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的這首詩,最近被廣泛傳頌。

而楊萬里一首“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又在立春那天,切中了多少人的心境。然而,當病毒襲來,我們的身體被禁足,城市被封鎖,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我們的心靈無法也不能被禁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藝術,當然無法神聖到驅趕瘟疫,但它也絕不軟弱無力,自有它承載擔負的東西。

藝術不是藥,是一點溫度。而表達,本就是一種武器。人們用藝術分享思考,宣洩情感,在某些關鍵時刻,它照進人的心靈,引發思考,傳遞共情,彼此安慰,疏導痛苦與焦慮。它還具備某種可貴的力量:從一份愛,創造出更多的愛。

有感於此,今日美術館邀請愛藝術的朋友們,將他們心裡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藝術作品傳遞出來,帶著他們此刻的思考和情感,與更多的人穿越病毒帶來的禁錮,精神互聯,將每一座“孤島”連接成整片陸地。

Q & A

01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高鵬 今日美術館館長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我推薦抽象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羅斯科在繪畫中注入了強烈的精神成分,以一種讓人縈繞在心頭而不能忘懷的樸素畫面而聞名。他的作品會讓人感覺置身於他所營造的精神空間,而不是陳列作品的現實空間,可以超越人們的理智和感知認知,追求並思考人生的終極哲學。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羅斯科的作品一般都是由兩三個排列的矩形色塊構成。這些矩形色彩微妙,邊緣模糊不清,好似漂浮在畫面上。畫面的色彩雖然看似簡單,但顏色相互籠罩和暈染,使得明與暗,冷與暖,灰與亮融為一體,產生某種幻覺的神秘感。這種形與色的相互關係,象徵一切事物的存在狀態。另外,羅斯科的繪畫作品尺幅往往很大,觀看的時候能讓人置身於體驗中。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羅斯科為八角小教堂進行的創作

羅斯科在休斯頓為曼尼家族的八角小教堂創作的油畫,可以被視為其具有哲思與詩意的代表性作品。這些巨大尺幅的作品色彩樸素,色調暗淡,有一種神聖而崇高的力量。這組作品不禁讓我們聯想到自身的生與死,福與禍,隱忍與解脫等。很多觀眾不遠千里,來到羅斯科的繪畫前沉思打坐。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當下疫情,很多人面對焦慮的情緒難以自處。抽象繪畫拋棄了對具體形態的描摹,和人的情感聯結得更加緊密。羅斯科的藝術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他通過有限的色彩和極抽象的大色塊來反映深刻的象徵意義。希望大家通過欣賞羅斯科的繪畫,可以反觀自我的不良情緒,更好的與當下情緒相處。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面對災難嗎,藝術似乎什麼都能做,又什麼都做不了。好似生命的意義,生命本沒有什麼意義,意義取決於我們做了什麼。這份行為和意願便賦予了我們各自的生命意義。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未來生活和工作中,會更加懂得對生命的尊重與愛。就好似世界衛生組織說的那樣“記住,這些不是數字,而是真正的人”。面對這次疫情的各種新聞和社交媒體信息,心情好似過山車一樣,很難用一兩句話表述。但是我選擇相信愛是最大的能量。如果說本次疫情會給我帶來怎樣的轉變,希望餘生更多地去幫助別人,更多地去傳播愛的能量。

02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劉孜 演員、設計師

“本次徵集我們邀請到劉孜,現在的她身兼演員和設計師等多種角色。交流中得知,她近日也接到一些發聲的邀請,但是此刻她只想跟隨自己切實的感受,做最發心的分享。”


Q: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我想向大家分享那些真正能夠打動我的藝術家的作品。最初我想到的是博斯和他的《人間樂園》。當我在普拉多看到了原作時感覺非常震撼。這件作品無論創作技巧還是三段式構圖,都腦洞大開,非常超現實。中間一部分叫“人間”,描繪的是人間極致的歡樂。但我看到的卻是人間極致的貪婪,是被人類打破平衡後的自然。《人間樂園》創作的年代正值歐洲鼠疫肆虐,這幅作品也啟示了人們要更好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博斯(荷蘭),《人間樂園》

我之後又翻閱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筆記,其中有三位藝術家進入到我的腦海中。一個是格列柯,當時我在普拉多美術館看到格列柯的作品,在眾多文藝復興審美的作品中,一下子跳脫出來,特別打動我,它拓寬了我對美的認知。第二個是鹽田千春,在六本木當我第一次親眼看到她的作品時我落淚了。

但是,今天突然改變了主意,我決定和大家分享我腦海中出現的第三個藝術家牧溪和他的《六柿圖》。牧溪的作品總讓我感受到片刻寧靜帶來的無限餘味,這種真實的美幾乎是可以擊碎一切的。今天早上,窗外毫無徵兆地飄起了雪花,我覺得這是大自然的饋贈,讓此時像困獸一樣我們,透過窗外依然能感受到美。雪花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無限的遐想與靈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療愈我們的心靈。所有來自大自然的饋贈我們都應該去愛惜它,一如愛惜我們的生命。人類的本性似乎是善忘的,我們經常會忽略身邊大自然的美。而藝術則時刻提醒著我們要在這種麻痺的、重複的、適應的狀態中覺醒。需要有那根火柴,藝術就是那根火柴。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牧溪(南宋),《六柿圖》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中國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六柿圖》這幅作品,因為它還是有區別於西方審美的地方。牧溪是國人不常提起的畫家。但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遺忘那些可以點亮我們心靈的、高水準的作品,以及它們帶給我們的深刻反思。

分享的一個關鍵詞是“治癒”。其實在我看來,這些傳世之作的背後是這位藝術家深邃的思想沉澱。我為什麼今天要說起治癒,可能是因為我覺得需要先經過現在這個階段,才可以到下一個階段。現階段對我們來說,每一個困在家裡的人都感到特別焦慮,甚至有一點恐慌,對未來有一種挺負面的想象。無論是對於身處前線、後方,還是異鄉的人,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都需要先經歷治癒。

我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也是在三個階段慢慢不斷地進階和感受。在剛開始看到一個藝術作品的時候,會特別有代入感,彷彿身臨其境,或是真實還原。第二個層面觸動心靈。第三個層面就是引發思考。能夠讓人引發思考的作品,是一個好的作品。

而在當下,治癒於我們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歷史上那些重大的事件。經歷重大事件後的人們留下的作品,相信在此時會對大家有很強的警示作用。牧溪生活的時代是宋末(南宋)元初,所以是宋朝由勝至衰的過程。但他的前輩創造的富饒繁榮他是可知的。這些重大節點時期創作的作品濃縮了他們的反思和沉澱。這些創作者的思考,對於同樣深陷事件中的觀者來說,也是特別容易達成信息溝通的作品。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對於本次的疫情,大家最初都沒有特別強烈的意識。但在接受到更多信息後,大家開始恐慌,恐慌之後隨之而來的是焦慮,而焦慮之後我們該做什麼呢?首先,就是直擊真相,直面真實;接下來,要去梳理,讓自己在平靜的狀態下思考;最後,還要對我們現在的生存狀態進行反思。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我們演員是這樣被教育的。當“真”沒有的時候,就不要去談後面的那兩樣。我們常常忽略了什麼叫真實,為什麼要去直擊真實?為什麼不敢直擊真實?院體畫從北宋開始,慢慢形成一種高高在上、宮廷的審美標準反映大國的精緻高貴、富饒繁榮。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牧溪,我認為就特別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格列科。他跳脫出了已經被定義的美的標準,告訴大家萬物皆美,真實即美。

我覺得不光藝術是這樣,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這樣的。當你不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真相的時候,怎麼去解決問題呢?以前我在做產品的時候,還會遵循某種工業化的標準,而工業化那種標準的美,當時在我看來就是應該參照的範本,所以我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戰戰兢兢地學習。但是通過這兩年我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斷的跟市場和產品接觸,我開始覺得,為什麼一定要這樣?我不再去人為地掩蓋、掩飾那些手工的真實痕跡,讓真實的材料,足夠真實地在燒製過程中反映出來。而手工痕跡的這種不完美和工業化產品的標準美形成了反差。而我想讓大家有很多選擇,可以去選擇你覺得屬於自己的那種美。牧溪告訴我們,要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如果你愛這個世界,就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大聲說出來,而不是用別人的方式。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我覺得怎麼說呢,畢竟它不只是天災,我們還是要真正地好好思考,好好反思。作為一個創作者,疫情讓我更有創作的衝動。一方面,擺脫單一路徑依賴,參照物多了才能建立獨立思考,對美有多元的認知。另一方面,我覺得要去拓展。無論是自己的內心,還是呈現出來的作品,都應該去打破這種固化的標準;最後,我還是會去踐行自己對“真實即美”的判斷。當你抵達真實的時候,美隨即產生。這可能是要用一生走的路。我越來越清晰地能感受到,真實的力量在現今時代的可貴。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判斷,畫出自己真實的人生。

03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舒劍 ART POWER 100中國藝術權利榜組委會秘書長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正好窗外雪花飛舞,突然想起了明代畫家文徵明《寒林晴雪圖》,《寒林晴雪圖》中的山、雪、樹、屋、人渾然一體,雖然描繪的是雪景,但透露出了一個寂靜而溫暖的畫面感。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文徵明(明),《寒林晴雪圖》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在這個雪天不能出門賞雪的時候,這幅中國文人畫所營造的意境,是當下被疫情所困的人們的理想樂園。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慰藉心靈!我們聯合了藝術家高豔津子等推出了線上簡單易行的藝術療愈公益課程,給困境中的人們帶去一點美好!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珍惜當下,敬畏自然,好好活著!

04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國鵬 主持人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我分享的是自己收藏的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雙龍背項饕餮紋半瓦,年代為戰國晚期,距今兩千多年。瓦當的當面直徑34CM,為典型的燕國宮殿用瓦。作品的主題為饕餮。現在人一提到這兩個字都會想起美食來。但在商周時期,饕餮是一種兇猛的神獸,既用來辟邪,又是古人用來和上天溝通的,商代青銅器紋飾中十分常見。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雙龍背項饕餮紋半瓦(戰國)

西周初年,公元前1044年,召公奭封於燕地(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地區),和當地遺留的殷商勢力共建燕國,歷經幾次遷都,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國滅燕,延續了八百多年。來自於殷商甚至遠溯至四千年前在遼西地區出現的夏家店文化下層紋飾一直保留到戰國時代,這在戰國七雄各國宮殿的瓦當中可謂獨樹一幟,具有高度的辨識性,而34CM的直徑在同時期戰國七雄的瓦當中屬於最大的,只有後來秦始皇受到燕國宮殿影響而營建的秦宮室葵紋用瓦才超過了它。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你看這個巨型半瓦的眼睛彷彿像是在注視著世間一切邪惡的力量,尤其是目前全國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希望這件藝術品能為我們帶來力量,也保佑全國人共度時艱。該半瓦原來位於戰國燕王宮殿的屋頂,秦始皇一掃六國時,宮殿戰火焚燬。兩千多年後 ,當年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陶土做的瓦當從十幾米的殿頂跌落下來,很難得的只是磕了一下口沿部位,整體相對完整。依然傳遞著一種雄壯霸氣的力量。我也希望以這個倖存的瓦當來表達藝術作品中傳遞的正能量,祝福國人能度過這次難關!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面對災難,藝術家當然可以直抒胸臆,創造出更好的反映時代的作品,比如畢加索在二戰時期得知祖國西班牙的小鎮格爾尼卡慘遭轟炸,憤慨的創作出同名的曠世鉅作。但同時,一些永恆的藝術品也會隔離出另一個審美世界,讓大家在非常時期得到短暫的休息,陶冶情操,這就是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的療愈功能。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這次疫情恰恰讓我們意識到了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能上前方的醫療戰場,就在後方踏踏實實讀書寫作。我正好利用這段時間,整理自己最近研究的戰國到漢圖案瓦當背後所傳遞的文化密碼和各地區藝術風格的影響,而且還列出了創作的文章的目錄。這段時間的隔離恰恰是做學問和讀書的最佳時機,不虛度生命,找一個有空白的領域,純憑自己的興趣,哪怕是個學術冷板凳。

05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劉佳 蘇州國畫院院長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推薦德國版畫家、雕塑家,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死亡與女人》


畫面中掙扎的母親,隔離在死神與孩子之間充滿著一種悲情的氣氛,無聲的慘象,侵入人心。也透露出一種母愛以及一種抗爭的力量。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珂勒惠支(德),《死亡與女人》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當下的形勢不容樂觀,需要全社會、全民共同努力,也需要一種力量。


Q: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在災難面前,其實過去的歷史給了我們很好的例子,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延安的版畫,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交響樂,都是為一線人員加油鼓勁,做出一個藝術家在這樣的時期應盡的職責。而且美術史應該觀照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這些重大事件應該在美術史上有所體現,這次的災難也應該有藝術家去真實的再現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經過此次災難,每個人都要重新審視過去,敬畏自然,剋制慾望,珍惜生命。用作品反映真實的自然,真實的生活,表現自己真實的思想,為時代立傳。

06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王陵 蝶億時尚集團創始人、總裁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這是一幅關於梵高臥室的著名畫作《梵高的臥室》。梵高所擁有的畫作都有非常強烈的個性色彩,這正是我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而沒有什麼比一個人的臥室要更個性化地方了。那個心靈永生不得安頓的梵高第一次有了一間自己的屋子。梵高夢想創建一個藝術家之家,而將自己的住處搬到這是在等待高更到來。樸素的床、椅子和洗臉用具等,都是真實的生活寫照。畫中的空間與他的風景畫處理的方式相同,都採用後退空間感。色彩對比鮮明,讓人產生愉悅感。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梵高(荷蘭),《梵高的臥室》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我在十年前去法國南部旅行,特別參加了一個梵高之旅,在阿爾勒參觀了很多他繪畫裡的風景,但最令我震撼和印象深刻的是他最後居住的聖保羅精神病院裡那間昏暗的小屋,和他的名作裡的那間小屋格局幾乎一摸一樣,卻狹窄陰森,難以想象,他在這樣的環境裡,還繼續創作出了最後的傑作《星空》和《鳶尾花》等。他在這裡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窮困一生,卻給後世留下眾多偉大的作品。每當我看到這幅作品,都會想起那間精神病院裡的小屋,想到什麼是無法囚禁的靈魂。

“生活對我來說一次艱難的航行,

但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

及至淹沒嘴唇,甚至會漲得更高呢?

但我將奮鬥,我將生活得有價值,

我將努力戰勝,並贏得生活”。

我覺得,在這個疫情氾濫、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充滿末世感的時刻,重溫梵高的這幅作品,會令人更深的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窮困潦倒如梵高,在那樣的陋室裡,在生存的絕境下,依然創作出不朽名作,我們每個人是否可以想一想,自己究竟該做些什麼,怎麼做,去面對當下的困境?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我覺得藝術可以撫慰心靈,也可以帶來靈魂的追問。那些感嘆因為不能出門而倍感無聊的人們,是否可以學會接受這樣的現實,如有餘力,可助他人,為武漢醫院捐贈也好,哪怕轉發捐贈信息物資信息,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或者利用這難得的假期,閱讀、學習、創作,豐富自己的身心;也可以照顧陪伴家人,整理家居,給自己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享受難得擁有的溫馨和幸福。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在這十幾天裡,看到了人性的善與惡,看到很多為災區醫院奔走捐贈的人,也看到對同胞惡言相向的自私利己之徒,有些人將成為日後值得尊敬和深交的朋友,有些人也將被永遠拉黑。如果不是有疫情帶來的影響,這十幾天是我覺得無比美好的時光,和孩子親密相處,可以親歷他無數個生命中的第一次,終於可以靜下心來打開書架上塵封已久的小說,享受自己精心佈置卻始終沒有很多機會好好享受的花園陽臺...在未來的日子,會更加珍惜和努力創造這樣的美好時光。

07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邢宇 《絕對藝術》出版人兼總編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德·庫寧的作品,這幅作品的名字我並不知道,是我去年12月初,在上海西岸美術館和蓬皮杜中心合作的展覽中看到的!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邢宇拍攝於展覽現場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我很喜歡德·庫寧,但其實看不懂他的表達,只是每次看到都會產生自己的想象!在這幅作品中,德·庫寧把抒情和抽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各種顏色與線條中使畫面的抽象感富於激情和想象。大寫意的筆觸使各個色彩模塊之間捉摸不定,面對這張作品時,感覺德·庫寧讓你放棄了無謂的猜測、揣摩與思考,在色彩、線條架構中盡情體會藝術的純粹與美麗。

我並不理解德·庫寧要表達什麼,然而鮮明具有震撼力的色彩和線條肌理是最直觀的,這種震撼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擁有與心靈節拍相吻合的節奏,混亂的、有序的、激盪的、野蠻的、明快的......完全是交響樂式地釋放!不用用力去思考各種複雜的藝術語言與節奏關係,看一眼就可以感受到。

08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藝婷 策展人

Q: 當前疫情涉及眾多社會話題,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態,有沒有哪件藝術作品,讓你想在這個時間推薦給大家分享和交流?請簡單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A:2014年年底, 法國Art of Change 21 組織邀請了來自12個國家的21位藝術家、企業家以及年輕工作者來到巴黎,一起召開了一個頭腦創意風暴大會。討論如何積極的影響2015年將在巴黎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氣候變化大會。最終, 中國唯一受邀的女藝術家

文芳提出的“MASKBOOK”的想法脫穎而出,成為整個組織在2015年期間具體實施的兩個藝術計劃之一。MASKBOOK的想法,是通過自制口罩的方式,表達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思考。來自40多個國家的數千參與者參與了當時的“MASKBOOK”。

2020年1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019-nCoV)在中國的肆虐和世界範圍內的蔓延,文芳在中國重啟了“口罩行動MASKBOOK”,並由其參與的藝術小組“窗魚藝術小組”共同實施。

窗魚藝術小組是留法藝術家文芳、留美建築師馬閱,藝術史博士郭韻雯與策展人藝婷發起的藝術小組,旨在以公眾創作項目,連接社群、藝術(窗)與心靈(魚)。

經由微博、微信平臺和雅昌、藝術頭條及“薦見美學”在線直播的方式,窗魚藝術小組以全遠程的方式完成了項目的發起和執行。自發起之日,收到北京、長春、蘇州、南京、上海、貴州、濰坊、東京等地的許多作品,窗魚藝術小組也將這批作品製作成網絡海報再度傳播。許多活動參與者自己也完成了海報製作。

我推薦的藝術作品,即是初級網絡海報作品的合集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 “口罩行動MASKBOOK”自2020年1月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019-nCoV)重啟以來,參與者創作的第一批藝術口罩。


Q: 為什麼會想在當下分享這件作品?


A:正如今日美術館的提問:“面對災難,我們能做什麼?藝術又能做什麼?”

這件作品提出了自己的一份回答。


Q: 你認為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


A:其實每一次面對災難,無論是自然災難、政治災難,都有藝術家、策展人做了些什麼。

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幾乎將美國的新奧爾良(New Orleans)市變成了荒野,城市裡沒有電,沒有水,也沒有燃氣。2006年初,策展人Dan Cameron拜訪了這座飽受摧殘的城市,在一個討論藝術與藝術家如何幫助城市重建的公開會議上,曾經策展過臺北雙年展、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的Dan Cameron分享了他親身見證的大型當代藝術國際展覽對一個城市吸納資金和國際關注,促發旅遊業和其他行業的實際作用,提出可以在新奧爾良做美國首個國際大型當代藝術三年展。在慈善家 Toby Devan Lewis的資助下,第一屆新奧爾良三年展於2008年11月進行。81位國際藝術家參展,其中許多作品都與新奧爾良的歷史、特定區域有關。如同Dan Cameron的設想,新奧爾良三年展引入了一線當代藝術家鮮活的創造力,給當地社區的民眾帶去了新的視角和新的生活方式。新奧爾良三年展在城市的災後重建,無論是財務、行業或是民眾心理的重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的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針對2001年的“911”災難和後期的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主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 的策略,是啟用9個不同文化背景的當代藝術策展人(阿根廷出生,主要在美國和意大利工作的Carlos Basualdo;瑞典出生的Daniel Birnbaum;法國出生的Catherine David ;意大利出生,主要在美國和意大利工作的Massimiliano Gioni;中國出生,主要在意大利、法國和美國工作的候翰如;瑞士出生,主要在英國工作的Hans Ulrich Obrist;墨西哥出生的Gabriel Orozco;埃及出生,主要在英國工作的Gilane Tawadors和斯洛文尼亞出生的Igor Zabel)各自策劃了九個不同主題的展覽,借用威尼斯雙年展這個全球平臺啟發公眾對於單級思維帶來的惡果的思考,以及探討更加“島嶼化(法國哲學家Édouard Glissant的觀點)”的文化態度。

近些年,環境問題是最大的全球災難。已經有許多藝術家創作了相關作品,表達自己的質疑、思考、呼籲。越來越多的大型藝術活動開始針對這個問題。2019年米蘭三年展的主題是“破碎的自然”,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的主題是“第七大洲”。2020年初倫敦蛇型畫廊50週年的活動上,這家藝術機構宣佈,對生態危機的應對將是其未來所有活動的核心。它採取的策略,是實施一個多平臺的計劃“共同生態General Ecology”,任命一個專門負責生態方向的策展人Lucia Pietroiusti,啟動一個“慢程序”,即在畫廊的展覽之外,用線上、對外輸出合作藝術家、思考者的作品方案等方式延展展覽,將一個物理性的展覽拓展到更加觀念、更為無疆的範疇。藝術總監Hans Ulrich Obrist自己也表示,他將大量的減少自己的飛行時間,降低個人的碳排放。

面對災難,藝術能做什麼?能做很多啊。


Q: 在未來生活、工作、創作中,本次疫情會給您帶來怎樣的轉變?


A:這次疫情,我有了大量的獨處時間。有了足夠的時間去反省過去沒來得及反省的事情,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耐心動手:下廚、做口罩、畫畫、玩手碟……也經歷了看著冰箱裡的蔬菜仔細衡量每頓飯的用量從而精心面對每一顆蔬菜,想盡辦法去保護水果的新鮮,開始體會自己的所需其實有限。我開始確實體會到過程之美,也體會到心力的增長。以及,在疫情中,有一些深度連接的朋友,讓我覺得三生有幸。我想未來,無論個人或是社會層面,都不敢說不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但是我從這次疫情中學到的,都讓我能夠更好的面對。誰也不是一出生就有能力應對一切,反覆練習、反覆改進就是了。

圖片來自受訪者

部分來自網絡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和他們聊聊,暫時放下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