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疫情遙遙無期,我們必須重新認識。

前幾天,全球疫情驚現兩個百萬:

總確診人數突破355萬,美國確診者超過120萬。

很嚇人的數字。

想想,中國出現8萬確診者,就已經草木皆兵了。

那355萬是個什麼概念?細思極恐。

鍾南山說:不少國家處在高危狀態,中國現在的重點是防境外輸,仍是非常艱難的時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階段甚至更加艱難。

很多網友都快哭了:這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啊!

這可能是全國人的疑問。

我們中國人經歷過非典,而非典有明確的結束時間。

我至今都還記得,當年非典疫情宣告結束,人們解除隔離歡慶勝利的場面。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所以這次新冠疫情來襲,很多人也下意識地等著那一天。

等著官方宣佈“從今天起,疫情結束了,你們自由了,想幹嘛就幹嘛吧!”

然後我們歡欣鼓舞,盡情去耍。

但是,這次顯然不一樣。

我們很可能等不到那一天了,至少短期內不會。

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法是,國外疫情不過去,中國疫情就過不去。

那國外疫情啥時候過去呢?

全球大部分專家的觀點都是:至少得明年。

畢竟現在很多歐美國家還在高峰。非洲那邊甚至才“剛剛開始”。

世衛組織估計,“在未來六個月內,非洲大陸的確診病例可能會增長到1000萬。”

昨天美國頂級專家福奇還說,“幾乎確定新冠疫情還會來第二波,而且可能比第一波更加致命。”

你說可怕不可怕。

你說這啥時候是個頭兒。

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前不久,中央明確表示: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意味著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了。

那麼,在“疫情常態化”的情況下,我們怎麼過日子呢?

以下7個問題,應該是你想知道的。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口罩還要不要戴?

回答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一下中國目前的情況。

我們現在國內的患者已經很少,但是因為國外的感染者一直連綿不絕,國內就始終無法變成一片淨土。

截至4月28日,我們已經連續22天出現新增本土確診病例。

“本土確診病例”,就是一直生活在國內的病例,他們不是從國外回來的,但可能是被國外回來的感染者傳染的。

最近哈爾濱“1傳89”的案例,就很典型。

一個美國回來的姑娘,到家就隔離了,檢查好幾次都是陰性。

隔離期滿,還是陰性,就解除了隔離。

結果她其實是個感染者,已經傳給了同樓的鄰居。鄰居姑娘又傳給了男友、媽媽、媽媽的男友。

然後媽媽又出去聚餐,傳染了朋友一家。

朋友生病,去醫院,又傳染了多位醫生和患者。

就這樣傳傳傳,現在已經89人感染,其中21例是無症狀感染者。

所以,這個新冠病毒啊,它實在是太太太狡猾了,一次次地突破我們的想象。

它的潛伏期超級長。

感染者還可能是無症狀。

有症狀還經常檢測不出來……

這就讓我們老百姓特別難辦。

比如你坐公交車,或者在公司上班,你很難知道身邊那個人是不是跟國外回來的人吃過飯,是不是無症狀感染者,是不是還在潛伏期,是不是感染了沒有檢測出來……

所以我們也還是不得不防。

當然,畢竟國外回來的人很少,感染者又更少,我們現在應該是處於一個“不能放鬆,也不必過分緊張”的中間狀態,做好必要的防護就可以。

口罩要不要戴?

如果你願意,一直戴當然是最好的,反正沒壞處,還能防霧霾、不化妝,甚至提高顏值。

而如果你很不喜歡戴口罩,那就要分情況了。

張文宏的觀點是:

戶外人少的地方,戴口罩毫無意義,可以不戴。

室內人多密集的地方,應該戴。

飛機地鐵公交車這種地方,一定不要和身邊的人一起摘口罩。他沒戴的話,你要戴。

不用非得戴醫用口罩,一般的普通口罩也行。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可以和親戚朋友聚會嗎?

最好不要。

防範新冠病毒的最大原則,就是:人和人保持距離。

沒事兒別往一起湊,湊一起也別口沫橫飛地聊,病毒就很難找到你。

但你要是非得今天跟這幫人聚,明天跟那幫人聚,那……你不感染誰感染。

用張文宏的話說,就是“瞎混是最大的風險”。

之前美國疫情爆發,而民眾抗拒戴口罩,並歧視戴口罩的人。

在美留學生問張文宏怎麼辦。

張文宏說,你只要跟別人保持一米五的距離,不戴口罩也問題不大。當然,這是正常說話的距離,吵架不行,吵架的話,五米都不夠,得六米。(這是一個藏著笑點的知識點)

所以,疫情常態化以後,我們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跟別人保持距離”。

跟人保持距離,就是跟病毒保持距離。

我們家樓下有一面牆,很多老人喜歡在那曬太陽。

老太太們曬太陽,都會湊一起,東家長西家短地聊得非常熱烈。

而老頭曬太陽,一般就一人一個小板凳,安安靜靜坐一排,誰都不搭理誰。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可以出去吃大餐嗎?

一家人完全可以。

平時就是這幾個人一起吃飯,出去還是這幾個人,那就基本沒問題。

在家吃也是吃,出去吃也是吃,差別不大。

如果吃熟食,服務員又戴口罩,病毒基本是沒有傳播空間的。

但是,非常不提倡跟家人以外的人吃飯。

客戶啊朋友啊親戚啊同事啊,能免就都儘量免了吧。

還是說,誰也不知道誰是什麼情況,誰傳給誰都不好。

想交流感情,可以多聊聊微信,打打電話,實在不行視個頻,都挺好,沒必要非得冒著生命危險大吃大喝。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假期可以出去耍嗎?

可以。

疫情常態化以後,我們也得出去活動活動。

要不這一年兩年疫情都過不去,天天在家憋著,還不得憋瘋了。

但現在出去玩,和以前不一樣。

以前可以不管不顧,現在必須多留點心。

謹記兩個字:靈活。

儘量往人少的地方去。去哪裡看到人多,就換個地方玩。

不要今天想爬黃山,拼死也要爬黃山,人山人海擠成粥了也必須爬黃山。

大家靈活地疏散開,自覺地保持距離,分頭開心耍,是最安全最快樂的辦法。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沒錢怎麼辦?

全民抗疫三個月,中國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一季度下滑了6.8%。

這麼大幅度地往下掉,改革開放以來還是頭一回。

萬萬沒想到系列。

與之相伴的,是很多人收入大受影響,甚至直接失業。

前幾天,招聘網站BOSS直聘忽然崩潰,據說就是因為求職者太多導致的。

調查顯示,中國大概有一半的城鎮家庭,積蓄最多隻夠維持三個月的生活。

而疫情爆發到現在,正好3個月,也就是說,如果疫情期間都沒有收入,有些人現在就得借錢吃飯了。

之前很多人都盼著疫情過去,迎接一波報復性反彈,大賺一筆。

可誰知道,疫情晃晃蕩蕩進入了常態化,報復性反彈不存在了。

而且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錢可能都不太好賺。

那我們怎麼辦?

我覺得有兩點:

第一,節省一點,緊緊腰帶過日子。

經濟不好的時候,降薪、失業都是沒準的事,所以還是得攢點錢,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靈活一點,別太教條。

別覺得我是做外貿的,我就只能在家坐等外貿業完全恢復。

那你可能一兩年都等不到,直接餓死。

這次疫情,住宿餐飲、文化娛樂、外貿旅遊等行業都受到了很大沖擊。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電商、快遞、在線學習、遠程問診、醫療用品等等行業都大幅攀升,用工短缺。

所以,一定要靈活點。

要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做好準備,伺機調整。

環境是死的,人是活的。

旅遊不好乾了,琢磨琢磨電商好不好?

線下培訓不行了,轉到線上培訓行不行?

實體店沒生意了,開個網店試試看?

據說疫情期間,有個小夥子轉行做口罩,一傢伙賺了上千萬。

這個成功很難複製,但這個思路值得借鑑。

人應該懂得變通。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廣。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開學、考試、會議、大型活動……

怎麼辦?

“不扎推”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麻煩。

因為上學啊、考試啊、開會啊、各種活動啊都是聚集性的。

不能扎堆,就意味著很多事情我們都做不了。

疫情高峰時,我們國家取消了一切聚集性活動。

而現在疫情進入常態化,可不可以適當放開一點點呢?

看得出,國家還是非常非常謹慎的,除了零星的開學,目前只定了兩件事:

我們國家每年最重要的會議——兩會,初步定在5月21日召開。

每年最重要的考試——高考,定在7月7日進行。

就這倆。

其他的,中考啊,專升本啊,廣交會啊,大部分學校開學啊……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都還在觀望。

所以,我們還得保持耐心。

也別信什麼小道消息。這個時間表那個時間表,都是謠言。

因為這些事,只要定下來,就一定會第一時間通知大家的,沒有瞞著的必要。

如果沒通知,那一定就是還定不下來,中央都不知道,就別說隔壁大媽了。

所以儘管有些事確實很急人,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等。

保持平常心,做好長期準備,耐心等。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疫情怎麼才算真正結束?

“疫情常態化”要常態到啥時候?

有兩個關鍵點:

一是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治癒了,新冠病毒徹底不見了。

短期內這個可能性為零。

鍾南山說了,新冠肺炎這個病是不可能剷除得一乾二淨的,會在比較長的時間裡與人類共存。

我們之前也曾指望夏天到來後,病毒被高溫滅掉。

但張文宏說了:別太指望這個,因為新冠病毒可能要在50℃環境下才會失活,除了赤道地區,其他地方達不到這條件。

所以,徹底消滅病毒的可能性,很小了。

那就只能寄希望於第二個關鍵點:疫苗。

疫苗出來,我們就不怕了。因為病毒就算存在,也成了渣渣,奈何不了我們了。

那疫苗什麼時候上市呢?

現在美國和中國都在奮力研究,也都有很好的進展。

但疫苗這東西實在太複雜也太敏感了,研發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緩慢的過程。

綜合各方說法,最快也得九個月,慢的話,得兩年。

這還得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

萬一疫苗出來,病毒又變異了。那還得重新再來一遍……

而且研發出來以後,再批量生產,再打到每個人身上,又需要不少時間。

所以這裡就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疫苗出來日,就是抗疫勝利日,而疫苗肯定會有的。

壞消息是,我們還要等很久很久很久……

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這篇文章徹底說清楚了


最 後

做好準備,迎接不確定的生活

總之,“疫情常態化”,是一箇中間狀態。

既不像疫情嚴重期那麼緊張,也不像以往沒事兒時那麼放鬆。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可能都要過一種“不確定”的生活。

很多事情,都是三個字:不一定,不好說,不知道,很難講……

我們必須要接受和適應這種“不確定”。

然後靈活地隨時調整自己的決定。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反覆提到“靈活”這個詞。

是的。

當生活變得不確定,我們就必須學靈活機敏、隨機應變。

包括“戴不戴口罩”這種小事,也包括“工作何去何從”這種大事。

當然,不管疫情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咱都儘量別抱怨,也別沮喪,有條不紊、精精神神地把日子過好。

因為抱怨毫無用處。

更因為就算疫情遙遙無期,生活依然有很多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