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這麼弱?軍隊勝率超過70%卻被稱為弱宋!重文輕武的惡果

宋朝又被許多人稱為弱宋,儘管宋朝經濟非常發達國家十分富裕,但是其龐大的軍隊戰鬥力卻非常羸弱,屬於典型的國富民弱國家經常被其它中國政權欺負,而宋朝之所以成為弱宋個人認為統治者實為罪魁禍首。

宋朝之前,漢民族可以說是非常崇文尚武的民族,傑出的人才大多是文武兼修並重可以出將入相,連早先的儒家也非常重視個人的武學軍事修養,將駕馭戰車和射箭等軍事項目包括在六藝裡面。那時漢民族尚武甚至重於崇文留下班超投筆從戎等典故,詩鬼李賀也有若個書生萬戶侯的感嘆,漢朝三胡人當一漢人離不開裝備優勢但更離不開尚武精神,就是到了唐朝也有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傳奇。

宋朝為何這麼弱?軍隊勝率超過70%卻被稱為弱宋!重文輕武的惡果

然而宋朝建立後,鑑於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軍事強人頻繁造反的教訓,本身就是通過黃袍加身造反政變奪權統治者,為了防止新的軍事強人通過政變奪權,就十分重文輕武對武人嚴重歧視和大力排擠壓迫。這就使得武人飽受文官欺負和皇帝猜忌地位非常卑微,連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狄青也不能倖免,相反文官待遇在宋朝卻十分的優厚,於是士大夫恥於學武變得非常文弱,而民間受此影響尚武精神也嚴重下降。

尚武精神的喪失,使得宋朝士兵戰鬥力嚴重下降,大多數時期武將也十分匱乏,因此作戰時宋軍常常坐擁數十萬大軍是敵人的數倍乃至十倍以上,但是卻被經常被打的丟盔棄甲狼狽而逃,連越南軍隊都曾深入中國境內攻破邕州等地導致三州大屠殺慘劇,越南軍隊如此深入中國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也就在靖康之恥後和抗擊蒙元的那一段短暫時間,因為自保的需要,宋朝尚武精神有所上升湧現許多精兵強將,其它時候幾乎都被處於兵力劣勢的敵人打的落花流水,金兵6萬人就可以圍困擁有數十萬勤王大軍的開封城!

宋朝為何這麼弱?軍隊勝率超過70%卻被稱為弱宋!重文輕武的惡果

統治者為了進一步降低武人造反成功奪權的風險,還採取了許多的措施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局面的出現,一方面強幹弱支將精銳部隊幾乎全部收歸於中央控制的禁軍,另一方面又兵將分離不讓將士建立深厚感情。同時統治者還將募兵當著安撫流民防止民變的手段,將大量因為天災人禍成為流民的百姓招募進軍隊,這就使得宋朝軍隊規模空前人數一度高達100多萬甚至200萬,光是禁軍就一度突破80萬,於是後世施耐庵《水滸傳》就有了林沖為80萬禁軍總教頭的說法。

然而宋朝將大部分兵力收歸中央的後果就是邊防力量非常薄弱,長期的兵將分離又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難以協調作戰的局面,這就使得本來就戰鬥力非常羸弱的宋軍作戰能力更加堪憂了,不得不大力擴軍意圖靠規模優勢來抵消軍隊戰鬥力的劣勢,這也是宋朝軍隊一度迅速膨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只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造成了宋朝三冗中冗兵局面的出現,使得收入超過一億貫財大氣粗的宋朝也有點吃不消了,而宋軍卻因為太過臃腫虛胖實力並未得到增強反而進一步降低,於是王安石一系列富國強兵措施的改革便應運而生。

王安石在軍事上的改革有裁兵法、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和軍器監法等措施,通過這些措施宋軍的規模下降實力卻增強了,於是就有了熙河開邊這一宋朝最輝煌的時刻。在和西夏的戰爭中宋軍也佔據了上風,如果沒有遭遇靖康之恥的變局,和西夏作戰的西軍幾乎都快要將其滅亡了,要不是後來這些措施除了保甲法外幾乎都廢除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恐怕還可以進一步的提高。

宋朝為何這麼弱?軍隊勝率超過70%卻被稱為弱宋!重文輕武的惡果

所以說宋朝軍隊的強弱變化跟統治者的政策有非常大的關係,許多人都將宋軍的孱弱歸咎於宋朝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等幾個重要的產馬地,可這恰恰是宋朝軍隊孱弱導致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要知道西夏可是直接從宋朝叛變獨立出去的,實際上宋朝只要有決心還會怕在境內找不到養馬地嗎?只是宋朝統治者卻大多隻想安於現狀,並沒有決心組建一支以進攻為主的強大騎兵,所以常常不得不通過重裝步兵來抵禦敵人的騎兵。

因為宋朝安於現狀,所以對於剛脫離中國獨立的越南也無動於衷,導致越南經過宋朝300多年後已經有高度獨立意識,再也難被納入中原王朝長期統治了,這和宋朝缺乏騎兵一樣都是安於現狀產生的惡果。宋軍因為缺乏騎兵就算重步兵可以打敗敵人騎兵,可是因為速度太慢卻無法將敵人打垮,而敵人的騎兵只要逮住機會就可以給以步兵為主的宋軍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這就是是為什麼有人統計宋朝對外戰爭勝率高達70%以上,但是大家卻普遍認為宋朝軍隊很弱的原因,因為宋軍的勝利往往是小勝無法給敵人重大打擊,而敵人一旦取勝卻往往會使得宋軍元氣大傷,總之所謂的宋朝軍隊高勝率並不能改變弱宋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