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说传统道人生,谈古论今话天下,身为中国人,怎能不学点国学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中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首唐诗的作者是孟郊,但90%以上的人都会听过这首诗,并且能准确说出其主题。

礼赞母恩。

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如果说一首《游子吟》写出了母爱的伟大,那么“可怜天下父母心”则道出了天下家长的心声,然而你知道吗,这句话出自以下诗句,其作者让人大跌眼镜,居然是那位祸国殃民的“西太后”,慈禧。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雪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两首诗,一个是唐朝的诗人,另一个是清朝的皇太后。

不同的性别,跨越千年,却怀着同样感恩的心态赞美褒扬伟大的母爱,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直以来,不管是国学还是民间传统,对女人的看法被割裂为不同形态,既相互独立,又互相矛盾纠结。

|

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一方面,拥有社会话语权的男人,把女人视为附庸品,提出“三从四德”,认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女子无才即是德”,刻意误读“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原文不是这个意思),把女人视为“红颜祸水”,罪恶的起源。

另一方面,出于道德体系以及人性的本能,极尽所能尊敬赞美“母亲”,站在“孝道”的立场去歌颂“相夫教子”、“母慈子孝”等一系列充满着人性闪光点的女性形象。

是什么让中国人这么“出尔反尔”,把女性分割为“女人”和“母亲”两个不同的存在。一个是“万恶之源”,一个是“万善之始”呢?

|

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要想揭开这个问题,首先要说到歌颂“母爱”的一个重要源头,“孟母三迁”。

孟轲(孟子)自幼丧父,其母对他管教十分严格。孟家附近有一处墓地,孟轲经常在此玩耍,逐渐学会了一些殡葬之事。这使望子成龙的孟母很担忧。

为了不使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毫无贬低的意思),她毅然把家搬到了一处集市的旁边。没想到孟轲又跟这商人学起了生意,也让孟母担心起来,最终迁到了一所学堂旁边。

听着朗朗读书声,孟轲终于安下心来读书学礼。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

这个典故的主角是孟母,点出了“母爱”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能够影响子女一生的发展成就。而“相夫教子”也成为了中国历代对于“好女人”“好母亲”评价的重要标准。

|

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再说宋朝时期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一个大文人,常常游学在外,因此,家庭教育的重任主要放在夫人程氏的身上。

程夫人乃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时候在教苏轼读《汉书》时,恰好看到了范滂的事迹。

范滂是东汉一位有学问有气节的名士,因为被“党锢之祸”牵连,被通缉捉拿。

坚持理想的范滂决定牺牲自己成就大义。在主动投案之前,与母亲诀别,泣不成声,希望母亲不要为自己而伤心,自己愿意跟随父亲,死而无憾。而范滂的母亲深明大义,支持了范滂的想法。

读到这儿,程夫人慨然长叹,而年仅十岁的苏轼也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

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程夫人十分欣慰地回答:“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从这个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国学之中提到的“母爱”虽然伟大,但更大意义上,被染上了过于浓重道德色彩。

母爱核心在于“善”。以自身作为道德示范,去传播儒家所鼓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念,并进一步对女性提出更加苛刻的道德规范,比如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守节谨行等等。如果做不到也就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

令人奇怪的是,这样的要求只限于母亲,而很少提到“父亲”的责任和担当。

在整个子女成长过程中,不管是国学还是民间文化,都默契噤声,父亲成为虚幻的存在,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

打开民间故事,失败的人生大多也是母亲的责任,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

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母亲对儿子十分溺爱,对其要求无所不应,以至于儿子偷了东西,她都鼓励,致使其子偷盗成性,胆子越来越大。

终于有一天,儿子被捉住后处以斩刑。临刑时他要见母亲,母亲问儿子还想吃点什么,儿子说想再吃一次x,没想到,这位儿子一口咬掉了母亲的xx。把自己的死归罪于母亲没有对他严加管束。

这个故事虽然具有十分震撼的警示效果,说明了社会对母爱的道德要求,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也变成了一具无形枷锁,千百年来牢牢束缚着女性。

女人不需要事业,也不需要个性,只要能“以身作则”,以完美的“道德模范”去教育子女,按照社会道德成长,就是好女人,好母亲。值得被子女尊敬,社会尊敬。反之则是“恶母”,“坏女子”。

这种明显带有偏执性,以及独断的观点,其实一说就破,但千百年却非常的吃香,成为历朝历代被歌颂的女性光辉形象。

然而,爸爸去哪了?

从“慈母手中线”到慈禧老佛爷,“母爱”背后的大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