從表面上看,國內市場上供給充足,商品琳琅滿目,但是“大路貨”居多,高精尖產品少。從消費來看,隨著人民大眾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品位和消費水平也隨之升級。但是國內的供給體系未能適應這一變化,以至於出國大采購成為一大奇觀。每到節假日,國人赴海外“淘貨”經久不衰,而且正在從高檔奢侈品向中高檔耐用消費品擴散,赴日遊客瘋狂搶購他們所能買到的一切日用品,甚至馬桶蓋。

處在產業轉型期的中國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困境。通過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窺見一斑:機床佔世界產量的38%,但數控機床基本靠進口;大部分出口機械為貼牌產品,擁有自主品牌的還不到20%。另外,90%的工業機器人、80%的集成電路芯片製造裝備、70%的汽車製造關鍵設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等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全部依賴進口。


突破產業變局,頂層設計先行

20世紀90年代初,宏碁電腦創始人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理論:曲線左側是全球性競爭,勝敗關鍵在於技術、製造與規模;右側是地區性競爭,勝敗關鍵則是品牌、營銷渠道與運籌能力;中間下凹處為附加值最低的“生產製造”環節。如果把視野放到全球產業鏈之中,就會發現中國的大部分產業都處於“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始終在全球產業鏈低附加值區域緩慢提升。

中國的各個產業為何會面臨如此困境,主要有四大原因:

第一,生產成本不斷提高。波士頓諮詢在2015年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中指出,“以出廠價為例,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相較於美國,已低至不足5%。”人力方面,農村可轉移勞動力人口下降,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廉價勞動力時代結束,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源方面,工業用地供應量減少,地價攀升,土地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約束因素;粗放增長方式被淘汰,環境汙染、資源浪費處罰力度加大,生產成本隨之上漲。

第二,國際品牌影響力不高。

據公關機構愛德曼對於信任度的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在國內的信任度達到79%,在發展中國家為58%,在發達國家僅19%。信任度折射的是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綜合實力,三組數據依次遞減說明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隨疆域擴展而逐漸減弱,反映出中國品牌國際競爭力不強。走出國門的中國產品大部分還處在貼牌、代工階段,品牌之路依然漫長。

第三,同質化嚴重,中低端產能過剩。中國各個產業長期面臨的困境是高精尖產品稀缺,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許多技術設備落後、創新能力不足、工藝水平低下的作坊式工廠靠低價在市場夾縫中艱難求存,利潤越來越薄,不惜以次充好苦苦支撐。在淘汰落後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的時代大潮中,這些企業會死掉一大批。

第四,全球競爭格局更加激烈。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浪潮引發製造業迴流到歐美髮達市場,重新佔領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戰略制高點;而生產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以爭奪“世界工廠”地位的決心迅速追趕,在全球資源、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的競爭中更加艱難。前後夾擊的形勢讓中國產業面臨雙重壓力。

客觀來說,這四大原因導致中國各個產業面臨的困境並非無底深淵,更似敲響警鐘,未雨綢繆,在危機中尋找機會和出路。


突破產業變局,頂層設計先行


為了促進我國經濟轉型,中央適時推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作用就是讓資本、勞動力和資源從傳統落後產業部門向新興產業部門轉移,讓生產要素被配置到勞動生產率更高的產業部門,從而提升生產要素效率,優化經濟發展原始動力,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正從“高頻詞”化為政府、企業明晰具體的改革“路線圖”。

“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來自於企業家精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作為市場主體,中國企業應該積極地做出調整和改善,比如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往“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高附加值;重構商業模式,樹立品牌意識;利用互聯網,整合全球資源。從根本上來說,突破產業變局,關鍵在於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不斷推進產業的升級換代,突破思維瓶頸和架構瓶頸。

而要實現這些關鍵因素的轉變,企業的頂層設計必須先行。優化頂層設計,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服務的融合,實現生產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由注重規模到注重效率、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由產量到質量轉變,為產業發展構築內生動力,才能促進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做強產業集群、做優產業業態,形成多點支撐、多元支撐的工業產業發展格局,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

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還在於企業家的升級,面對產業變局,企業家必須有新思維。在微觀經濟層面上,產業轉型升級主要是在眾多企業家的帶領下實現的。企業家以什麼理念辦企業,以什麼方式獲取利潤,決定了產業發展的方向。企業家的眼界更決定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前景,如果更多的企業家都注重於獲取短期利潤,一心想“賺快錢”,那麼,產業就難有真正的核心技術積累。產業核心技術的形成無不是企業家“耐心”的產物,沒有執著的“耐心”,就難以形成真正具有中國根基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