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扶綏供電局:舉家赴一線 戰“疫”三人行

2月8日清晨7時許,廣西扶綏縣昌平鄉木民村黃東福家中,火爐上的玉米粥冒著熱氣,黃東福的母親依次將玉米粥裝入三個保溫壺裡。農忙時在外喝粥是當地的習俗,這三壺熱騰騰的粥是黃東福、父親、妹妹三個人在外抗擊疫情中午時的口糧。

黃東福是南方電網廣西崇左扶綏供電局昌平供電所的職工,疫情期間,村民居家用電增加,供電線路負荷加重,加上連日陰雨,黃東福需要來回巡視在昌平鄉9個村,18條供電線路之間。父親黃汝偉年輕時是部隊的衛生員,退役前上過前線立過戰功,疫情爆發主動申請加入到村裡防疫工作。妹妹黃花衛校畢業後,留在村裡衛生所工作,春節前接到防疫任務到現在一直堅守在前線。

在黃東福的提議下,兄妹兩人決定搬回老家,跟父母住在一起。每日清晨,母親準備口糧,父親安排工作,吃過早飯後,三個人便投入到不同的抗疫工作崗位上去。

一線堅守,一家三個抗疫“戰士”

黃汝偉今年72歲,從事醫務工作五十多年。申請加入防疫工作後,每天早上8點準時從家裡出發,沿著既定路線在村裡奔走,為36名重點關注對象進行醫學觀察。他們都自行隔離在家,需要黃汝偉上門測量體溫,監測身體狀況。他手中有一張記錄表,登記著每個重點關注對象的信息,以及每天兩次測量體溫的數據。

“醫生,我兒子沒事吧?”,黃汝偉為從武漢返鄉隔離在家的小夥測量完體溫,小夥的母親拉住了他,看出小夥母親的擔心,黃汝偉連忙耐心勸其放寬心。對黃汝偉來說,一天的時間非常緊。36名重點關注對象住得極為分散,每天上午、下午需分別測量一次體溫。如果銜接得好,還能在中午12點半之前回家吃箇中飯,但多數情況下,他需要安撫關注對象、宣講防疫知識,並及時向上反饋監測情況,忙完諸多事務下來,中午時分他便只能簡單的喝幾口熱粥。

中午13時,守在入村主要幹道上的女兒黃花給父親打來電話,提醒父親記得喝粥。這條道路是目前出入村內唯一通道,黃花不但要為必須進出村的村民測量體溫,進行登記。還要做好群眾工作,勸返非必須進出村的村民。由於防疫點是臨時設定,只有一頂帳篷遮雨,寒風從四面來襲,喝上一口熱粥,能使黃花暖和些。

“這個節骨眼上可不能停電!”黃東福出門前,父親一再跟他強調,要做好保供電工作。黃東福是供電所設備維護班班長,他的班組肩負著昌平鄉所有供電設備運維和搶修工作。黃東福在微信群裡給班員分配了工作,便揹著電工包按照計劃進山巡線去了。連日陰雨,讓原本就不好走的山路更加溼滑,下午14時,黃東福還沒出山,端起保溫壺裡的熱粥往嘴裡灌。

一路守護,一家三口齊心戰“疫”

2月7日,中午時分在值班休息室小憩的黃東福,被電話聲再次驚醒,父親打來電話讓他帶上工具來木民村一趟。黃東福起身揉巴揉巴眼睛,背上工具包開著電力搶修車往木民村駛去。

崇左扶綏供電局:舉家赴一線 戰“疫”三人行


黃汝偉上午在為從武漢返鄉隔離在家的一戶測量體溫時,瞭解到該戶用電不正常,家裡燈一閃一閃,電視開不了,電烤爐用不上,小孩直鬧騰,吵著要出去玩,黃汝偉思索再三給兒子撥通了電話。“他是黨員,理應衝在前面。”問起黃汝偉為什麼不撥打電力搶修電話,而直接打給兒子時,他這樣回答到。

當黃東福趕到時,換班下來的妹妹正在門口安撫哭鬧的小孩,父親拿著新的口罩和一次性雨衣在門口等著。黃東福“換裝”完畢,在父親一再強調了注意事項後,進入隔離村民家的院子檢查用電設備,黃東福打開裝在外牆的電錶箱,發現空開已經被燒焦,他拿出新的空開嫻熟的安裝上,合上開關一刻,院子裡的燈重新亮了起來。

檢查好用電正常後,黃東福走出院子,伸開雙手,任由父親拿著噴壺對著他全身噴灑酒精消毒液,頭髮、衣服、雙手、褲子、套鞋,甚至鞋底,無一疏漏。“哧——”一束水珠噴射而出,正好陽光透過雲層照射下來,消毒液在陽光映射下散發五彩光芒,向周邊擴散出去。


崇左扶綏供電局:舉家赴一線 戰“疫”三人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