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就應該被職場歧視嗎

“35”歲就應該被職場歧視嗎

今天,我們來聊聊35歲這個事情,在職場,35歲你或者超過35歲的你,擔心失業嗎?

“35”歲就應該被職場歧視嗎

在我們印象裡,35歲以上的中年人,即使不事業有成,至少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就業市場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了,從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年齡限制到私人企業招聘啟事中的歲數要求,就業對年齡的限制毫無掩飾。

網上評論,35歲用工成本大啊,思維不敏捷、向心力不夠、工作熱情不到等等。反正35歲就是被大多用工單位嫌棄的年齡,間接意思就是35歲你活該沒工作。

35歲不好找工作或許在某個區域或者某個行業確實存在的,但是你不能以偏概全啊!你看看周圍35歲到65歲的人都是沒有工作嗎?他們生活的都不好嗎?或者你看看你的朋友圈,難道36歲以上的人都是處於這樣的一個情況嗎?

其實不是的,從企業用人的這個角度來看,35歲的人和年輕人相比只有一個地方需要考慮的,那就是用工成本確實大。

比如說,我給35歲的人開1萬的工資,我可以在25歲人裡邊3000就可以招來,但是呢,你不能去說35歲的這麼一波人就因為成本大、思維比年輕人比起來不敏捷就不去用他了。同樣的,我也可以說,25歲的人做事不穩重,考慮事情不周全,這些不可量化的東西,不是鑑定35歲失業的標準。

“35”歲就應該被職場歧視嗎

在任何一個時代裡面70年代、80年代、00年代,每一代人都會有這麼一個現象。他可能不是在35歲,他可能在25歲,也可能在45歲,或者55歲都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我們感覺壓力太大。這個壓力太大大部分是來源於生活方面引起的,它跟社會結構有關。前一段時間,甲骨文一裁員馬上就出來一篇文章,說35歲的人企業不要你了,然後激起了一大波80後的共鳴,產生了連鎖的焦慮感,考慮自家的房貸、生活支出等等突然感覺不能生活了。

歸根結底每一代人都有這麼一個現象。

35歲這個事情在當下我們要客觀理性去看待它,與其考慮販賣焦慮,我們整天掉在35歲現象的泥坑裡,以及在各種文章的夾雜裡邊自我否定或者惶惶不可終日,我們不如去考慮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

其實35歲這個年齡是職業的黃金年齡,你可以去看各大招聘網站,有些核心崗位應聘年齡就是在30歲—35歲起,他怎麼不要求22歲起呢?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你真正有本事的人,別說35歲,就是你55歲都有大把的人來挖你,要是沒有本事的你25歲一樣失業。

我們這樣子看待問題,所以歸根結底這個35歲現象的核心或者更有意義的話題應該是“35歲這個年齡到了的時候,依然讓自己的職場有競爭力”。

簡單來說,你給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不說你現在的公司,用一句話講清楚我是誰,如果你可以,那我可以斷定你35歲依然是一個向上的職場,如果不行,拋開了公司,你介紹不清楚自己,那你就需要提前2到3年來籌備了。

“35”歲就應該被職場歧視嗎

拋開公司來介紹自己的核心立足點,就是你是否能影響一批人,你是否能影響不止一個公司,也就是說很有價值的東西都在你的腦子裡,而不是在這個崗位上。其實任何崗位都有這樣一個過程,無論是做銷售、人事、行政還是設計,你需要把你這麼多年的在這個崗位上思考問題總結下來,形成一套存於自己腦子裡邊的知識體系,才會邊有價值。35歲根本就不是個什麼事兒了,會有大把的人來挖你,現在很多企業喜歡的員工是能把知識講成體系的人。就比如說,我要賣一套茶具,一個好的銷售能講出來怎樣把茶壺賣出去的話術,這就是技巧,這不是多麼難的事情。有的銷售就能講的出來,基於這個茶具形成了一套銷售方案是什麼?從客戶分析到成交到售後到回訪等一些列這才是你核心的價值所在。

所以35歲失業最終還是要看自己的能力有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