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解釋過

1、

知與行的關係從古至今一直在被討論,如《尚書》中曾說: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左傳》中也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

人是有靈性的,有思維、能思辨,人可以透過自己的智慧與認知來面對外部世界,解決疑難,並決定自己的行動,所以從這方面來講,“知”,決定著行,能讓人更好的行,非常重要。

而另一方面,有時明明“知道”一件事該如何做,要如何去做,或者有些事情不能那麼做,但在實際行動中卻難以落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無法落實終究還是不折不扣的事實。而不能加以落實到行動的“知”,其意義又有多大呢?最多也不過是空口閒談、漫無邊際罷了。

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解釋過

陽明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批判過這種“知而不能行”的弊病:

“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太看重“知”的作用,甚至發展到把“要先知”作為擋箭牌,作為逃避“行”的藉口,無數人因此終究無法實際行動,而終生碌碌無為,良為可惜、可嘆,不能行的“知”,絕非真知!

王陽明先生也說,這種弊病之嚴重,“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

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解釋過

2、

經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先生先是提出了“致良知”說,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致良知,即重新煥發起吾那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在此基礎上,為防止學人將此學問只是落於空談及進一步闡明“良知”之論,陽明先生又進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說。

“知行合一”,在與學生的問答中,陽明先生曾親自對此明確解釋過。

先是道出當時做學問的人存在的弊病: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現在人做學問,只是因為把知和行分成了兩件事,所以當有一念發動的時候,雖然它是不善的,也並未真正在行動上實施,但只是因為沒有在行動上實施,就不去克治它(這個不善的念)。”

言下之意,這是不對的。

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解釋過

古儒說“克唸作聖”,儒家心訣亦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可見從古儒始,時刻觀照省察自己不良的心念,都是作為儒家弟子修身的一堂極為重要乃至核心的功課。而到了陽明先生所處時代,士人多以為只要沒去做就可以了,心思上動動歪念頭沒什麼。雖然到了現代我們也說這種情況就是有了犯罪動機而沒去實際行動,不算犯罪,可那只是法律上的,作為一個自願修身的人,又豈能只停留在不觸犯法律的層面就滿足呢?何況心思搖動、用心不純,自己每日也會痛苦不堪、無法集中精力,又能做出什麼事業?

“良知說”最大的價值就是它不僅能讓一個人恢復光明、坦蕩,更能讓一個人從內而外散發出無窮的力量,從而有力推動一個人事業的發展。

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解釋過

3、

後面陽明先生接著說出了一段話,是“知行合一”四字最為核心的解釋: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有時我們認為只要在行動上符合本心之良知就可以,可進一步來說,陽明先生告訴我們:

從根本上來說,一個人只有時刻克治住了自己不良的心念,才是真正達到了“知行合一”的程度,因為“心行”,就是在“行”,“心行”不善,就是在行不善!

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解釋過

修身是艱難的,可正是這艱難,一日又一日,一件又一件地砥礪出一個人的通透與光明!

頓漸歸一,別無二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