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的‘工藝’,代代相傳的做法-飲食

‘代代相傳’這個詞彙,每次說出來都會有點傷感,也有點覺得幸福。

我是讀2年級開始,就在我外婆家裡,那時候外公也在外地,所以家裡就一直是我和外婆。外婆屬於普通,也是勤勞的農村婦女,也因為她的能幹,支撐了我媽媽和兩個舅舅及2個孫子的成長,在記憶裡,外婆對我的好,不亞於對她孫子的好,所以我是真的很幸福和幸運。

而我記憶裡,包含最多的是外婆的手藝飲食和故事。

飲食:

我們是四川鹽亭,每年春節大年三十中午,一家人會忙碌著準備大包子,餡和麵皮都是外婆自己弄的,一般包子餡=粉條+豆腐乾+菜+肉粒;麵粉就在外婆自己和麵,發麵,這樣做出來的包子是很大的,皮薄餡多,滿口的肉粒油,配上我舅舅做的醋湯,非常香。

傳承的‘工藝’,代代相傳的做法-飲食

包子

其次就是日常餃子,其實外婆說的這不叫餃子,叫‘魚兒包面’,至於名稱的來歷,我是不知道的,興許長得像魚兒吧,外婆說這是她媽媽以前教她的,因為那時候窮,都是包的野菜和一點一點肉,不像現在這麼多肉。

傳承的‘工藝’,代代相傳的做法-飲食

餃子

傳承的‘工藝’,代代相傳的做法-飲食

餃子

外婆做的包面和我們不一樣,一般餡是:半熟的大米+肉粒+韭菜+粉條 麵皮也是手工和麵,不發麵,這樣的餃子個頭不會太大,但是非常好吃,因為這類做法需要餡多,所以包面形狀才會很好看,但是已經沒得我外婆做的包面了,索性我傳承了這個技巧。

其實大家看到的做法和很多市面上的做法是一樣的,但是,外婆給我說過,內在不一樣,就是包面背後的花樣,有些人這樣包,會掐很多面到裡面,這樣吃的時候,裡面就會有面疙瘩一條,但是掐花紋仔細點,裡面就不好有這樣的麵疙瘩條。有機會我一定分享教程出來。

其次就是:

以前讀書,因為學校沒有食堂,又是住校,就是自己蒸飯帶菜,為了保證帶的菜可以吃一週,外婆就會給我做一種菜:在地裡採嫩小的小青椒(二斤條那種),然後切絲條,配上大肉粒和外婆自己做的剁椒醬,炒了後裝在瓶子裡,每次吃米飯挖2勺和米飯一起吃,那是非常非常好吃的。

還有一種飲食是:

鍋內加入適量油,加入一勺麵粉調的糊狀,然後加一片臘肉,再加一勺麵粉糊,煎至兩面焦黃,等全部煎好後,鍋內留少許油翻炒餅子,加鹽,配送清米湯,絕對是最好吃的。

飲食延續的不只是生命,更是外婆和我的親情。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記憶的飲食呢?可以分享一下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