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大部屋

欢迎把文章转发给好友和朋友圈分享!

丰田的大部屋

1993年,丰田董事长丰田英二希望能变革研发方式,以应对未来的竞争,所以设立了G21(Global)项目(普锐斯),意思是为21 世纪研发一辆新车。1994年,丰田英二任命内山田武司来担任G21项目的总工程师,但是内山田武司的职业规划道路不是总工程师(也没有经过总工程师的职业培训),这也是丰田英二的特别用意,想通过一个总工程师之外的人选担任总工程师,促使其用新的方式去达成目标,以打破常规观念和意识的束缚或约束,对研发模式进行思考和创新。

由于内山田的专业能力限制,为了弥补他的专业和经历/经验的不足,内山田建立了一个跨功能的专家团队,内山田和跨职能专家团队在一个作战室或指挥室(Obeya Room)中进行工作,对项目进行审查和讨论,解决对项目影响比较大项的问题(不处理常规问题和日常事务),并且慢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念和方法,现在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丰田研发汽车过程中的一个标准方法/工具。

内山田站在顾客的视角去审视产品设计,使顾客的需求确保在概念阶段能得到定义和满足,而不是以设计人员的观点去左右产品概念的定义,以确保性能的定义和设计能承接和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是为顾客服务的,而不是让设计(或技术观点)偏离顾客需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部屋是工具,是为矩阵式跨职能这个主流研发模式服务的。

作战室的另一个辅助工具是计划管理(服务于总工程师的大日程),通过大日程识别任务,建立任务小组,并对任务进行追踪和问题管理。重点注意的是,站在总工程师的立场识别任务,制定日程,在作战室内进行日程管理,这也是日程或计划的整合。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日本企业习惯上一般的联络沟通都用“联络书”、“委托书”“依赖书”等,内山田为提高沟通效率,开始用邮件的方式进行日常联络和沟通,简单高效,这也是对习惯和传统的突破。大部屋的优势之一不也是为了沟通吗?沟通是共识和决策的基础。沟通方式是影响沟通效果的主要因素。

邮件在公司的沟通中是很常用的,能让信息共享,传播效率也很高,能避免信息被屏蔽和截流,方便跨级沟通,能让事情公开化和表面化,有助于决策和问题的解决。对标其他公司,职员或工程师都有自己的邮箱用于工作沟通。

大部屋的优势:都在一个屋子里工作,能起到快速沟通和决策的作用,提升沟通和决策效率,缩短项目周期;消除和降低职能部门间的壁垒,都是为一个产品或项目负责,聚焦于产品,有共同的目标;起到多方论证的作用,集思广益,增加产品上市后的成功概率;

从人性化角度,总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就像一个部门一样,大家比较熟悉,从人际关系上和感情上也更容易达成共识,无形中消除了部门间的壁垒。想一想部门内沟通和部门间沟通的难度一样吗?

大部屋的发展和完善:结合目视化和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工具方法,对大部屋的开展形式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

大部屋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否适用其他公司需要根据公司内环境去考虑。要考虑文化、背景、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在一个大屋里集中办公。文化氛围和理念比形式更重要,人性化是管理方法背后的逻辑和出发点!


1990年前后,日本的泡沫经济达到顶峰,时任会长的丰田英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向21世纪,我们需要造什么样的汽车,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于是在1993年9月,时任丰田副社长的金原淑郎启动了“G21”项目,开始对“21世纪的汽车发展”进行探索。 “G”源自于Globe的首字母,而Globe的英文中是“全球”的意思;而“21”则代表“面向21世纪”。

而“G21”项目组成员对此的思考成果,就是“面向21世纪的汽车是能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汽车”,把这个目标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数字,就是“G21”项目组要设计出燃油经济性比当时传统汽车的平均表现高1.5倍的新车型来。

当时,项目组成员希望通过改良传统发动机技术,提升变速箱的传动效率,使“新车型”的燃油经济性提高1.5倍;或者是干脆通过对电动车型的推广,彻底解决燃油经济性的难题(1993年,丰田在日本国内开始销售TOWNACE电动车,RAV4电动车),但最终这两个想法在内部没有获得通过。

想法被否定的理由并不深奥:第一种改良传统技术的设想还是停留在传统技术范围内,并不具有突破性(也没达到后来丰田高层提出的2倍目标),也不具备面向21世纪汽车的设计特点,所以否了;而电动车的提议没通过,则是因为当时日本国内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G21”项目组不认为对电动车对顾客来说就像普通汽车一样方便使用——顾客已经习惯了在加油站快捷地解决续航问题,不可能强行改变使用习惯(长时间等待充电)。

在这个背景下,以内山田为负责人的“G21”项目组以及丰田高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最终确立了以“混合动力”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该混合动力系统被命名为“丰田混合动力系统(THS),这意味着必须要颠覆以往的形式进行创新性开发!

在具体推进THS系统的研发过程中,“G21”项目组的成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经常不得不从零开始研发,去解决大量的“没有这种零部件”、“找不到这种标准”、“只能在室内使用”等这类全新问题。为此,项目组基于“几乎没有从零造车的经验,将自己的经验详细地制作成文档资料,以供大家借鉴”的共识,汇总编写了200页的文档,对开发过程中涉及讨论的各项问题的内容、结论以及讨论过程进行了扁平化共享。

同时,在需要用到一些未知领域的技术时,项目组也没有简单采取外包的形式,而是坚持内部生产,这无疑也大大增加了难度:

譬如在研发驱动电动机和对蓄电池进行电力控制的逆变单元时,项目组就始终坚持必须在确保电动机性能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并基于量产的目的,对电动机的结构进行改进。这样也便于未来EV、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等产品可以用到现成的技术(注1);逆变单元方面,丰田大胆采用了在新干线领域上的绝缘栅双级晶体管(IGBT)技术,虽然当时把这个技术应用在汽车上还存在很多不明之处,但万一成功,相关成果将有可能成为国际标准,同时会避免过分依赖供应商导致技术黑箱化的问题。所以继承自丰田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技术思维,也始终体现在THS系统的研发过程中。

混动今日大行其道,源于20年前一次少为人知的颠覆性革新。1994年,丰田汽车时任社长丰田英二提出一个犀利的命题:改变一成不变的汽车模式,制造面向21世纪的汽车。“必须挑战前所未有的开发,否则丰田就不可能在21世纪继续生存。”

领命者正是内山田竹志,貌不惊人的他带领着“G21项目组”开启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开发征程。什么是面向21世纪的汽车?最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内山田陷入了沉思。

随着探讨的深入,问题本质逐渐清晰。内山田敏锐地意识到,除了安全外,汽车所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都将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壁垒。“必须制造具有优异燃油经济性的汽车”。

要制造环境友好型汽车,就必须提高燃油经济性。最初G21项目组的目标是:在以往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将燃油经济性提高1.5倍左右。但“如果仅仅是在现有的能力就能够达到,那太不彻底,谈不上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内山田回忆道,他的最终决定是:有必要实现根本上的应对,颠覆以往进行创新性开发。

正所谓不破不立,这颠覆以往的目标是:将汽车燃油经济性提高2倍。但是如果依靠传统发动机,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混合动力。

自1994年项目启动后,内山田和他的同事用近一年的时间确立了21世纪汽车的最根本特征,那就是节能环保。随后的开发历程同样不轻松,开发一款前无古人的混合动力汽车,无论技术开发、用户定位还是社会协同,某种程度上难度不亚于“再次发明汽车”。

或许很难让人相信,但20年前担纲混合动力开发,作为G21项目首席工程师的内山田,此前并没有主导汽车项目开发的经验,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相互间也没有过配合。正是在一张白纸般的开发基础上,内山田显示出诸多作为首席工程师以外的远见和领导才能。

当年G21项目骨干,现在主管丰田产品规划的常务役员小木曾聪回忆,1994年2月1日,当来自不同部门的10为成员聚在一起时,内山田递给每个人一张纸,纸上写着“G21小组行动规范”。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参加项目的每个人必须保持高昂的志向致力于汽车研发。”此外,必须“设定高目标,目标高就能推动变革”;其他还包括:“停止批评,重要的是企划能力”、“进行技术讨论时,不要掺杂年龄、职位等因素,但要重视速度”等等。小木曾聪至今还保留着这份珍贵的行动规范,他认为,正是在内山田的卓越领导下,大家怀揣斗志努力工作,虽然身体上非常疲惫,却精神层面一直兴奋愉悦。最终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推动普锐斯成功问世。

令小木曾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内山田要求大家不要做后备方案。他认为,如果做后备方案,会浪费很多时间和人手,有那个时间不如放在真正必须要做的事情上面,必须拿出背水一战的精神去努力。

1997年,丰田面向21世纪开发的创举——第一代PRIUS普锐斯面市。它视环保为首要课题,又兼具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低价位,因其革命性地降低了车辆燃耗和尾气排放,其划时代之意义与先进性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评价。“普锐斯”也由此成为节能环保汽车的代名词。

谈及普锐斯的成功,内山田最大的感受是:不去做能够做到的事情,而是去挑战应该做的事情。

倘若没有勇于挑战甚至是否定自我的骨气,而只是在传统延长线上发展,满足于提升1.5倍能耗,恐怕很难诞生今日的混合动力。“要将燃油经济性提高到2倍,就必然要做很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工作。虽然研发的过程很艰难,但我们还是通过不懈努力,坚持到了最后。”内山田朴素地说道。

欢迎把文章转发给好友和朋友圈分享!


丰田的大部屋


丰田的大部屋


丰田的大部屋


丰田的大部屋

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认真地去写,包含了对质量管理的热爱,也包含了对职业的尊重。我们不想去抄袭或拼凑文章,只想踏踏实实地把经验系统地总结出来,分享给更多热爱质量管理这个专业或职业的同行。

希望这些文章中的内容能给您帮助,只要能对您有一点点作用,我们的努力就有了价值!

开放的心态,不要保守,让更多的人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既是自己的价值,也有利于企业和国家,退休后所谓的经验有什么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要有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去做这件对大家有利的事情!

如果这些文章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帮助,大家把文章分享给同事和朋友,也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更加努力!阅读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