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要抢购欧盟公司吗?

欧盟关于筛选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条例4月10日正式生效。4月8日,德国政府宣布收紧收购政策,以保护国内企业免于遭受非欧盟国家投资者的“有害收购”。“有害收购”的表述下,

如果一笔非欧盟国家收购“可能危害”公共系统或安全,则需要审查;一改此前有“实际危险”才需审查的规定。

德国经济部还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要求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的任何10%或以上股权收购需要进行披露,并允许德国对其进行审查。而在此之前,只有在能源、水、电信和国防等领域的投资需要接受审查。

在对德国企业的收购案中,“非欧盟国家”中,中国占据显要位置。因为疫情陷入经营困境的德国汽车行业格外紧张,有当地媒体认为,已经有吉利和北汽两家中国企业参股的行业翘楚戴姆勒很可能在疫情冲击下被中国企业收购。两者在2019年底已持有总共14.7%戴姆勒股份。

疫情全面爆发以来,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众多欧洲上市公司股价一落千丈。比如今年年初,欧洲最大航空公司德国汉莎的市值还曾是80亿欧元,疫情发生后,四月初汉莎市值就只剩下40亿欧元。而戴姆勒的股价更是一路下滑了53.8%, 现有市值只剩下294亿欧元。疫情引爆股市大滑坡后,许多德国传统企业的市值跌幅过半,而对于来自中国、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本周警告说,新冠病毒危机在欧洲正日趋严重,一些外国投资者正趁机抢购德国最具战略意义的公司。

他说:“我要对那些想廉价收购我们德国公司的人说——不行,我们一定会下定决心,支持我们自己的公司正常有序运营。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周三致欧盟成员国的演讲中也传达了类似的信息。她在推特视频中说:“各欧盟成员国,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避免国外收购者收购我们的重要产业,或者危害我们的安全和公共秩序。

新冠病毒的传播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这前所未有的危机促使各国采取行动,以尽可能减少损失。各国纷纷意识到,新冠病毒带来的后果将会是持续性的,一些重要产业将会遭受巨大打击。

对此,政客们有不同回应。冯德莱恩认为,欧盟成员国应该更严格地筛选外国投资者

,尤其是在健康、医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因为这些产业对本国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

本周四,欧盟将通过电视会议,要求各国领导人,制定一个面向国外投资人的审查机制。欧盟成员须保持警惕之心,想方设法,确保此次新冠危机不会触发本国的关键产业和技术的损失。

政府干预

德国联邦经济部部长建立了10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帮助陷入困境的德国公司,用股权换取现金。这是政府大规模经济救援计划中的一部分,预计将总共借出1500亿欧元。该项救助门槛低,这样各公司皆有权利参与自由市场的竞争,这与德国的经济正统观念(自由市场观念)大相径庭,保护主义倾向明显。

然而,一些企业家要求国家采取更加激进的干预措施。法国雇主联合会(Medef)负责人Geoffroy Roux deBézieux本周建议,巴黎政府应将那些受危机打击的公司收归国有。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所顾忌,如果有必要,国家确实必须营救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

民众对于贸易保护呼声高涨,这是可以理解的。自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依赖于从亚洲进口医疗用品,依赖程度之高,令人震惊。

欧洲的防护服和口罩严重紧缺,这促使人们呼吁放松进口管制。人们也越来越担心,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些关键产业(比如医疗保健相关行业)最终可能会被外国投资者收购。例如CureVac(一家位于德国图宾根的生物技术公司,正致力于研发新冠病毒疫苗),德国政府一直在设法确保该公司不被其他外国资本家收购,此前有报道称美国正试图通过大量现金来收购该公司。

德国联邦经济部部长本周透露说,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一些一向十分抵触政府干预的公司,也开始呼吁政府管控,新的救助金项目十分受企业家欢迎

德国经济研究所主任许特尔(Michael Hüther)也认为,危机当前,政府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是可行之道。国家将那些难以运转的公司,收归国有,这虽然有违寻常的自由市场原则,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如今不能用常规手段去解决问题。

新冠危机引发经济危机

事实上,德国经济部部长的“经济稳定基金”计划,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去年,他推出了一个国家投资基金,这项基金,旨在帮助一些面临着被国外投资者收购的风险重点企业。这些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又直接影响德国未来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这项基金的条件,国家可能会短暂持有受助企业的所有权。

在2016年,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的时候,该项提议被提出过,但最终没有实施。然而现在,这项提议被列入当前政府应对新冠危机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一些公众人物,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尔(Markus Söder)认为,政府干预计划应当更强劲一些,外国投资者收购德国公司应被完全禁止。他说:“当新冠危机落幕之时,如果整个巴伐利亚和德国的经济落入外国人手里,那么这就不仅仅是一场医疗危机了,这是一场彻底的全球经济秩序大换血。我们必须提防这一点。”

同时,一些人认为,危机应该促使人们对全球化经济的运作方式重新进行全面评估,人们应确保,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绝不能被外国收购

法国总统埃马克龙在本月的一次发言中指出,人们应重新思考这个世界的发展模式,因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模式在此次危机中,已经展露了其缺陷。这次危机表明,某些特殊商品与产业,是不能受限于常规的自由市场规则的。

法国财政大臣布鲁诺·勒梅尔(Bruno Le Maire)也补充说:“从长远角度来看,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和产业方面,像航空航天、医疗等,我们绝不能依赖于亚洲,绝不能依赖于中国。


回迁口罩、医药产业?说得轻松!

欧洲希望回迁部分产业的想法,已有一段时间。由于口罩等防护用品、药品原材料等需要中国巨大的产能来提供,让欧洲尤其是德国政客感到担忧。近来政客们纷纷呼吁,要求这些

关键产业回迁到本土

有人担心,一个声势浩荡的产业转移潮,从中国纷纷迁出,中国的就业、经济体系轰然倒下。然而,真的说迁就迁吗?就拿德国自产口罩来说,没有那么容易

根据欧盟的相关环境保护计划,从2021年起,欧盟成员国将实行更高标准的环保政策,包括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在欧盟境内收紧对化学物质及材料的限制,加强废弃物排放回收管理。一旦实行,欧盟口罩制造商难上加难。

政策上,环保法规不仅对纺织品着色剂实行严格限制,还设定了微塑料的最高使用比例,FFP标准口罩由于微塑料含量高于欧美规定标准,无法获得生产批准。另外,由于新环保法规对含氟化学物质进行严格限制,消防和急救工作所需的防护服及防毒面具也将在欧盟内部被禁止生产。

成本上,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意味着本就高昂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全球90%以上的口罩产能都转移到了中国,都是自由资本追逐盈利的铁律使然。低廉的成本才让口罩制造有利可图。

口罩生产的技术难度并不高。德国整体工业水平已然超过中国很多年,保留在本土的多是汽车、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的生产线。操作工人都是经过专业资质培训、教育的技术蓝领。高标准的维持,来自于德国高端产品带来巨大利润的支撑。

德国西门子、宝马等公司调整流水线生产口罩,经济上只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若不是人命关天的形势所迫,和德国政府的高额补贴与强硬命令,软硬兼施,他们恐怕不愿意作此调整。

德国三天两头的工会罢工要求涨薪,试问德国公司一个口罩要卖多少钱,才能受市场青睐?试问德国政府需要给多少企业长期补贴,才能让口罩产业保留在本土生存?

可能的情况是,在政府高额补贴下,个别具有强烈情怀的企业主,在欧洲重拾口罩生产,并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规模,其产能储备可以供德国在紧急状态下支撑一小段时间。更大的需求量,德国还是需要求助于海外采购。所以说,德国要完成口罩自产自足,注定只能是一场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