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中國歷史悠久,各地發展出了很多傳統的建築模式。而在這些建築模式裡最著名,同時也是最有對比性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弄堂”。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四合院,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傳統建築模式,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四合院建築模式出現。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而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四合院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而北京四合院則為四合院中的典型。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因為四合院四周封閉,通常為一個大家庭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秘的庭院空間。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老北京的建築,完全是由各種規模的四合院組成。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里擴展如莊嚴輝煌的皇宮、王府;往小裡看包換各種平民百姓的住宅。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北京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庭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與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北京的四合院講格局,講款式,講氣派,重傳統,整個院落佈局嚴整、敞亮,使人有雅靜舒適之感,所以北京四合院,天下聞名。建國後,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淪為了大雜院,之後隨著城市的改造規劃,以及家庭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遷,很多傳統四合院被拆毀。與此同時,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區縣級的保護院落。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區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連排的老房子和石庫門所構成的。因為是在租界中發展起來,所以它結合了中西方的建築特點。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的華麗的背景色。弄堂可分為廣式里弄、新式石庫門裡弄 、新式里弄、花園式里弄等形式。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石庫門建築,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人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因此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這種建築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區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為門被石條圍束,所以被叫做“石箍門”,寧波人發“箍”字音發的是“庫”,以後上海的“石箍門”就慢慢被稱為“石庫門”了。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石庫門裡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徵是中西合璧。石庫門有著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為客廳,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灶臺和後門,一樓灶臺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在總體上採用的聯排式佈局卻來源於歐洲,外牆細部有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上海的弄堂是由一排一排密佈的石庫門住宅,和那一條條一排排的里巷構成。代表如位於新閘路的斯文裡,有510幢弄房之多,堪稱上海里弄之最,但上海的弄堂又是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和北京四合院的封閉不同,弄堂則是開放的,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上海的弄堂是許多上海人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每逢夏季來臨,弄堂中便時時可見一支支乘涼的大軍。上海人的弄堂生活中除了吃飯、洗衣、休閒娛樂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交易買賣。對於許多上海人來說,弄堂不僅是一塊棲息生存的獨特天地,而且也是一個買賣物品、瞭解市面的主要場所。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衚衕都是小巷的意思,但又有本質的區別。

上海的弄堂是由上百個石庫門組成的單元一排排緊密地聯體而立,組成一個龐大的房屋群體。在建築形式上,弄堂裡的建築模式以小巧玲瓏為主,同時不拘於傳統的形式,一切設計均以遵循實用原則。同時也透露出上海人的精明和細膩善於生活的性格。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北京的衚衕,實質上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一個緊挨一個地排列起來的四合院之間的通道。因為北京為帝都,所以北京的衚衕講究東西南北基本對稱,佈局嚴謹,氣勢壯觀,周圍加高牆以矩形圈圍,整齊劃一。也展現出了北方人的豪放和大氣。

中國傳統建築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