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兩年前的94,你才敢自稱老韭菜

談及區塊鏈,就不得不談及幣圈,注意,我這裡已經說的很明確:區塊鏈≠幣圈。

區塊鏈思想的起點在於比特幣,但區塊鏈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分歧:一批人開始專注於金融圈,用區塊鏈做起了虛擬資產及周邊,如:發行虛擬資產代幣、虛擬資產交易所等等,我們將這一類人成為幣圈人;另外一批人專注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研究,他們並不發行虛擬資產,而是將區塊鏈的技術應用於商業或生活中,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幣圈是應該被鄙視的圈子,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區塊鏈的發展過程中,幣圈是最快速融資的方式,相應的,有了融資才能有資金去研究和發展區塊鏈,不是每個公司都能像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滴滴這樣的巨頭公司有這樣的資金去研究,所以幣圈成了平民公司起步的最熱門方式。

凡是有利就有弊,有專業的團隊去研究區塊鏈,同樣的也就有相應的團隊去拿融資當作賺錢的方式,因此幣圈是非常混亂的,很容易見到某個團隊集資後跑路或者集資後控制市場(這就是所謂的割韭菜)。

為什麼幣圈的投資者喜歡以“韭菜”來形容自己呢?

投資者覺得自己很像韭菜一樣,韭菜被收割之後很容易就長出新的韭菜,幣圈的投資者就像是這樣被人“收割”之後又會有新的投資者進場,所以幣圈的“韭菜”經常戲言:“韭菜的記憶只有7秒”來形容他們投資失敗之後又會忘記傷痛繼續投資,導致很多人血本無歸。

說了這麼多,那幣圈到底有什麼魅力讓大家這樣“前赴後繼”呢?

首先,幣圈的投資者本身很有可能就是一名投機者,我們不貶低投機者,股市、期貨等等的投資者都可以認為是投機者,所以幣圈的投資者實質上與股市的投資者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幣圈的投資波動會更大一些(經常性短期內暴漲暴跌十倍百倍),比特幣的投資最高甚至高達200萬倍收益(從不到1美分到2萬美元)。

其次,幣圈的投資者也都不是傻子,看的項目多了就能看出哪個項目的優勢和劣勢,就像在菜市場一樣,貨比三家總能找出一家相對比較滿意的菜,當投資者多了的時候,對區塊鏈的要求也就更多了,從最初反覆討論的“誰家更去中心化”到“誰家的交易速度更快”、再到後來的跨鏈技術以及分片、分層等擴容技術的討論,幣圈總能給大家帶來新的話題,而且更容易進入新的話題,這可能真的是“幣圈人的記憶只有7秒”吧!

關於技術,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話題,我們今天要談的是韭菜心中的9·4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說只有經歷過9·4的韭菜才敢成為老韭菜?

9·4指的是2017年9月4日,在這一天之前,幣圈從比特幣時代開始,經歷了比特幣從0到1美分再到4700多美元,因為比特幣不斷暴漲的行情引發了幣圈震動和興起,大批的山寨幣不斷湧入,幣圈從挖礦時代進入了ICO時代(關於ICO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整理過,就是類似於股市IPO一樣的集資方式),2017年可以說是ICO年。

經歷過兩年前的94,你才敢自稱老韭菜

但是ICO爆發引起了大量的人財產被騙,ICO騙局也層出不窮,因此,在2017年9月4日下午,國家七部委(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佈風險提示——《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聲明所有虛擬幣被定性為非法集資,要求停止所有虛擬幣的交易活動,虛擬幣不得在市場上流通。一時間加密市場開始大幅下跌,ICO項目被要求退幣,大量token跌破發行價甚至歸0,很多主流token也直接被腰斬,國內的交易平臺紛紛被關閉(有些私下遷移到國外),如當時比較有名的比特中國、聚幣網和雲幣網等都成了炮灰,由於當時的幣安網率先使用USDT作為交易法幣(不直接涉及政府貨幣交易),因此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贏家,也是從那時幣安網異軍突起,一躍成為了全球前三的平臺。

經歷過兩年前的94,你才敢自稱老韭菜
經歷過兩年前的94,你才敢自稱老韭菜
經歷過兩年前的94,你才敢自稱老韭菜

因此今天的9月4日,很多老韭菜都回憶起兩年的9月4日紛紛感嘆,區塊鏈在他們心中都是一把雙刃劍,一面對區塊鏈抱有夢想(區塊鏈共識),另一方面區塊鏈成了他們心中的傷痛,所以新韭菜們需要謹慎對待市場,對於區塊鏈技術和發展應該抱有敬畏感,區塊鏈技術本身並非惡魔,在新技術發展初期,難免會遇到挫折,對於幣圈,本作者並不建議大家進行投資,但對於區塊鏈技術,本作者還是覺得其有其發展的趨勢性,或許web技術從1.0開始到2.0時代,區塊鏈也許能帶領它走向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