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祕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在高節奏的現代社會,壓力,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學習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在壓力面前,我們人人平等。壓力積攢的時間長了,輕則會誘發我們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暴飲暴食、熬夜刷劇來緩解壓力;重則會引發抑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發生。

而且,大人的緊張焦慮,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精神狀態。在英國國家健康中心心理諮詢師、布拉夫曼博士在其兒童心理學著作《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分享了一個3歲半男孩傑里米的故事。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傑里米的症狀是便秘,連續四天無法排洩。根據媽媽的說法,孩子時不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一般是在“情緒的困擾或消沉”之後發生。

博士通過和家人的交談,發現最近這次是因為表親的離開。媽媽認為是這個原因導致孩子的分焦慮,誘發便秘。但是通過和男孩的交流,真正的原因,是男孩媽媽對外部環境變換的擔憂,讓男孩感到壓力,引發身體的不適。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孩子太小,消化不了負面情緒很正常,等長大就好了!“但是,結果真的如此嗎?

研究表明,“對於孩子的緊張情緒,父母如果沒有給予幫助,使其有效緩解,孩子低級腦中的報警系統將會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打擊後很容易就會罹患各種心理疾病。更有有調查表明,很多患有焦慮症的成年人在找醫生諮詢時,都會自述他們的症狀始於兒童期。沒有經過治療的焦慮不但不會自愈,狀況還會惡化,甚至對一些身體功能還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在生命初期最關鍵的幾年裡,發育中的大腦很容易受到壓力的傷害。”

所以,學會如何應對壓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自己關心的家人。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那麼,究竟大腦為何會產生壓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壓力產生的大腦科學根源

經過上億年的衍化,人類的大腦可以分為三個模塊:爬行動物腦(掌管生理功能的“基礎腦”)、哺乳動物腦(也叫情緒腦)和高級人類腦(也稱作前額葉),這是我們人類區別其他動物最顯著的部分。

爬行動物腦和哺乳動物腦統稱為低級腦,包含了人類原始的情緒報警系統,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杏仁核”,它的亢奮與否直接影響著我們感知的壓力水平。

通俗地說,當我們正處在情緒中,大腦中的杏仁核被激活了,抑制了大腦皮層,也就是理智發揮作用。當理智被抑制,我們自然是聽不進任何道理的,“大腦一片空白”、“血壓飆升”、“心臟轟鳴”,沒有辦法冷靜。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二、如何更好地應對壓力?

介紹完了人類壓力的主要形成原因,下面,我就結合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朱利安·福特和領導力訓練專家喬恩·沃特曼合著的《腦科學壓力管理法》一書,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應對無處不在的壓力。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在書中,提出了“SOS法則”,用專注來對抗壓力。

SOS是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分別是抽身(Step back)定向(Orient)自測(Self-check)。你只要感到了難以承受的壓力,或者就是為了喚醒大腦的最佳狀態,不妨就試試“SOS法則”。下面,我們來咯!

抽身(Step back):抽身意味著立足當下,“暫時停下,放慢腳步,整理好緊張時越發紛飛的思緒。”

當我們被壓力、焦慮所擺佈時,身體就會自動進入“應激反應”,比如肌肉繃緊、心跳加快、感到激動或興奮、出汗、呼吸變重等。這些應激反應和遠古人類面對草原中的野獸時的反應相同,都是“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只是經過時代變遷,應激反應如果過度,只會讓我們長期處於慢性壓力,而不自知。

這種不自知的情況,會組織我們進行理性地思考。

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告訴自己:暫停10秒,放空大腦。利用腹式呼吸將心念關注於當下,以此擺脫腦中那些亂七八糟的念頭。

如果還是無法清空大腦,你就需要環顧四周,查看留意到的一切。記住:不要批判,只是花10秒的時間去觀察,純粹去感受當下。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定向(Orient):定向是指“做出簡單、清晰(但並不容易)的選擇。”

可能會有些困難,還是要自問自答,目前哪些念頭能表達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它。任何事物都可以,圖像、畫面、想法、一組詞語等。

“減輕壓力的關鍵在於其實關注當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必須提醒你的是,要關注的是正確的念頭,而非當下要避免的負面情緒。

這是因為在心理學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關注即強化”。我們一直試圖通過關注不想做的事情來改變行為,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舉個例子,如果我對你說“不要想象一隻紫色的鱷魚”,那麼你的腦海中會出現什麼呢?那肯定只會想到紫色鱷魚!因為大腦只接收到了紫色鱷魚的信號,對“不要”反而沒那麼敏感。

找到之後,再次花10秒鐘抽身。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自測(Self-check):如果執行完前2個步驟,還是感覺不對勁。也不用著急,我們可以試著自測當下的緊張程度,用1-10分給自己評估。

10分代表最嚴重的、最強烈的緊張、痛苦,1分則是心平氣和,沒有壓力。如果你的得分是3-8分,最好的專注方法就是默默記下自己緊張程度,接著去檢查自控水平。

自控水平自測也很簡單,10分是非常專注,1分時極度混亂。大部分人在3-8分之間,也可以記在心裡或者筆記本上。

為什麼要自測呢?其實打分不是目的,而是要幫助我們重新關注“正確的念頭”,也有助於我們從焦慮的事情上轉移注意力。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三、總結

1946年,67歲愛因斯坦在描述個人經歷的《自述》中,寫下這樣的話語: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

對他來說,外在的財富名譽都如浮雲,無法引起他的半點關注。他唯一渴求的,是對自己熱愛事業的追求。愛因斯坦從不會考慮自己的研究,是否能帶來巨大的財富,而是關注於能使自己興趣盎然的領域。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這種心無旁騖的狀態,會給你帶來冷靜、自信的最佳大腦,這也是愛因斯坦把壓力變動力的技巧。

雖然人人都恐懼壓力,但是適度的壓力其實並非壞事,比如《反脆弱》裡邊講的生命體具有反彈的能力。就像我們為了預防疾病,所以提前打好疫苗,就會有對疾病的抵抗力。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駕馭我們的壓力,就有會和愛因斯坦一樣,把外界的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心是自己的殿堂,它可以是天堂中的地獄,也可以是地獄中的天堂。

——約翰·彌爾頓《失樂園》


百年前,愛因斯坦就給出自己成功的秘訣:擺脫壓力,專注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