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我一直是一个喜欢看战争片的影迷。

对战争片的喜爱大概就是由于里面宣扬的英雄主义吧。

从最初的《铁道游击队》、《乌龙山剿匪记》到后面的《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看了不止50部关于抗争的电影电视剧吧。

兜兜转转,最带入感情的还是《集结号》。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集结号》之所以触动了我的心灵,精致的战争场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还是片中人物的真性情。

在片中有血有肉的军人被呈现在残酷、疯狂的战争中。

渺小、脆弱、癫狂、冷血、虚荣、浮躁,甚至恐惧、退缩、懦弱、崩溃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能反应。

镜头里的士兵并不是传统英雄的形象,而是在战争面前也会紧张恐惧,受伤时惨叫,战友死去时哀嚎,人物表现贴合实际,有血有肉,很有感触,这是很多战争片没有的。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冯小刚想展现的调调不是《狼牙山五壮士》,也不是《一个和八个》。

而是从尊重个体的平民视点出发。

中国的战争片剧本几乎一毫没变,就连《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也是强调英雄、集体主义的。

石光荣、李云龙和巴顿一样,其实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喜欢战场,喜欢战争,他们都是好战分子,可以说,这是用大多数人的生命来成就英雄的。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那为什么这些剧很受欢迎?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人物生动化了,不像以前那样高大全脸谱化,但人物的塑造方式还是老式的,英雄总是打不死的,英雄总是能完成任务,英雄总是超人,呈现出的英雄主义不变。

《士兵突击》是因为关注小人物的“阿甘式”奋斗史,迎合了很多人曾有的自卑、怯懦或辛酸,备受好评。

但是仍然没有跳出英雄主义的主旋律,人物形象过于符号化。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我们的主旋律一直强调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但是一直以来,在塑造军人形象上,却是不遗余力地拼命往个人英雄主义上整——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徐洪刚、李向群都是个人英雄主义最好的代表。

这样做可以激起个人内心的那种由崇拜产生的亢奋和臆想。

感觉士兵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神态淡定,视死如归,从容不迫,慷慨凛然。

在战争中他们那么坚定,那么毫不迟疑,面不改色心不跳,没有了人的原始感情。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电影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

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一个连队的战士全部阵亡却无人知晓。

全片通过寻找追溯的过程展现了这几个战士的英勇和感人的事迹。

影片开始就是个满目废墟的战场,没有任何累赘的前戏和交代,将观众置入硝烟、枪炮和血肉模糊中,直接刺激了我们的眼球。

这是讲解放战争的故事,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

团长刘泽水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事实从未吹号)。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排长焦大鹏,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

而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

最后全队牺牲。

我们在看的过程中会发现谷子地不太热情,他怕战争,有一点老兵油子气,他不盲目牺牲,有很强的生存智慧, 但也不是一个囊肿。

在过去的电影中,士兵为服从大局是任劳任怨的,是勇于牺牲的,没有一点害怕和顾虑。

但是谷子地不同,他会发出质疑:“你怕咬死,我们就不怕咬死?”

在过去的战争片中,士兵们为了虚无的空虚理想主义和一腔热血而死。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但是《集结号》中,他们为了看得见的兄弟而死(姜茂财),为了看得见的信任而死(王金存)。

他们没有说一句空洞和漂亮的废话。

所以我说《集结号》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国战争片。

冯小刚没有再去塑造视死如归传统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将个体在战争与政治面前的渺小无奈用谷子地的人生来体现出来。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集结号》比以往作品更多地表现了人类的本能和天性。

李零在《花间一壶酒》里说:“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

人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人比任何其他动物都更理解生命的价值,更能体会死亡的痛苦。

但人也是少数几种明知要死还能前进的动物之一,因为我们有信仰。

《集结号》为何能从众多战争片中脱颖而出?

《集结号》是描写了人的战争,而不是‘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的行为艺术。

面对战争和历史,人们是无奈的。

我们恐惧过、欺骗过、勇敢过、战斗过、为荣誉争取过、为理想奋斗过、为失去兄弟和爱人而悲痛过……

但是在历史面前,我们终究是渺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