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小國的乾坤之法:庭院空間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接上文“和式住宿”

第二天清晨被蟬鳴噪醒,方才發現,居所之內,竟有一大片庭院,庭院中遍植草木,鬱鬱蔥蔥,石桌石凳,路橋燈盞。日式的庭院極不同於中國的園林,並沒有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的複雜審美考慮,只是一塊人為的庭院而已,面積極小,但必須有水,最不濟也要有石皿一隻,淺淺一窪清水。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民宿的庭院

和式住居最具特點的結構是“長軒”和“深庇”,在居所與內中庭院之間,有一段曖昧的空間,屋簷突出,遮擋住自內居延伸而出的一段地板,地板下是虛空的,整個房屋實際上並不落地,而是低懸於地面之上。長軒供休憩,庭院供野望。向內望,亦是風景,也應是風景。相比之下,國人的住居似乎少了點情趣。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庭院風景

幾日之後,我們換了一間民宿,房屋更加逼仄,但仍闢有一米見方的一塊庭院,僅容一人站立而已,斜陽鋪射,照進這小小一隅,方知何為“內中有乾坤”。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另一間民宿

小國的乾坤之法:遍地神社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伏見稻荷大社

起先只知道“靖國神社”,到了日本,才知道各式各樣的神社太多了。據說,日本神社有8.2萬座之多,單京都就有2000多座,若非刻意,即便是京都本地人,一輩子都看不完。神社雖然可以祭拜,但絕算不上廟宇,雖或可列為神道教的道場,但與其他宗教的含義著實不同。

神社的設置顯然是基於“萬物有靈”的理念,從高山、大樹、奇石、瀑布、海洋、田地、太陽、火、雷、各種動物到祖先的神靈,都可以成為祭祀崇拜的對象,所以,日本的神道教有"八百萬神"之說。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走在路上都是各種神社

黑格爾在論述宗教時,曾提到過多神論向一神論的轉變,是宗教的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的發展,言外之意,對東方宗教頗有不屑。如果黑格爾去過日本,他的感受可能會大大不同。神社的設置可以極繁,亦可以極簡。繁瑣到神社遠遠超越廟宇,秩序森然,淨手、淨口、擊掌、伏拜、敲鈴等種種環節,一絲不苟;簡約到小小一隅,落寞神像,只是駐足觀看便足矣。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又偶遇一神社

雖名曰“神社”,但其實人、鬼、神、物皆有,這倒有可能是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首重祖先祭祀,便是敬人,各個行業甚至有自己的行業神,比如餅鋪祭祀愛吃麵食的漢宣帝劉洵,火腿業祭祀抗金領袖宗澤……後來逐漸演變為“天地君親師”的標準祭祀對象。中國的“祭文化”如今消失殆盡,但在日本卻大放光明。日本古傳說中有名的“百鬼夜行”,便是說舊物存留99年,在第100年便會幻化為妖精,在夏日夜晚集會遊行,因此,鬼中不乏“帚神”、“傘妖”等與日用品息息相關的“器物鬼”,亦有狐妖、狸貓、蛇精等來自中國神話,被重新藝術加工的精怪。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晴明神社

日本人是極聰明的,他們能夠揣摩西方人對於東方的刻板印象,並加以利用,營造一種西方人可以接受的傳播方式。幾乎每一所神社,都有關於如何拜祭神廟的英文介紹,標註著儀式的每一個步驟以及它們的象徵寓意,並輔以漫畫的形式。這種方式,當然極不“東方”,但卻透著無奈之中的“機靈勁兒”。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神社前的狐狸像

今年夏天,單位裡接待外賓,我們請外賓喝功夫茶,就切實地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老外問我們,功夫茶是什麼,該怎麼喝,是不是應該有個什麼儀式?平日裡我最討厭所謂“茶道”的繁文縟節,今番卻沒有辦法,只能照搬過來,向老外們解釋一套儀式,以彰顯我“大國”氣象。中西思維方式之差異,恐怕也只能依靠這種委曲求全的方式來彌合。換言之,今天我們看到的日本,恐怕也不是真正的日本,尤其是在旅遊名勝之地,多是“放下身段”“刻意為之”的日本形象。你道京都真的是座保留完好的“古城”嗎?恐怕未必。

小國的乾坤之法:枯山水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知恩院的枯山水

赴日之前,便聽說過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心嚮往之,想著一定要去看看。此次京都之行,卻陰差陽錯地錯過了龍安寺。但錯過卻並不遺憾,因為“枯山水”並不專屬於龍安寺,反倒是日本寺廟或神社中常見的設置。看過多處枯山水,倒是見怪不怪了。

顧名思義,枯山水既無山也無水,是用其他的方式來呈現出山水所營造出的意境而已,譬如中國的山水畫或蘭竹圖,只用水墨,不著顏色,而事實上,這世上並沒有墨色的山、竹或蘭,皆是“寫意”而已。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為主體,白砂用耙犁犁出線紋、波浪紋或同心圓紋等樣式。雖名為山水,卻無法跋涉,甚至只可遠觀,絕不可踏入半步。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建仁寺的枯山水

枯山水當然與禪修靈感相關,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巖萬壑”。許多人看枯山水,限於先入為主的意識,總喜歡尋找其背後的徵象,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雲霧,石頭則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但是無論一隅枯山水的對應物為何,都不影響我們欣賞它。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枯山水的標牌

枯山水的美感,倒不在於模仿的對象是什麼,而是它自身所呈現出的奇特“物感”,砂石本是建築材料,是被使用的道具,一旦成為主角,它自身的光芒就散發出來了。這也就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枯山水,會歎為觀止,竟然還有這樣的作品,砂石本身竟然還有這樣的美感。我們接觸的傳統藝術品太多了,不太關注作畫的材質本身,而現代藝術的核心之一,就在於擺脫傳統的觀看方式,斷絕譬喻的可能性,讓我們轉而關注材質本身,這便是“物感”。從這個角度講,枯山水的確非常地“現代”。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建仁寺

有不少人論斷“枯山水”與中國傳統審美的關係,認定此種陳設來自於中國,或至少得緣於中國,我倒並沒有這種偏執。在我看來,枯山水是日本的,也只能是日本的。

小國的乾坤之法:造境之法

中國的園林景緻,決定了它不需要“枯山水”,因為有真山真水,譬如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園林,即便沒有“真山水”,也有能力搬山運水,移山造水,造出擬真亂假的“小山水”,譬如蘇州的園林:太湖石,便是人造的山宇,池塘,便是人造的河湖。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金閣寺

日本人並不是不會造小山水,德川幕府的二條城,即是頗為龐大的貴族園林,一樣有人造的湖泊,依山水而建的亭臺樓閣。只是這種靡費的設置,在寺廟裡恐怕既不合適,也不必要。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二條城內的園林

地理環境給日本文化帶來一種天然地壓迫感,而迫於這種壓力,日本人找到了兩條出路:第一條是在小中求精緻,細處見功夫。切一條魚便要動用各種刀具,以各種刀法切入,精益求精;第二條便極其特殊了,是在小中求大。或者可以說,是在侷促之間彰顯疏朗,在方寸之間彰顯宏大,在粗糲之間彰顯精緻,用“留白”來製造“大”的氣氛,這完全是“造境”的手段,和空間已無多大的關係,恰如小小團扇之上,只畫一隻孤鳥,“天地一沙鷗”,一樣能彰顯蒼茫之感。但反過來說,這種製造出的“蒼茫感”,畢竟不如真正的蒼茫感,枯山水雖寂寥,但“禁止入內”的牌子一掛,小家子氣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才是真正的蒼茫啊!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二條城一景

辜鴻銘說:“日本人是唐朝的中國人。”坐而談玄,我們自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聲稱,日本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親緣關係,但是,如果對日本本土的歷史稍有了解,就會發現,自中國唐朝以後,日本人如何不遺餘力地試圖擺脫這種文化上的附屬關係,畢竟,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中。在已經生了根的中華文化,卻開出了異樣之花。恰如日本的國花櫻花,在日本栽種僅有1000多年的歷史,本是隨遣唐使帶入日本的“喜馬拉雅櫻花”,但日本人卻悉心栽培,培養出冠絕世界的品種,你說這櫻花是中國的還是日本的?

日本紀行——小國的乾坤之法

唐招提寺

執筆如槍的魯迅,終生不批評日本。日本人的確在文化構建上用力甚猛,其他民族,恐怕難以望其項背,單憑這股彌留在歷史之中不斷絕的韌勁,就應當佩服。畢竟彈丸之地,太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