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学过《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但是什么意思呢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则言风,赋,比,兴,雅,颂为诗之六义。《大序》里说的六义,其中风,雅,颂,分别有相应的解说,而赋,比,兴,则没有进行解说。《大序》就是《诗经》这本书中的一篇序言,其中对“风”的解说最为详细。这里说的六义,大体上可以分成两部分:风,雅,颂,诗之体;赋,比,兴,诗之用。赋,比,兴,即在风雅颂之中,也就是说在诗的种类题材上可以有风,雅,颂三种;在写诗的艺术手法或者表现形式上则有赋,比,兴三种。基本上现在我们大家提到《诗经》,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个字代表的诗的“六义”,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会听到老师讲过。接下来,我们具体详细一些的看一下六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文》:“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引申为风化之风。”

郑注《周礼》云:“凡言圣贤治道之遗化也。又引申为风教,风俗,风刺之风;盖风教,风刺,皆圣贤治道遗化之所存,而风俗之成,实风教风刺之所养:故诗之为风,又三义焉。“

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诗》有六义,其首曰风,大序论诗之语最详,约之止三意:云风天下而正夫妇。“又云:“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云:“上以风化下,此风教之风也,云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又云:“吟咏性情,以风其上,此风刺之风也,云美教化,移风俗。”又云:“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此风俗之风也。余所言风,则专目国风。要之,风俗之风,正当国风之义矣;然必有风教,而后风俗成,有风俗而后有风刺兴:合此三者,国风之义始备。”

风,有三个意思,即风教,风刺,风俗,此是风之一体三面。


我们都学过《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但是什么意思呢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大雅。四方风俗的记述,王政的得失荒废兴举皆谓雅。而所以名雅,是以音乐言之。惠周惕《诗说》云:“风,雅,颂,以音别也;雅有大小,义不存乎大小也。”又云:“政有小大,故诗有小雅,有大雅,小大雅之名以立,而辩难之端起矣。”

朱晦翁谓:“小雅,宴飨之乐,大雅,会朝之乐,受理陈戒之辞。

严华谷谓:”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雅之体。纯乎雅之体者,为雅之大;杂乎风之体者,为雅之小。“

按《乐记》已师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吴季札观乐,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大雅曰:”旷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

根据上面的引述,我们觉得,大小雅的称呼的分别,主要还在于音乐。小雅和大雅的音乐风格不一样。因为不同的音乐风格,而有不同的应用场合或者对应不同的人事。小大之分,本于音乐。


我们都学过《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但是什么意思呢

:朱俊声曰:”假借为诵,颂者,诵也。“但颂的假借有二说,一,假借为诵;二,假借内容。

假借为诵者,《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注,谓乐歌也。

假借为容者,《说文》:”容,盛也。“《荀子.儒效篇》:”颂之所以为者,取是而通之也。“至,在这里是盛德之极的意思。

诗之名颂,应该包含两个含义,兼诵与容,而以容义为多。《周礼》郑注云:”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而美之。“《大序》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关于《诗经》有六个字,风,雅,颂,赋,比,兴。《周礼.春官.大师》称为六诗,《诗大序》称为六义。《正义》释“六义”:“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我们都学过《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但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我们介绍《诗经》之赋,比,兴。在这一篇开始之初,我们先看一下《诗大序》,通过大序可以更好的了解《诗经》的意旨,同时也方便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之六义。

《诗大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我们都学过《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但是什么意思呢

《诗大序》对我们了解诗的意旨有很大的帮助,历来也都比较重视这篇材料,《大序》中对风,雅,颂都有相应的解释,并且其中对风的解释最为详细。但是,大序中却没有对赋,比,兴的说明,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资料和研究,大体说明一下赋,比,兴的含义。

:《说文》:”赋,敛也,从贝,武声,假借为敷。

《尚书.舜典》:“敷奏以言”,传,陈也。《小尔雅》:“敷,布也。”

郑玄康成曰:“赋之言铺,铺陈政教善恶,铺亦敷之借字。《小尔雅》:”铺,布也。”《广雅》:“铺,陈也。”朱熹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的意思应该是直接言说事情,是诗的铺陈直述的表现手法。朱熹《诗经集传》中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比为比密之比,引申为比次之比,因之事类相似,亦谓之比。“

郑司农曰:”比者,比方于物,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皆事类相似之训;惟其所以为比者,则颇有不同。“

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比,兴虽皆托喻,但兴隐而比显,兴婉而比直,兴广而比狭;比者,以彼况此,犹文之譬喻,与兴绝不相似也。“

:《说文》:”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兴,为兴起感兴发的意思。

《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论语》:”诗可以兴“,注:”引譬连类也。“

郑司农:”兴者,托事于物。“郑康成云:”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是引譬连类的意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篇》:”诗人兴体,假象于物,寓意良深,凡托兴在是,则或美或刺,皆见于兴中。“

惠周惕《诗说》:”兴,赋,比合,而后成诗。毛公传诗,独言兴不言比赋,以兴兼比赋也。人之心思,必触于物而后兴,即所兴以为比而赋之,故言兴而赋比在其中。“又曰:”诗或先兴而后赋,或先赋而后兴,见其篇法错综变化之妙,《毛诗》独以首章发端者为兴,则又拘于法矣。文公传诗,又以兴赋比分而为三,无乃失之愈远乎?“

对于比与兴,朱熹还做过比较说明,释《诗》:”兴比皆喻,而体不同:兴者,兴会所至,非即非离,言在此,意在彼,其词微,其旨远;比者,一正一喻,两相比况,其词决,其旨显,且与赋交错而成文,不若兴语之用以发端,多在前章也。“

目前来说,六义从应用层面来说,风,雅,颂的解释比较明确,界说也比较明白。但赋,比,兴却没有明确的界说。另外对于六义尚有难以论定的问题。一因《周礼》与《大序》所列之次第,为风,赋,比,兴,雅,颂,今说风,雅,颂,赋,比,兴;二因《毛传》不标注比赋,只是说了兴,所以导致后来议论纷纷,至今无定论。


我们都学过《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但是什么意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