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苦寻登封窑多年,找到一农妇家吃惊感叹:连喂猪槽都是国宝!

位于河南省的登封市,大多数人只知道这里有座嵩山,大名鼎鼎的少林寺就在这里,除此之外好像并没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名片了。其实对于历史文物爱好者来说,这里还有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地方,那就是中原民间第一窑:曲河窑,也称登封窑,即民间传说中的神前窑。它始于唐代,下限到元代,烧造了无数精美的瓷器。

专家苦寻登封窑多年,找到一农妇家吃惊感叹:连喂猪槽都是国宝!

曲河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珠地双虎纹饰瓶”,举世只剩下一件,乃是国宝级文物。今人只知汝州的汝窑、禹州的钧窑等名窑,它们名垂千古到如今更是拍场上动辄过亿的宠儿。但曲河窑就没那么幸运了,它曾是皇家御瓷,却自元代之后就此湮没,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因此多年以来,考古专家一直致力于寻找曲河窑的遗址,并于1961年顺利找到一处,它位于登封市东南的告城镇曲河村,窑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后来还相继寻找到其他遗址,但大多都是残损的瓷片,完整留下来的文物凤毛麟角。

专家苦寻登封窑多年,找到一农妇家吃惊感叹:连喂猪槽都是国宝!

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一经发现自然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曲河窑的特色是纯净的白釉上,装饰着珍珠粒般圆润的底纹,因此也被称为珍珠地。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之后,连里面成千上万的珍珠地碎片都被哄抢一空。但此后的几次学术报告,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因为完整保留下来的器型实在太少了,一般人根本就见不到。

多年以来,当地很多文物专家一直致力于证明和保护登封古窑的文化价值。一般的博物馆如果能得到一件完整的珍珠地就能成为镇馆之宝,却没想到的是,在登封市徐庄乡的一户普通农妇家里,国宝级文物比博物馆的还丰富!

专家苦寻登封窑多年,找到一农妇家吃惊感叹:连喂猪槽都是国宝!


这个农妇叫王秋分(化名),她和丈夫赵大年(化名)都曾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也许是不甘心一直种地,颇有“经济头脑”的王秋分想学习其他技术来赚钱。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在2004年,当时正是收藏市场逐渐火热的年代,王秋分听说古董非常值钱,便拉着丈夫拜了一个禹州文物贩子为师,学习如何辨别古董和倒卖文物的“诀窍”。

想来文物贩子也正是利用王秋分夫妇帮他寻找和盗掘文物来牟利。王秋分为了学习经验,花几年时间奔波于郑州、洛阳和禹州多地的古玩市场,不断的买卖古董,几年功夫下来也颇有一定的水平。然后就开始寻找遗址古墓,试图靠倒卖文物来发财。

专家苦寻登封窑多年,找到一农妇家吃惊感叹:连喂猪槽都是国宝!


到了2007年,王秋分在郑州听文物贩子说就在自己的老家徐庄乡附近,有很多遗址,如果能挖到古董转手卖给外国人,当个亿万富翁都不是问题!王秋分听了之后十分激动,马上和丈夫回到老家,每天昼伏夜出摸索着遗址的存在。果然在徐庄乡朱垌村的两处老宅基地上,发现了零零散散的瓷器碎片。

随后王秋分只用了一条香烟,就找到中间人帮自己联系到了两处老宅的主人,各用1000元就把老宅给租下来了。为了快速把下面的文物给挖出来,王秋分雇人、租货车、租挖掘机、购买洛阳铲和探杆等设备,显得十分“专业”,本来老实本分的农民夫妇,此时彻底变成了文物大盗!

专家苦寻登封窑多年,找到一农妇家吃惊感叹:连喂猪槽都是国宝!


这两处老宅果然是一个大型遗址,而且保存的非常好,却不幸惨遭这对夫妇的暴力破坏。挖掘机稍微一挖,就挖出来3个水注、8个小白碗和4个骨碗几件瓷器,这让王秋分大喜过望。抡起工具连续挖了整整三天,大麻袋一批批的往外拉,整整装满了一整个货车!

万幸的是,在盗掘接近尾声的时候,恰逢登封市公安局宣化派出所所长王康带领几位民警下社区走访,发觉了这两处老宅被挖了一个大坑,几个人正鬼鬼祟祟埋头寻找东西,便走过去打开其中一个袋子一看,满满全是瓷器,

专家苦寻登封窑多年,找到一农妇家吃惊感叹:连喂猪槽都是国宝!


当民警带着文物专家找到王秋分住处的时候,一打开门专家们就傻眼了!他们苦寻多年的文物,堆满了整个院子,最夸张的是连吃饭的碗、洗脚的盆、盛泔水的罐甚至喂猪用的槽都是国宝!从老宅下面盗出来的284件瓷器和碎片,均为唐代、五代、宋代和金代的瓷器,而且是过去没有发现过的罕见器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如果被盗卖出去那将是个巨大的损失。随着这些国宝从这位农妇家的院子里“重见天日”,2008年河南省公布“前庄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再也没有人怀疑登封古窑遗址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