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氏始祖宣義公

天下漢族鈕氏一家親,鈕氏始祖叫鈕宣義,卒於公元前481--前468年間,距今已有2500多年。

《夫椒鈕氏宗譜》記載:“宣義公排行26,壽85歲,配丁氏,子一女二,長女為吳王闔閭第八宮妃,周敬王時公仕吳,為從衛騎都尉(相當於現在的衛戍司令),食邑吳興,後以諫夫差不從,隱居夫椒以令終,題其墓碣曰:故吳從衛都騎,德義鈕公墓,越王憫其忠,親往祭之”。

與宣義公同時期的吳越歷史人物:吳王闔閭、夫差,大臣伍子胥和孫武,越國國王勾踐,大臣范蠡、文種,西施等。

公元前496年吳國與越國在檇李(今嘉興南)大戰,史稱檇李之戰,結果吳王闔閭被刺傷,死於途中。其子夫差繼位,兩年後的公元前494年,吳國在夫椒打敗越國,史稱夫椒之戰,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紹興)都城,在被吳國包圍的情況下,勾踐被迫求和。由於吳王沒有乘勝一舉滅越,為以後越國的發展及繼而攻滅吳國埋下了隱患。

越王勾踐為了達到求和並保存實力的目的,將自己留在吳國當人質,三年後吳王夫差打算把勾踐等人質放回越國,“臥薪嚐膽”的典故就來源於此,但伍子胥、鈕宣義等大臣主張的“不放越王勾踐歸國,放勾踐歸國如放虎歸山”的建議沒有被吳王夫差採納。伍子胥預感到吳國將要滅亡,在其出使齊國期間便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齊國大夫鮑牧。為此,伍子胥遭奸臣誣陷,被吳王夫差贈劍令他自盡。孫武至交好友伍子胥的被殺,孫武便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這對宣義公的打擊很大,據傳: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親自帶三萬精兵北赴黃池與晉定公爭奪中原霸主之位,宣義公作為主將跟隨北赴,在黃池期間宣義公有機會結識了晉卿趙鞅,便與趙鞅商討了將自己子孫送往晉國的安排。

在送走子孫後,宣義公棄爵如脫、隱居夫椒(今無錫馬山),最終葬於夫椒。越王憫其忠,親往祭之。

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滅亡。范蠡、文種幫助勾踐實現霸業後,范蠡於公元前468年攜帶西施離開越國。而文種不聽范蠡的相勸繼續留在勾踐身邊,幾年後被勾踐所殺。

由於宣義公在與吳王的政見不一致時選擇“隱居”的人生智慧得到了范蠡的高度評價,范蠡攜帶西施泛舟五湖,來到夫椒憑弔鈕宣義。他在《宣義公像贊》中曰:“公生宇宙,哲以知己,見亂而去,心焉曷知,彼蒼者穹,鑑公之忠,晦跡巖穴,逍遙以終”。

墓表曰:“餘泛舟太湖抵夫椒見山麓一墓樹碣三尺許題曰故吳從衛騎都尉宣義鈕公墓嗚呼公吳懿親也公知越之必並吳先幾以去智也知夫差之不能聽而犯顏以諫忠也棄爵祿耽山水觀造化於兩間緲興亡於一世賢也智矣忠矣賢矣君子道庶幾矣噫公真吳邦中一偉人矣”。

鈕氏古隴小序 何忠(公元1406年)

嘗考古禮葬制天子陵高九尺,諸侯塚尺七尺,夫塚高五尺,士庶塚高三尺,有爵者前樹以碑無爵者前樹以碣記姓氏志行實以示後世子孫使千萬載下可籍以溯源而窮源也夫椒鈕氏裔出宣義武爵文階代有其人然隴之在北地者毀於胡僧璉在南方者毀於紅軍今倖存者惟庵園(宣義公墓地)在雁門耳要亦碑殘字蝕莫辨為何代祖矣洪武末年文炳(六世)復修祭祀萃長幼行禮於茲別昭穆辨宗支誠上古今族之遺範今以地窄穴少別為新塋者良多然春秋總祀必於庵園惟時令私祭則各歸新墓繩繩勿替重本追遠之深意不大見歟是為序。

(何忠 湖廣江陵人 第四名進士授御史 明朝政治人物)

夫椒、馬跡山以及馬山的來歷

夫椒山是古代夫山與椒山的合稱,是太湖中島嶼,太湖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63.5米,春秋戰國時屬會稽。

《讀史方輿紀要》卷25常州府武進縣:馬跡山“西麓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馬跡,因名”。傳說秦始皇騎馬東巡,神馬在此停留並留下四個馬蹄痕跡,從此夫椒山改為馬跡山,現簡稱馬山。山上古蹟眾多,有吳王闔閭避暑宮、西施伴吳王夫差處盤龍灣、東漢光武帝劉秀避難處、清乾隆帝南巡駐蹕處的唐貞觀時建祥符寺、南宋韓世忠避難處梅梁小隱和戰鼓墩等。宋置寨,元置巡司。明初下常州,俞通海以舟師略太湖,入馬跡山,破張士誠水寨,即此。為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屯兵抗清之地。抗日戰爭時為太湖地區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於1942年10月成立馬跡山山政委員會。1954年5月馬山劃歸無錫縣管轄,1960年7月馬山劃歸無錫市管轄。1969年圍湖造田後,始與北岸連接成半島。

馬山是歷代文人騷客遊覽太湖勝地、名人志士歸隱田園的首選之地,王昌齡、皮日休、陸龜蒙、范仲淹、陸游、范成大、唐寅(伯虎)、趙翼等人都曾來此遊玩並寫下不朽詩篇,趙翼死後即葬於此。宋朝文人許叔微、孫覿等人都曾歸隱這裡,並留下“梅梁小隱”、“孫覿山莊”等遺蹟。

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鈕氏始祖宣義公就棄爵如脫隱居夫椒,逝後葬於馬山雁門庵園,馬山至今有宣義公後裔五百多人。

關於夫椒“雁門”的來歷

夫椒雁門因山脈地形神似大雁展翅向東高飛而來,東面龜山為雁頭,南面蛇山與北面真武山為翅膀。真武大帝與龜、蛇二將護佑雁門鈕氏祖地。

何忠《鈕氏歷世總序》:季二尋故地居夫椒名灣曰雁門。在元代順元公次子季二尋故居回到了夫椒一個灣的地方叫雁門。說明在元代之前夫椒就有雁門的地名。

但據馬山宗親口口相傳:留在山西代州的鈕氏族人,因思念故鄉夫椒雁門而起了山西雁門的名稱。

山西代縣,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秦立廣武縣,西漢廣武縣屬幷州太原郡,東漢(公元25-220年)改屬雁門郡,三國時為雁門郡治。是先有夫椒“雁門”還是山西“雁門”雖然目前已經無法考證,但山西代州的鈕氏一定與夫椒雁門有關。

關於歷史人物及遺存

一、吳王闔閭:其墓地在蘇州虎丘的劍池下面,在位期間建了兩座城,錫常交界的闔閭小城以及今蘇州平江古城。

二、吳王夫差:墓址在今蘇州城北的陽山之上, 越王勾踐敗於會稽,范蠡取西施獻吳王夫差,使其迷惑忘政。越遂亡吳,後西施歸范蠡,同泛五湖。夫差曾在蘇州靈巖為西施建館娃宮,據傳今靈巖山寺一帶即是館娃宮的遺址。

三、伍子胥:今蘇州平江古城就是在春秋吳國闔閭時期由伍子胥規劃建造的。吳王夫差時,因勸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夫差不聽,漸被疏遠,最後夫差賜劍命他自殺。

端午起源,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如划龍舟 與食粽子。至今蘇州地區每年仍然保留在端午舉行祭祀伍子胥的活動。

如今在蘇錫常地區有許多與伍子胥相關的名稱。

四、孫武:《孫子兵法》一書的最終完成是他在吳國隱居期間,孫武墓地位於今蘇州市相城區元和鎮境內,即歷史記載的孫武墓所在地,孫武的隱居地在穹隆山。

五、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無錫的蠡園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於此,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

六、“臥薪嚐膽”典故的主人公:吳國國王夫差、越國國王勾踐、吳越大臣伍子胥、范蠡、孫武、還有鈕氏始祖鈕宣義等。這個古典的結局就是吳國最終被越國滅亡。

夫椒常州化龍里二十三世裔孫:鈕永定

2020年4月14日星期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