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絡暴力,拒絕人血饅頭:從電影《搜索》到雪莉之死

文|楊培川

前言

我看完陳凱歌執導的電影《搜索》有一兩年了,前段時間無意中再看一遍,我卻沒有點快進,也沒有任何一點想要快進的念頭,整部電影情節一氣呵成,一口氣看下來,我覺得很是順暢,那種偏向文藝風的調調,如陳凱歌的另一部電影《妖貓傳》,又如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總之很對我這種感情豐富的文藝青年的胃口,儘管《搜索》在我心中不及那部西方評分最高的華語片《花樣年華》遠甚。

警惕網絡暴力,拒絕人血饅頭:從電影《搜索》到雪莉之死

電影《搜索》首映記者會

恰逢上月又看到韓國女星崔雪莉之死,同樣是網絡暴力,一時之間覺著自己有點話想說,是故忍著三顆結石的鑽腎之痛、貧窮之苦、曾經的家庭勞傷的肩胛脊柱之疼、無家可歸遊子漂泊之感,寫下了此文。

一、你一句話,可能就是往當事人身上捅一刀

每一個看客、受眾不加理智地思索而順口而出的抨擊,由小溪彙集成河流大海,體面如電影中的都市白領、上市公司老總秘書葉藍秋,光鮮如韓國女歌手、演員、主持人崔雪莉,最終都像高樓大廈般轟然倒塌,潰決如堤,一瀉千里,不復站起。徹底地崩潰在網絡網民彙集而成的滔滔磚頭洪流、口誅筆伐、人身攻擊之中,殺人於口,在今天的網絡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著。

2018年8月25日,德陽安醫生因為不堪網絡暴力而自殺去世,那時我像無數不發聲的網民一樣作為看客觀望著,一件直觀的網絡暴力事件,就這樣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亦如今年的崔雪莉自殺一樣。

警惕網絡暴力,拒絕人血饅頭:從電影《搜索》到雪莉之死

網絡暴力受害者

每一個跟風、不理智的抨擊,就是往當事者身上砍一刀,刀刀見血,刀刀鮮血飛濺,若是更多的人發言之前,能先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那還能演變成一幕幕人間慘劇一次次地輪番上演嗎?

我很恐懼,《烏合之眾》就在我們身邊,也可能是我們自己。

二、網絡暴力,我感同身受

作為一個網絡作者,我四年來都一直在遭受著網絡暴力,包括但不限於有些讀者對我自己和我家庭的“親切問候”和“關懷”,這點我不生氣,因為我的家庭就是活生生的“豫章書院”,有比沒有更恐怖,而且我已經逃離它很久了。

還有叫我去吃動物排洩物、把我作品說成是垃圾得部分讀者們,很親切,我很感謝他們的關懷,以及浪費時間在他們所說的垃圾得東西上。

警惕網絡暴力,拒絕人血饅頭:從電影《搜索》到雪莉之死

我一直在遭受網絡暴力,所以我感同身受

因此說起網絡暴力的感覺,葉藍秋、安醫生、崔雪莉有過的,我大概能夠感同身受。

三、人血饅頭猶在

上個世紀,魯迅在《吶喊》中的《藥》一文中,給我們說了人血饅頭的故事,華老栓夫婦為救小栓,用了革命人士夏瑜的鮮血,最後夏瑜和小栓沒有誰活著。

一個世紀過去了,但是人血饅頭猶在!

無數學生人士可以分析出《藥》在諷刺那些封建的、愚昧的、麻木的東西。

但今天促進網絡暴力的那些人們,打開微博、網易等,隨處可見,依然是封建的、愚昧的、麻木的!他們充當了網絡暴力幕後推動者的工具和劊子手!他們甘願成為資本的流量,並與之飲下一個人血饅頭!

警惕網絡暴力,拒絕人血饅頭:從電影《搜索》到雪莉之死

一個世紀過去了,人血饅頭猶在

電影《搜索》中,葉藍秋被診斷出癌症之後,心情不佳,一個簡單的公交車不讓座事件,被道德綁架,被電視臺實習記者楊佳琪錄製下來,又被資深電視人陳若兮為了流量利益在網絡上曝光推廣。

進而一路路牛鬼蛇神為了蹭熱度、找存在站出來,紛紛爭相上演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戲碼,老總太太莫小渝誣陷她為小三,同事陳小華又在背後捅刀子,人血饅頭搶著吃。

娛樂至死,網絡狂歡。

網民們怎樣呢?大抵又是那樣,聽風就是雨,罔顧事實,他們在受害者本身已處於腥風血雨、貧病交加的情景下猶然口誅筆伐,殺人於鍵盤,最終葉藍秋跳樓自殺。

現實中真實的安醫生事件亦不外如是,與之起糾紛者於網上曝光了安醫生丈夫教訓那個欺辱過安醫生的惡劣頑童,網民便只看到成人男子訓頑童,而不知頑童做了怎樣人神共憤的事,等他們知道時,安醫生已經長眠於地下了。

崔雪莉事件會不會也是如此呢?

我之前看過些許分析韓國財閥、政治、資本和明星相關的文章與資料,確實有雪莉被財閥資本玩弄的可能,因為張紫妍事件歷歷在目。且雪莉疑有抑鬱症,但是崔雪莉的死亡或多或少都有網絡暴力的因素,而且是肯定的、絕對的,因為網絡暴力的施加者無需付出代價,彈指便可讓千里之外的人無復再生。

這是人血饅頭嗎?

是的。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四、儘管我們是被動接受者,但是我們有選擇的權力

我想我是從來沒有扮演過網絡暴力施加者的角色的,倒不是我有多完美高尚與眾不同,而是我只是數以億計的中國底層人之一,人微言輕,勢單力薄,一直在為了生存掙扎著,實在連評論一個符號的興致與心力也無,因此我大概是一個看客吧。

就連寫這篇文章也不能排除為了獲獎,或是申請原創,或是為了流量——總之都有為了錢為了餬口的因素——然而無論如何,我也總不能隨波逐流同流合汙地再給死者添上不出血的一刀,這倒是我最後的底線,儘管它一文不值。

警惕網絡暴力,拒絕人血饅頭:從電影《搜索》到雪莉之死

若能多一個人傳遞正能量,世界就更好一點

此刻我在想,即使我們只是媒體的被動接受者——無論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但是我們有選擇說話或不說話、怎樣說或怎樣做的權力。

所以,若有可能,請多加思考、多加辨別、謹慎評論,好嗎?

請救救下一個或下幾個受害者!

2019年11月20日

楊培川寫於租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