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这是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

想必这两天,大家都被这条视频刷屏了。

不可否认,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里面有许多戳人的文案,经由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老师的精彩演绎,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特别是在这个青年节的日子里。

《后浪》:这是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

比如: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心里有火,眼中有光。”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这盛世,如你所愿。

壹宝同样喜欢这部短片,初看时热血澎湃,突然有了一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冲动。而且,当中提到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过去,甚至直到现在,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前浪”,看不惯后浪的一切,试图从根本上否定“后浪”。

比如,过去前浪称呼80后为“垮掉的一代”,90后是“脑残的一代”,甚至开始担忧起中国的未来。

然而事实证明,8090后逐渐在社会中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

但是,视频里依然有让人无法同意的地方。

《后浪》:这是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

这并非是我有意泼冷水,或者故作姿态的标新立异。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看看我们的周围,你就会发现,《后浪》里所描述的“青年”,其实是相当窄化的。

《后浪》里选了很多的青年代表,他们多才多艺、涉猎广泛,他们在全球各处风景名胜打卡,去出海探险,穿着汉服在戈壁弹奏,配合何冰老师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的演说,以及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的确很冲击人的观感。但是,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青年能够做到的。

《后浪》:这是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

对于大多数普通青年来说,他们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是混迹于北上广的社畜,是深圳工厂里两班倒的厂妹,是在底层默默无闻的公务员……他们才是青年最大的组成部分。

他们或囿于高不可攀的房价,或是受困于家庭的桎梏,或是为现实磨平棱角选择与柴米油盐为伍,只能通过类似B站这样的视频门户网站满足一下自己的幻想。

《后浪》:这是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

无怪乎有人评论:

难道只有穿着燕尾服,捧着高脚杯才能称作后浪吗?

就在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就发布了一则报告:6.5亿的网民月收入不足5000,如果再加上非网民,中国居民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保守估计也要超过10亿以上。社会圈层结构越来越固化,资源正逐渐向“前浪”集中,带给“后浪”的是越来越艰难的发展路径。

我们没有机会,或者只能在很少的情况下,体验视频中的部分生活,更谈不上“选择的权利”,至于“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更是无从说起。

毕竟世界这么大,能够真正做到不迷茫,不焦虑的,极为少数。即使能够“在童年不惑于自己的喜欢什么”,终究有一天撞到生活的南墙,也很可能妥协。

B站的这部短片确实很好,作为广告是没有毛病的,在品牌效应上,它已经达成了刷屏级的传播,甚至登上了央视的舞台,但是,注定了只是少数人的宣言。

也许写到这里,你就会想啊,你们这些自媒体啊,本来好好的一件事情,非挑不好听的说,贩卖焦虑。

这不是在贩卖焦虑,瞒天过海、逃避现实,并不能打开未来。不仅如此,了解生活本身的真相,更有利于我们建立于正确的生活态度,对自我的救赎。就像我最近看到的一段采访:

《后浪》:这是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

有人问陈丹青:绘画拯救了你,电影拯救了贾樟柯,那谁来拯救我们这些年轻人呢?

陈丹青首先否认了“谁来救救我”这种思维,这是一个奴才的思维。

接着他说道:什么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于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

只有面对现实,忠于自己,不要去期待有人来救自己,也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侥幸,能把你从泥潭中一点点拽出来的,一点点奔向未来的,只能是你自己。

最后,让我们用鲁迅先生那段广为人知的话来勉励当下的青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后浪》:这是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