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小国的乾坤之法:庭院空间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接上文“和式住宿”

第二天清晨被蝉鸣噪醒,方才发现,居所之内,竟有一大片庭院,庭院中遍植草木,郁郁葱葱,石桌石凳,路桥灯盏。日式的庭院极不同于中国的园林,并没有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复杂审美考虑,只是一块人为的庭院而已,面积极小,但必须有水,最不济也要有石皿一只,浅浅一洼清水。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民宿的庭院

和式住居最具特点的结构是“长轩”和“深庇”,在居所与内中庭院之间,有一段暧昧的空间,屋檐突出,遮挡住自内居延伸而出的一段地板,地板下是虚空的,整个房屋实际上并不落地,而是低悬于地面之上。长轩供休憩,庭院供野望。向内望,亦是风景,也应是风景。相比之下,国人的住居似乎少了点情趣。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庭院风景

几日之后,我们换了一间民宿,房屋更加逼仄,但仍辟有一米见方的一块庭院,仅容一人站立而已,斜阳铺射,照进这小小一隅,方知何为“内中有乾坤”。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另一间民宿

小国的乾坤之法:遍地神社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伏见稻荷大社

起先只知道“靖国神社”,到了日本,才知道各式各样的神社太多了。据说,日本神社有8.2万座之多,单京都就有2000多座,若非刻意,即便是京都本地人,一辈子都看不完。神社虽然可以祭拜,但绝算不上庙宇,虽或可列为神道教的道场,但与其他宗教的含义着实不同。

神社的设置显然是基于“万物有灵”的理念,从高山、大树、奇石、瀑布、海洋、田地、太阳、火、雷、各种动物到祖先的神灵,都可以成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所以,日本的神道教有"八百万神"之说。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走在路上都是各种神社

黑格尔在论述宗教时,曾提到过多神论向一神论的转变,是宗教的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言外之意,对东方宗教颇有不屑。如果黑格尔去过日本,他的感受可能会大大不同。神社的设置可以极繁,亦可以极简。繁琐到神社远远超越庙宇,秩序森然,净手、净口、击掌、伏拜、敲铃等种种环节,一丝不苟;简约到小小一隅,落寞神像,只是驻足观看便足矣。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又偶遇一神社

虽名曰“神社”,但其实人、鬼、神、物皆有,这倒有可能是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首重祖先祭祀,便是敬人,各个行业甚至有自己的行业神,比如饼铺祭祀爱吃面食的汉宣帝刘洵,火腿业祭祀抗金领袖宗泽……后来逐渐演变为“天地君亲师”的标准祭祀对象。中国的“祭文化”如今消失殆尽,但在日本却大放光明。日本古传说中有名的“百鬼夜行”,便是说旧物存留99年,在第100年便会幻化为妖精,在夏日夜晚集会游行,因此,鬼中不乏“帚神”、“伞妖”等与日用品息息相关的“器物鬼”,亦有狐妖、狸猫、蛇精等来自中国神话,被重新艺术加工的精怪。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晴明神社

日本人是极聪明的,他们能够揣摩西方人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并加以利用,营造一种西方人可以接受的传播方式。几乎每一所神社,都有关于如何拜祭神庙的英文介绍,标注着仪式的每一个步骤以及它们的象征寓意,并辅以漫画的形式。这种方式,当然极不“东方”,但却透着无奈之中的“机灵劲儿”。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神社前的狐狸像

今年夏天,单位里接待外宾,我们请外宾喝功夫茶,就切实地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老外问我们,功夫茶是什么,该怎么喝,是不是应该有个什么仪式?平日里我最讨厌所谓“茶道”的繁文缛节,今番却没有办法,只能照搬过来,向老外们解释一套仪式,以彰显我“大国”气象。中西思维方式之差异,恐怕也只能依靠这种委曲求全的方式来弥合。换言之,今天我们看到的日本,恐怕也不是真正的日本,尤其是在旅游名胜之地,多是“放下身段”“刻意为之”的日本形象。你道京都真的是座保留完好的“古城”吗?恐怕未必。

小国的乾坤之法:枯山水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知恩院的枯山水

赴日之前,便听说过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心向往之,想着一定要去看看。此次京都之行,却阴差阳错地错过了龙安寺。但错过却并不遗憾,因为“枯山水”并不专属于龙安寺,反倒是日本寺庙或神社中常见的设置。看过多处枯山水,倒是见怪不怪了。

顾名思义,枯山水既无山也无水,是用其他的方式来呈现出山水所营造出的意境而已,譬如中国的山水画或兰竹图,只用水墨,不着颜色,而事实上,这世上并没有墨色的山、竹或兰,皆是“写意”而已。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白砂用耙犁犁出线纹、波浪纹或同心圆纹等样式。虽名为山水,却无法跋涉,甚至只可远观,绝不可踏入半步。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建仁寺的枯山水

枯山水当然与禅修灵感相关,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许多人看枯山水,限于先入为主的意识,总喜欢寻找其背后的征象,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但是无论一隅枯山水的对应物为何,都不影响我们欣赏它。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枯山水的标牌

枯山水的美感,倒不在于模仿的对象是什么,而是它自身所呈现出的奇特“物感”,砂石本是建筑材料,是被使用的道具,一旦成为主角,它自身的光芒就散发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枯山水,会叹为观止,竟然还有这样的作品,砂石本身竟然还有这样的美感。我们接触的传统艺术品太多了,不太关注作画的材质本身,而现代艺术的核心之一,就在于摆脱传统的观看方式,断绝譬喻的可能性,让我们转而关注材质本身,这便是“物感”。从这个角度讲,枯山水的确非常地“现代”。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建仁寺

有不少人论断“枯山水”与中国传统审美的关系,认定此种陈设来自于中国,或至少得缘于中国,我倒并没有这种偏执。在我看来,枯山水是日本的,也只能是日本的。

小国的乾坤之法:造境之法

中国的园林景致,决定了它不需要“枯山水”,因为有真山真水,譬如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即便没有“真山水”,也有能力搬山运水,移山造水,造出拟真乱假的“小山水”,譬如苏州的园林:太湖石,便是人造的山宇,池塘,便是人造的河湖。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金阁寺

日本人并不是不会造小山水,德川幕府的二条城,即是颇为庞大的贵族园林,一样有人造的湖泊,依山水而建的亭台楼阁。只是这种靡费的设置,在寺庙里恐怕既不合适,也不必要。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二条城内的园林

地理环境给日本文化带来一种天然地压迫感,而迫于这种压力,日本人找到了两条出路:第一条是在小中求精致,细处见功夫。切一条鱼便要动用各种刀具,以各种刀法切入,精益求精;第二条便极其特殊了,是在小中求大。或者可以说,是在局促之间彰显疏朗,在方寸之间彰显宏大,在粗粝之间彰显精致,用“留白”来制造“大”的气氛,这完全是“造境”的手段,和空间已无多大的关系,恰如小小团扇之上,只画一只孤鸟,“天地一沙鸥”,一样能彰显苍茫之感。但反过来说,这种制造出的“苍茫感”,毕竟不如真正的苍茫感,枯山水虽寂寥,但“禁止入内”的牌子一挂,小家子气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才是真正的苍茫啊!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二条城一景

辜鸿铭说:“日本人是唐朝的中国人。”坐而谈玄,我们自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声称,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亲缘关系,但是,如果对日本本土的历史稍有了解,就会发现,自中国唐朝以后,日本人如何不遗余力地试图摆脱这种文化上的附属关系,毕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中。在已经生了根的中华文化,却开出了异样之花。恰如日本的国花樱花,在日本栽种仅有1000多年的历史,本是随遣唐使带入日本的“喜马拉雅樱花”,但日本人却悉心栽培,培养出冠绝世界的品种,你说这樱花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日本纪行——小国的乾坤之法

唐招提寺

执笔如枪的鲁迅,终生不批评日本。日本人的确在文化构建上用力甚猛,其他民族,恐怕难以望其项背,单凭这股弥留在历史之中不断绝的韧劲,就应当佩服。毕竟弹丸之地,太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