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我们时常会迷茫,会焦虑,然后会不由感叹“活着好累呀!”“人生太艰难”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当物质成为我们头上的一座沉重的大山的时候,很多人在这样的压力下,盯着天花板自问“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众人像被揭开伤疤,戳中最想要逃避的敏感神经。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样物质压力下的普通人,我们的喜怒哀乐皆由此生,因而,我们会高兴于“这个月房贷还清了”也会惆怅于“这个月的房租还交不上”,“孩子想待在身边养,为了生活,不得不留守在老家。”……这些桩桩的琐事。同样它们构成了我们的日常,所以,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生活早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生而为人,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证明自我价值的。

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再次翻看起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透过这个平凡送茧工许三观的人生经历,我们来品味下他是如何启示我们感悟人生价值的。

许三观一生十二次的卖血经历:卖血的背后是推进的人生

《许三观卖血记》是作家余华所著,其入选为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讲述了卖血人许三观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通过卖血一次次渡过人生困境的事迹:

许三观是个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到了适婚的年龄,这里的每个人都听说过卖血,甚至习以为常,对于他们而言,没卖过血是不正常的,卖血不仅是这里评判年轻人身体健康的准则之一,更甚至卖血是一大经济来源,一次卖血35元,抵得上在地里干半年活。

于是许三观自然而然跟着村里的人(阿方)去卖血,这是这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许三观用他第一次卖血的钱,决心办一件大事,结婚。于是他大方的请女孩许玉兰吃饭。并且乘胜追击,说动许玉兰的父亲,拆散了她和何小勇,如愿让许玉兰成了自己的老婆。

许三观并不轻易卖血,平时他是老实本分的送茧工,只有当特殊情况下,他才会去卖血,由此卖血的轨迹也穿插见证了许三观的一生。

后来,许三观为一乐偿还方铁匠儿子医药费,为了在饥荒年代一家人能活下去,为了二乐的工作,而后,为了非他亲生的一乐治病。他一路变卖血凑钱。

最后,当他六十岁年老后,突然有一天想为了自己卖血,当他去了医院血站,年轻的血头看着他,嘲讽他,说他老成那样,身上的血无用了,他走出医院,哭的无法自抑,尽管他头抬着,胸挺着,腿迈着依然有力量,可是他明白,他已然失去了什么,因而他一路哭着向前走去。

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许三观为什么会哭呢?哭的背后是他感慨自己已不再是当初,哭的背后是他担忧,以后家里再有灾祸该怎办。

他用卖血体现了他这一生的价值,帮助家里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祸,塑造了一位伟大的平凡父亲形象,塑造了一位有担当,负责任的丈夫形象,每个人其实都一样,在这人世间,在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中,去彰显自身的价值,为了生而为人努力而又似乎挣扎的活一次。

人的一生都在凸显着自身的价值,价值感让我们的存在有了意义。

为什么有的人找不到价值感,会活的痛苦不堪呢?

1、讨好型人格作祟

心理学家纽曼指出,讨好者通常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别人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很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青年作家蒋方舟就曾在《奇葩大会》上自爆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甚至一度谈起来心酸,她坦言自己能敏感的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总是下意识无法自控的去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

在自己与他人相处时,总是不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情绪装在壳内,任凭别人怎么敲打都不肯暴露真实的自我,很害怕与别人起冲突,总是不停的道歉,即便是面对着自己比较亲近的人。

其实这正是他们内心缺乏自我价值感,进而没有安全感,孤独,空虚的表现,如果将人的反映比做天平,那么讨好型人格的人无疑是倾向于天平一端的不平衡者,进而心理不健康表现在外在的一种形态。

他们的内心极度压抑,渴望被了解,又害怕被接近,很矛盾,常常给自身灌输不值得定律,否定自身的价值,否定自身的存在。

不值得定律通常指此类人的一种心理,他们往往认为很多事情不值得做好或者我这个人不值得被爱等等,自身价值观被扭曲甚至淡漠的一种现象

因而她们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不敢表达自身真实感受,进而失去体验价值感的幸福而活的郁郁寡欢。

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2、蘑菇效应

20世纪70年代,当时有一批新兴的年轻程序员,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多人不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因而对他们持有怀疑和轻视的态度。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如今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现在,程序员无疑成了强有力的后盾,持高薪,获得认同,甚至很多人争着想跨入这个行业,以此分一杯羹。

建立公司更是如此,马云的阿里巴巴在最初创业之初,也是受到冷遇和轻视,个人也是如此,当我们进入一个公司,会遭遇新人期,晋升期,总会有一段时期被冷遇,甚至被污蔑,然而需要我们像蘑菇一样,经过此样的磨砺期,才能更好的成长。

正如人们调侃的一样,怀才就如怀孕,时间久了,自然就被看出来了。

而蘑菇的成长过程正是如此,因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灰暗的过程,正如人的成长也肯定要度过一段挣扎期。

挣扎期也称为迷茫期,在这一时期,我们会感觉前途茫然,生活灰暗,这其实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磨砺,是我们的价值感被暂时压制,自我内心痛苦挣扎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每个人都要经历“蘑菇期”,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一旦不幸做了“蘑菇”,不要逃避,也不要自认倒霉而安于做“蘑菇”,而要以充满阳光的心态积极应对这种境遇。身处低位,不能没有积极向上的心。

蘑菇理论指个人性格塑造,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灰暗期,在如此境遇下,我们要学习蘑菇,当然,蘑菇定律的反例,正是耐不住磨砺,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从而对生活失去希望,甚至走向极端的表现。

《许三观卖血记》中,有这样的一处场景:

许三观最爱的一乐得了肝炎,在上海医院,对于穷苦的许三观来说,医药费是他难以承受的。面对家庭的如此重大灾祸,他没有抱怨命运不公,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为了孩子想办法医治。

他挨家挨户上门借钱,甚至一路想好了靠卖血继续筹钱去上海看儿子一乐。

那次灾祸,让他差点死在去上海卖血的路上,可他对于生活依然充满了希望,像“蘑菇”一样,艰难的挺过了生活给予的磨难打击,便更能体味生命赋予的价值。

正如书中所言的一样:

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带来的味道总是相伴而至,有时这个味道重点,有时那个味道重点,这样才真实。质朴之人,秉持真性情之人,不是一定什么都看得开,不是一定什么都做得对,不是一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是生活在他们眼里,就像他们的性情一样真,他们的生活中有所守护,有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的生活即使无奈,但总是有一种可以用来面对无奈的幽默,生活的种种不幸中总会弥漫人性的暖意。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生活给予的磨砺下,迷失自我,最终落魄不堪的情景。 

2012年,歌手李代沫凭借翻唱歌曲《我的歌声里》因其伤感的嗓音而在网络上走红,后来更是凭借该曲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夺得导师的转身青睐。

此后星途越发顺畅,发行单曲,为电影录制歌曲,甚至参演电影。 

星途一片坦荡的同时,李代沫却深受负面新闻缠身,床照绯闻,侵权事件,没有让他收敛,反思自身,反而自暴自弃,压抑下,染上毒瘾,最终因2014年吸毒被抓,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前程。

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那么如何感知自身价值感,活的有意义呢? 

价值感其实是一种感知幸福的能力,是我们生而为人寻求为什么而活的动力,一个能看到感知到自身价值感的人,即便生活给予再多的磨砺,内心也是充盈的,拥有动力的。

1、角色的觉察

许三观的人生中,他所承载的角色中,有一个最为鲜明和突出,那便是父亲这一角色。

正因为他的角色是父亲,对于子女他有着强烈的爱意。而正是在这样的角色中,许三观才觉察出自身的重要性。

当他发现一乐并非自己亲生的,在饥荒年代,他赌气的告诉自己不能对一乐好,可终究敌不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乐的父亲,也才有了那句话。

就算是你不是我的儿子,就算再骂你,你饿了还是要给你买面吃。

就是这样简单朴实的话语所流淌出的真挚情感最让人动容。  

现实中同样如此,我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父亲,或儿子,或员工,或丈夫,这些角色让我们活的不在单一,而是与他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许三观所言“有时候就是想想你,想想三个儿子,心里才会怕起来,要是没有你们,我真是什么都不怕了。” 

作为丈夫,作为父亲,这些角色让他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有了牵绊,有了在意,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活着也有了动力。

很多时候,这些赋予我们的角色,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活的有意义。

有这样一位父亲,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家四口,三人患病,儿子魏刚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智障、二级智力残疾,不能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女儿魏海燕因工作、失恋等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每天要吃几十种药。在核基地从事化验工作二十多年的妻子陈位英受不了沉重打击,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伴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和糖尿病,这个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家庭,靠着74岁的魏世杰来照顾。 

家人不堪病痛折磨,妻子曾经割腕自杀,女儿先后两次跳海轻生,儿子多次走失,这样的事情在魏世杰眼里时常发生,而他始终对家人不离不弃,细心呵护,一次次将这些事件化险为夷。

魏世杰曾从事核武器研究,为铸造我国国防核盾牌,贡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血,在照顾家庭之余,他还热心科普教育,20年来做了350多场科普报告,创作出版科普图书十余种。被网友称为“最伟大的父亲”。

他给自己冠以“倒霉老头”,却仍然强调:“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

节目中,董卿问:作为父亲,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魏世杰说:是最大的支柱,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亲就要挺身而出,责无旁贷,给他们遮风避雨。不需要回报。

这样的角色,让他时刻保持清醒。能够觉察自身所承担的角色的人,他的内心是有阳光的,即便身处黑暗,也会看到那所透出的微亮的光。也同样,让他活着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感。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份意义便是需要。是作为一个父亲,被孩子所需要。

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2、突破低自我的枷锁

低自我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很多已婚妇女,为了家庭,没有了工作,全职带娃,时间久了,很容易陷入一种低自我的否定深渊里。

她们的常态是:嫌弃自己,终日哭泣,不甘心而又好似困在某种自我枷锁中不得挣脱。甚至有人调侃道,为了孩子自愿服刑,刑期几年,没有自由,没有自我。

当她看着镜子中略显邋遢的自己,恶狠狠道“你变了,变得糟透了!”从当初一个事业心重,充满活力的女生变成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

其实,这根本的因素是由自我情绪引起的,正是由于自身此类负面情绪的积聚,才使得她们感觉到孤独,不安全,被忽视,被孤立等等。

而她们也陷入这样的怪圈难以跳脱。

那么如何应对低自我心态,有几下几个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① 苏东坡效应:清楚的认识自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该诗句译话的意思为:从各个角度看庐山总是不同的,难以看清庐山真实的样子,是由于我们身处其中。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身处其中,难以正确或者全面认识自身的心理与此诗意境相同,遂而这种心理学现象也被称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要跳脱出来,摆脱这种当局者迷的心态,从而才能更好,更清楚的认识自身,正确看待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

当从一个女人变为一位妈妈时,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因身为一个妈妈而自豪。正确看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转变。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赋予一个生命,将一个生命养育长大,这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妈妈的价值所在。

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都会有所取舍,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价值丧失,很多女性在有了子女后,因没有经济来源,而感觉丧失了自身价值,殊不知,照顾好家庭,养育好子女,作为老公的坚强后盾是作为一个妻子的价值彰显。

要清楚的认识自己,认可自己,从而才能跳脱负面情绪的困扰,给予自己自信,快乐,进而寻找到改变的动力。

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胡歌曾经遭遇过车祸,人在面临重大事故后,很容易陷入低自我的痛苦中,有的人是一时,有的人可能便是一世。胡歌非但没有因毁容,因修养而冷落就自暴自弃,反而经此一事,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再出现在银幕时,凭借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而得到众多粉丝的喜爱。

② 远离寄托,自我掌握命运

低自我的人,很容易将自身寄托依附在他人身上,因为依附,无法掌握自身命运,受命运的摆弄操纵而不自知,其实这不过是自我当初的选择。

她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语便是:离了他,我该怎么办?  

阿薇和老公结婚三年后,阿薇发现老公出轨了,这让她无法接受,而又不敢戳穿老公,因为她无法想象离开老公的情景,与她而言,这个男人便是她的全部。

即使错不在她,自从发现老公出轨的事实,她一直不断的告诉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老公才如此,在这种想法下,她对老公更加关心,尽心服侍。

即便如此,她老公在后来还是同她提出了离婚,并且坦诚了出轨的事实。可是她都早已知道,当老公戳破这层纸,将结果放在她面前时,她不知所措。

因为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因而在发生任何变故和状况时,她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没有任何反击的能力,说到根本,也是最初她自己选择的道路。  

其实,我们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不应该将自身寄托与他人,我们一定要明白,即便是婚姻,也不过是一个夫妻双方经营的共同体!只有经营好的婚姻,才能长久和幸福,有一味有寄托心理的,也无疑是不能很好的经营婚姻的。

为什么而活,《许三观卖血记》诠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说在最后:

与其总是想为什么活着,不如去在实际处去感知活着真好!!远离低自我,感知生命赋予我们的角色和责任感,从而体味到幸福,找寻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这也正是许三观这一人物给予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