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在我国上始战国中期下终鸦片战争时期期间漫长而又压抑的封建社会时期,经历了不胜枚举、良莠不齐的历史朝代,但是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改朝换代,统治者都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而设立了许多封建教条。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的对这些封建教条加以偏见,古往今来我国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都极其注重对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汲取与摒弃,直至今日,无论古今中外我国对于经验教训始终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优良习惯。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的运用与摒弃就是其中典范。

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制度一直都是一个值得议论的话题,直到今日,我国仍然依靠考试制度实行对人才的分层与选拔,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由女皇帝武则天进行改革使之更加公平。在创立科举考试之前,古代实行百姓推举贤人的方式进行人才的任用,这种人才推荐的方式相当片面,被推荐之人可能才德不足但深得民心就可以获得一官半职,而在等级制度相当森严的朝代中,平民百姓的发言机会屈指可数,所以朝廷为官之人一般都是继承父业,俗称:官二代。

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武则天一向任用贤才,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之后,这样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有真才实学、遵守道德的人只要顺利通过科举考试便能在朝堂之上占领一席之地,这对穷苦百姓而言是唯一可以冲破阶级等级的机会,于是便有许多人开始挑灯夜读,争取飞上枝头变凤凰。

虽然科举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却有一定的难度,考试范围涉猎宽广。著有《儒林外史》一书的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便是科举失败者之一,所著书籍能够被后人争相传看,他的文学造诣可见一斑,但是他曾四次科举考试失利,由此可见科举考试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古往今来在科举考试中吃亏的人数不胜数,陶澍便是其中之一。

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陶澍父亲陶必铨祖上数代农民靠天收成,常常难以维持生计,于是到了陶必铨这一代,他发誓改变现状出人头地,于是在无人提拔的情况下陶必铨发奋读书,勤劳刻苦,常常挑灯夜读,但是造化弄人,即使陶必铨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在科举考试中屡次碰壁,最后无奈只能做一个教书先生补贴家用。

于是陶澍自幼耳濡目染,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刻苦自勉,自幼聪慧的陶澍又勤奋上进,俨然变成了一个学富五车的贤辈。

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虽然陶澍家中并不宽裕,但也算是书香门第,于是便有许多大户找前来联姻,这黄姓大户便是其中一位。黄姓大户在当地也算的上德高望重,他如此器重陶澍使父亲陶必铨喜出望外,于是对于这门婚姻欣然同意。

陶父这边被联姻这个好消息冲昏了头脑,那边黄家却把如意小算盘打的顺手,这时候的陶澍虽然德才兼备但是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更没有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

所以黄家这是在下赌注,他重视陶澍,一旦陶澍通过科举考试,立马举行婚礼,如果陶澍落榜便找一个模样不错的丫鬟代嫁过去,如此稳赚不赔。

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没想到陶澍与其父一样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落榜了,黄家恼怒之余却也嫁了一个丫鬟过去。虽然陶澍没有见过黄德芬的样子,但是古时的大家闺秀极为精致娇弱,所以新婚之夜时陶澍就从丫鬟宽大的脚与粗糙的手判断出这并非黄家小姐,经过盘问,果然如此。但是陶澍作为一辈读书之人,胸襟开阔,他并没有恼怒,而是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丫鬟作为妻子。

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陶澍经过这一次的失败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再加上他本来就博学多识。

皇天不负有心人,陶澍最终考中进士,被圣上予以重用,闻名朝野,官位也一路高歌猛进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后又追加太子少保。

他出身书香门第,科举落榜后惨遭悔婚,衣锦还乡后,女方羞愧自尽

陶澍能有此成绩绝非浪得虚名,他主张兴修水利,还设立义仓解百姓之难,深受百姓爱戴,甚至还将陶澍事迹作为淮剧保留曲目,久演不衰。

后来陶澍衣锦还乡时,得知黄家女儿黄德芬遇人不淑,生活极为困苦,一向大度的陶澍便对其伸出援手,但是黄德芬一介女流之辈,在百姓们的争论中不堪重负,最终选择悬梁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