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发展出了很多传统的建筑模式。而在这些建筑模式里最著名,同时也是最有对比性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弄堂”。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四合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传统建筑模式,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四合院建筑模式出现。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而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四合院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而北京四合院则为四合院中的典型。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因为四合院四周封闭,通常为一个大家庭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老北京的建筑,完全是由各种规模的四合院组成。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里扩展如庄严辉煌的皇宫、王府;往小里看包换各种平民百姓的住宅。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庭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与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北京的四合院讲格局,讲款式,讲气派,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所以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之后随着城市的改造规划,以及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连排的老房子和石库门所构成的。因为是在租界中发展起来,所以它结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华丽的背景色。弄堂可分为广式里弄、新式石库门里弄 、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等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石库门建筑,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人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因此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这种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为门被石条围束,所以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慢慢被称为“石库门”了。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上海的弄堂是由一排一排密布的石库门住宅,和那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构成。代表如位于新闸路的斯文里,有510幢弄房之多,堪称上海里弄之最,但上海的弄堂又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不同,弄堂则是开放的,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上海的弄堂是许多上海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每逢夏季来临,弄堂中便时时可见一支支乘凉的大军。上海人的弄堂生活中除了吃饭、洗衣、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交易买卖。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弄堂不仅是一块栖息生存的独特天地,而且也是一个买卖物品、了解市面的主要场所。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都是小巷的意思,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上海的弄堂是由上百个石库门组成的单元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在建筑形式上,弄堂里的建筑模式以小巧玲珑为主,同时不拘于传统的形式,一切设计均以遵循实用原则。同时也透露出上海人的精明和细腻善于生活的性格。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因为北京为帝都,所以北京的胡同讲究东西南北基本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壮观,周围加高墙以矩形圈围,整齐划一。也展现出了北方人的豪放和大气。

中国传统建筑之“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