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我們時常會迷茫,會焦慮,然後會不由感嘆“活著好累呀!”“人生太艱難”尤其在疫情影響下,當物質成為我們頭上的一座沉重的大山的時候,很多人在這樣的壓力下,盯著天花板自問“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眾人像被揭開傷疤,戳中最想要逃避的敏感神經。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處於這樣物質壓力下的普通人,我們的喜怒哀樂皆由此生,因而,我們會高興於“這個月房貸還清了”也會惆悵於“這個月的房租還交不上”,“孩子想待在身邊養,為了生活,不得不留守在老家。”……這些樁樁的瑣事。同樣它們構成了我們的日常,所以,為什麼而活,這個問題,生活早已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生而為人,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證明自我價值的。

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再次翻看起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透過這個平凡送繭工許三觀的人生經歷,我們來品味下他是如何啟示我們感悟人生價值的。

許三觀一生十二次的賣血經歷:賣血的背後是推進的人生

《許三觀賣血記》是作家餘華所著,其入選為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講述了賣血人許三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通過賣血一次次渡過人生困境的事蹟:

許三觀是個普通的再普通不過的年輕人,到了適婚的年齡,這裡的每個人都聽說過賣血,甚至習以為常,對於他們而言,沒賣過血是不正常的,賣血不僅是這裡評判年輕人身體健康的準則之一,更甚至賣血是一大經濟來源,一次賣血35元,抵得上在地裡幹半年活。

於是許三觀自然而然跟著村裡的人(阿方)去賣血,這是這裡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許三觀用他第一次賣血的錢,決心辦一件大事,結婚。於是他大方的請女孩許玉蘭吃飯。並且乘勝追擊,說動許玉蘭的父親,拆散了她和何小勇,如願讓許玉蘭成了自己的老婆。

許三觀並不輕易賣血,平時他是老實本分的送繭工,只有當特殊情況下,他才會去賣血,由此賣血的軌跡也穿插見證了許三觀的一生。

後來,許三觀為一樂償還方鐵匠兒子醫藥費,為了在饑荒年代一家人能活下去,為了二樂的工作,而後,為了非他親生的一樂治病。他一路變賣血湊錢。

最後,當他六十歲年老後,突然有一天想為了自己賣血,當他去了醫院血站,年輕的血頭看著他,嘲諷他,說他老成那樣,身上的血無用了,他走出醫院,哭的無法自抑,儘管他頭抬著,胸挺著,腿邁著依然有力量,可是他明白,他已然失去了什麼,因而他一路哭著向前走去。

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許三觀為什麼會哭呢?哭的背後是他感慨自己已不再是當初,哭的背後是他擔憂,以後家裡再有災禍該怎辦。

他用賣血體現了他這一生的價值,幫助家裡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災禍,塑造了一位偉大的平凡父親形象,塑造了一位有擔當,負責任的丈夫形象,每個人其實都一樣,在這人世間,在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中,去彰顯自身的價值,為了生而為人努力而又似乎掙扎的活一次。

人的一生都在凸顯著自身的價值,價值感讓我們的存在有了意義。

為什麼有的人找不到價值感,會活的痛苦不堪呢?

1、討好型人格作祟

心理學家紐曼指出,討好者通常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別人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很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青年作家蔣方舟就曾在《奇葩大會》上自爆自己是討好型人格,甚至一度談起來心酸,她坦言自己能敏感的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總是下意識無法自控的去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

在自己與他人相處時,總是不能夠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情緒裝在殼內,任憑別人怎麼敲打都不肯暴露真實的自我,很害怕與別人起衝突,總是不停的道歉,即便是面對著自己比較親近的人。

其實這正是他們內心缺乏自我價值感,進而沒有安全感,孤獨,空虛的表現,如果將人的反映比做天平,那麼討好型人格的人無疑是傾向於天平一端的不平衡者,進而心理不健康表現在外在的一種形態。

他們的內心極度壓抑,渴望被瞭解,又害怕被接近,很矛盾,常常給自身灌輸不值得定律,否定自身的價值,否定自身的存在。

不值得定律通常指此類人的一種心理,他們往往認為很多事情不值得做好或者我這個人不值得被愛等等,自身價值觀被扭曲甚至淡漠的一種現象

因而她們總是忽視自己的感受,不敢表達自身真實感受,進而失去體驗價值感的幸福而活的鬱鬱寡歡。

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2、蘑菇效應

20世紀70年代,當時有一批新興的年輕程序員,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人不理解他們所做的工作,因而對他們持有懷疑和輕視的態度。

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證明,如今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現在,程序員無疑成了強有力的後盾,持高薪,獲得認同,甚至很多人爭著想跨入這個行業,以此分一杯羹。

建立公司更是如此,馬雲的阿里巴巴在最初創業之初,也是受到冷遇和輕視,個人也是如此,當我們進入一個公司,會遭遇新人期,晉升期,總會有一段時期被冷遇,甚至被汙衊,然而需要我們像蘑菇一樣,經過此樣的磨礪期,才能更好的成長。

正如人們調侃的一樣,懷才就如懷孕,時間久了,自然就被看出來了。

而蘑菇的成長過程正是如此,因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灰暗的過程,正如人的成長也肯定要度過一段掙扎期。

掙扎期也稱為迷茫期,在這一時期,我們會感覺前途茫然,生活灰暗,這其實是生活給予我們的磨礪,是我們的價值感被暫時壓制,自我內心痛苦掙扎的一個過程

事實上,每個人都要經歷“蘑菇期”,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一旦不幸做了“蘑菇”,不要逃避,也不要自認倒黴而安於做“蘑菇”,而要以充滿陽光的心態積極應對這種境遇。身處低位,不能沒有積極向上的心。

蘑菇理論指個人性格塑造,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灰暗期,在如此境遇下,我們要學習蘑菇,當然,蘑菇定律的反例,正是耐不住磨礪,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從而對生活失去希望,甚至走向極端的表現。

《許三觀賣血記》中,有這樣的一處場景:

許三觀最愛的一樂得了肝炎,在上海醫院,對於窮苦的許三觀來說,醫藥費是他難以承受的。面對家庭的如此重大災禍,他沒有抱怨命運不公,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為了孩子想辦法醫治。

他挨家挨戶上門借錢,甚至一路想好了靠賣血繼續籌錢去上海看兒子一樂。

那次災禍,讓他差點死在去上海賣血的路上,可他對於生活依然充滿了希望,像“蘑菇”一樣,艱難的挺過了生活給予的磨難打擊,便更能體味生命賦予的價值。

正如書中所言的一樣:

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帶來的味道總是相伴而至,有時這個味道重點,有時那個味道重點,這樣才真實。質樸之人,秉持真性情之人,不是一定什麼都看得開,不是一定什麼都做得對,不是一定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但是生活在他們眼裡,就像他們的性情一樣真,他們的生活中有所守護,有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的生活即使無奈,但總是有一種可以用來面對無奈的幽默,生活的種種不幸中總會瀰漫人性的暖意。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生活給予的磨礪下,迷失自我,最終落魄不堪的情景。 

2012年,歌手李代沫憑藉翻唱歌曲《我的歌聲裡》因其傷感的嗓音而在網絡上走紅,後來更是憑藉該曲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奪得導師的轉身青睞。

此後星途越發順暢,發行單曲,為電影錄製歌曲,甚至參演電影。 

星途一片坦蕩的同時,李代沫卻深受負面新聞纏身,床照緋聞,侵權事件,沒有讓他收斂,反思自身,反而自暴自棄,壓抑下,染上毒癮,最終因2014年吸毒被抓,徹底結束了自己的前程。

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那麼如何感知自身價值感,活的有意義呢? 

價值感其實是一種感知幸福的能力,是我們生而為人尋求為什麼而活的動力,一個能看到感知到自身價值感的人,即便生活給予再多的磨礪,內心也是充盈的,擁有動力的。

1、角色的覺察

許三觀的人生中,他所承載的角色中,有一個最為鮮明和突出,那便是父親這一角色。

正因為他的角色是父親,對於子女他有著強烈的愛意。而正是在這樣的角色中,許三觀才覺察出自身的重要性。

當他發現一樂並非自己親生的,在饑荒年代,他賭氣的告訴自己不能對一樂好,可終究敵不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樂的父親,也才有了那句話。

就算是你不是我的兒子,就算再罵你,你餓了還是要給你買面吃。

就是這樣簡單樸實的話語所流淌出的真摯情感最讓人動容。  

現實中同樣如此,我們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或父親,或兒子,或員工,或丈夫,這些角色讓我們活的不在單一,而是與他人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正如許三觀所言“有時候就是想想你,想想三個兒子,心裡才會怕起來,要是沒有你們,我真是什麼都不怕了。” 

作為丈夫,作為父親,這些角色讓他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有了牽絆,有了在意,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活著也有了動力。

很多時候,這些賦予我們的角色,讓我們堅強,讓我們活的有意義。

有這樣一位父親,家住青島西海岸新區,一家四口,三人患病,兒子魏剛被診斷為患有先天性智障、二級智力殘疾,不能工作,生活難以自理。女兒魏海燕因工作、失戀等打擊,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每天要吃幾十種藥。在核基地從事化驗工作二十多年的妻子陳位英受不了沉重打擊,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並伴有嚴重的軀體化症狀和糖尿病,這個常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家庭,靠著74歲的魏世傑來照顧。 

家人不堪病痛折磨,妻子曾經割腕自殺,女兒先後兩次跳海輕生,兒子多次走失,這樣的事情在魏世傑眼裡時常發生,而他始終對家人不離不棄,細心呵護,一次次將這些事件化險為夷。

魏世傑曾從事核武器研究,為鑄造我國國防核盾牌,貢獻了自己全部的青春與熱血,在照顧家庭之餘,他還熱心科普教育,20年來做了350多場科普報告,創作出版科普圖書十餘種。被網友稱為“最偉大的父親”。

他給自己冠以“倒黴老頭”,卻仍然強調:“要熱愛幸福的生活,也要熱愛苦難的生活”。

節目中,董卿問:作為父親,對於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魏世傑說:是最大的支柱,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親就要挺身而出,責無旁貸,給他們遮風避雨。不需要回報。

這樣的角色,讓他時刻保持清醒。能夠覺察自身所承擔的角色的人,他的內心是有陽光的,即便身處黑暗,也會看到那所透出的微亮的光。也同樣,讓他活著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感。有了存在的意義。這份意義便是需要。是作為一個父親,被孩子所需要。

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2、突破低自我的枷鎖

低自我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很多已婚婦女,為了家庭,沒有了工作,全職帶娃,時間久了,很容易陷入一種低自我的否定深淵裡。

她們的常態是:嫌棄自己,終日哭泣,不甘心而又好似困在某種自我枷鎖中不得掙脫。甚至有人調侃道,為了孩子自願服刑,刑期幾年,沒有自由,沒有自我。

當她看著鏡子中略顯邋遢的自己,惡狠狠道“你變了,變得糟透了!”從當初一個事業心重,充滿活力的女生變成一個蓬頭垢面的婦女。

其實,這根本的因素是由自我情緒引起的,正是由於自身此類負面情緒的積聚,才使得她們感覺到孤獨,不安全,被忽視,被孤立等等。

而她們也陷入這樣的怪圈難以跳脫。

那麼如何應對低自我心態,有幾下幾個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① 蘇東坡效應:清楚的認識自身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蘇東坡《題西林壁》中的詩句。該詩句譯話的意思為:從各個角度看廬山總是不同的,難以看清廬山真實的樣子,是由於我們身處其中。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人們發現身處其中,難以正確或者全面認識自身的心理與此詩意境相同,遂而這種心理學現象也被稱為“蘇東坡效應”。

我們要跳脫出來,擺脫這種當局者迷的心態,從而才能更好,更清楚的認識自身,正確看待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

當從一個女人變為一位媽媽時,同時也賦予了我們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因身為一個媽媽而自豪。正確看待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的轉變。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賦予一個生命,將一個生命養育長大,這正是我們作為一個媽媽的價值所在。

我們在不同的位置上,都會有所取捨,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價值喪失,很多女性在有了子女後,因沒有經濟來源,而感覺喪失了自身價值,殊不知,照顧好家庭,養育好子女,作為老公的堅強後盾是作為一個妻子的價值彰顯。

要清楚的認識自己,認可自己,從而才能跳脫負面情緒的困擾,給予自己自信,快樂,進而尋找到改變的動力。

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胡歌曾經遭遇過車禍,人在面臨重大事故後,很容易陷入低自我的痛苦中,有的人是一時,有的人可能便是一世。胡歌非但沒有因毀容,因修養而冷落就自暴自棄,反而經此一事,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再出現在銀幕時,憑藉一部部優秀的作品而得到眾多粉絲的喜愛。

② 遠離寄託,自我掌握命運

低自我的人,很容易將自身寄託依附在他人身上,因為依附,無法掌握自身命運,受命運的擺弄操縱而不自知,其實這不過是自我當初的選擇。

她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口語便是:離了他,我該怎麼辦?  

阿薇和老公結婚三年後,阿薇發現老公出軌了,這讓她無法接受,而又不敢戳穿老公,因為她無法想象離開老公的情景,與她而言,這個男人便是她的全部。

即使錯不在她,自從發現老公出軌的事實,她一直不斷的告訴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夠好,老公才如此,在這種想法下,她對老公更加關心,盡心服侍。

即便如此,她老公在後來還是同她提出了離婚,並且坦誠了出軌的事實。可是她都早已知道,當老公戳破這層紙,將結果放在她面前時,她不知所措。

因為她從未想過自己的人生,因而在發生任何變故和狀況時,她也只能被動的接受,而沒有任何反擊的能力,說到根本,也是最初她自己選擇的道路。  

其實,我們作為一個獨立成熟的個體,不應該將自身寄託與他人,我們一定要明白,即便是婚姻,也不過是一個夫妻雙方經營的共同體!只有經營好的婚姻,才能長久和幸福,有一味有寄託心理的,也無疑是不能很好的經營婚姻的。

為什麼而活,《許三觀賣血記》詮釋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說在最後:

與其總是想為什麼活著,不如去在實際處去感知活著真好!!遠離低自我,感知生命賦予我們的角色和責任感,從而體味到幸福,找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感。這也正是許三觀這一人物給予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