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班主任的“三板斧”?

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一所学校里面,每一个班级里都要安排一位老师当班主任,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大大小小的“官”,要么任命,要么竞选,让学生来当。

这让人意识到,难怪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那么强,原来都是从小读书就开始培养的。

但这里我们不说学生当“官”,就说呕心沥血冲锋陷阵的班主任。

班主任,这是一个听起来会让人想到容麽麽一般毛骨悚然的词,也是一个听起来又会让人觉得具有一种母爱情怀身份的人。

每一个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当班主任都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直接走马上任的。

如何用好班主任的“三板斧”?

第一,师范院校并没有关于班主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即使有,也是跟现实很难搭配,或者货不对板。

第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没有进行系统、全面、有效的班主任学习和培训,即使有,大多也是以形式主义为主。

所以,很多班主任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面对上级的追责和批评时,往往都显得十分为难、困惑、迷茫、委屈,甚至是认死理、“三不理”、倦怠心理。

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和专研学习,新上任的班主任必定是教育思想单薄、教育理念不明确、教育方法捉襟见肘,便先入为主地运用自己读书时班主任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然而,“拿来主义”一用,并非屡试不爽,而是格格不入,于是乎,便产生了一种以前的学生容易教现在的学生难教的认知心理。

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几招用完还不见效,便深感无奈,灰溜溜地“跑”了,把学生拉入到“不可教育”的黑名单中。

陈宇老师说:“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他们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所谓‘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缺少方法的班主任,通常使用说教训诫、权威压服、请家长这三招来应对。”

其实,这三招可以说是班主任通用、常用、喜欢用的“三板斧”。

一个学生出现行为问题了,班主任调查清楚掌握一定的证据后,这“三板斧”到底是如何用的呢?

如何用好班主任的“三板斧”?

第一斧,往往是把学生叫来,当面进行说教。指出错误的地方,宣讲大道理,不断地说服,目的就是要学生认识错误并且改正。(且不说说教的意义是否得当以及学生是否真正地认识到错误)

如果学生能够知错认错,那么双方自然相安无事,合作愉快。

倘若学生不合作,而是抗拒、顶撞、拽拽地歪头怒目,或是呆若木鸡不言不语呢?

那班主任自然地就会甩出第二斧:瞬间变得十分恼火,声音的分贝飙升,甚至还会摔东西来泄愤或恫吓学生,并且语气十分强硬,要求学生立即改正错误或是对学生实施惩罚。

事实上,班主任有权威、会威严,是好事。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当老师都不严了,那是老师本身的懒惰,学生、教育必然出现一团糟。

但是,权威压服虽然能够震慑住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但并不符合教育理念。

一是现在老师属于弱势群体,地位不高,权威压服存在师生冲突的风险可能。

二是即使能够压住学生,那么大多数情况也是口服心不服。

所以,动用权威压服并不能取得双赢,反而是两败俱伤。

那么,权威压服用不了,学生教育取不了效果,班主任脸面拉不下,就甩出了第三斧:打电话请家长到学校“配合工作”。

所谓“配合工作”,实质上就是家校联合共同管教学生,迫使学生“屈服认错”。

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三方“会谈”,不过是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把他的“罪状”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给家长看。然后激起家长的气愤,导致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训一番。

当然,也有家长摆出很无奈的做法,认为“孩子就是这样的啦,在家我们也管不住,就多劳烦你们老师啦!”

这真是很客气地配合!

前者必然影响亲子关系,给学生造成心理问题;后者家长推卸责任,必然把孩子推向深渊。

“三斧”使完,如果还不见效,那么,这个学生基本上就被定义为“不可救药”了。然后,很可能地把这个学生一级一级往上推,从年级到部门,从部门到学校,以暗示自己的无能为力。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论,教育再是一个难题,也必有有解的时候。

我的看法是,班主任的“三板斧”不是不可以用,而是要学会巧用、有艺术性地使用。

那么,应该怎么用呢?

如何用好班主任的“三板斧”?

第一,增强师生平等意识,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处理问题。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只有放下身份和架子,才能与学生拉近距离,实现正常沟通。

如果总是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手握权威,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那么只会助长学生的叛逆,甚至容易产生师生冲突。

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处理学生问题,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门必修课。

第二,学会艺术沟通,抓住学生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师生沟通有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需要艺术性的。既不直戳痛点,又让人听着舒服,这样的沟通方式比起说教训诫效果显著。

学生听得进去了,就容易抓住他的心理,然后运用批评学生常用的方法,如“三明治法则”、“角色置换效应”等,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自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恰当约请家长,注意场合和方式。

请家长之前,先对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做初步了解。然后深刻考虑家长来了,该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才能取得“三赢”结局。

如果家长重视子女教育,认真配合学校工作,显然事情好办。倘若家长推三阻四,糊涂到底,比孩子更难“招待”,那么,话不消说,另谋他法。

更重要地是,如果遇到重视教育又脾气暴躁的家长,知道孩子的过错后性情暴怒,当即收拾孩子的时候,班主任更该思考如何注重场合和方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算不上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那种教书育人的灵魂的升华。

虽然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理解班主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班主任。

“三板斧”锃亮有光,锋利无比。出斧必流血,流血必殃及池鱼。

所以,我更希望我们的班主任都不用使用“三板斧”,“放下屠刀,健康快乐”,但前提条件是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