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导语:

19世纪中叶,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新兴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已经无法满足作家的需求。于是欧洲文坛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而这股文学思潮也是19世纪最壮阔的文学潮流。

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具有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描绘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等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了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

司汤达的创作历程

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是这样评价司汤达的:在资本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司汤达就以他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必然腐化的未来趋势。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司汤达

司汤达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在司汤达生活的时代,法国已经不再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国家,而是动荡的资产阶级国家。司汤达经历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整部等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司汤达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跟着他的祖父生活,他的祖父喜欢伏尔泰的作品,于是他也受到了伏尔泰的影响。少年时期的司汤达爱好十分广泛,尤其喜欢数学,他的老师会给他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和唯物主义的学说。

司汤达在青少年时期,加入了拿破仑的军队,并参与了当时的马伦哥战役。两年之后,司汤达辞职去了巴黎,并在巴黎专心地阅读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同时他还学习了古希腊语和英语。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军队,但是拿破仑的失败结束了他的军人生涯。

波旁王朝复辟后,司汤达就来到了意大利。这时的意大利已经成为了奥地利的附属国。司汤达在这个时期还认识了拜伦,并与拜伦一起赞助意大利的爱国人士从事民族解放运动。而奥地利以他的作品涉及政治问题将他驱逐出境。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波旁王朝国徽

离开意大利之后,司汤达又回到了巴黎,但是他仍旧是波旁王朝的反对者。司汤达参与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他反对作家遵循古典主义,而主张现实主义创作。

司汤达发表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法国第一部提倡现实主义文学的论著,他在作品中批评了那些只知道模仿两位诗人的古典主义作家。他认为文学的人物在于反映当代的社会生活。

但同时,他也不提倡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主张认真观察、研究、反映现实生活。这部著作对法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827年,司汤达发表了第一部政论小说《阿尔芒斯》。29年,发表了短篇小说《法你那·法尼尼》,这部作品通过爱情与革命的冲突歌颂了烧炭党人为祖国献身的高尚情操,揭露了贵族阶级自私的面目。30年,《红与黑》发表,这部作品也确定了司汤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月革命以后,他又发表了很多关于描写七月王朝统治时期社会生活的小说。如《吕西安·娄凡》、《意大利遗事》、《巴马修道院》等。《巴马修道院》是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揭露了神圣同盟的阴谋,批判了意大利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司汤达

司汤达在他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受到他人的重视。可是当他去世之后,巴尔扎克、高尔基等人都十分惋惜他的离去。而在他去世几年之后,他的作品才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并且被后人重视。

于连形象的深沉内涵

《红与黑》的原名其实就是小说主人公于连的名字,在校队期间,司汤达才将作品的名字改成了更加具有象征含义的《红与黑》。

于连这个形象其实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他是王朝复辟时期,受到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他的一生都反映了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悲惨的命运。他的身上有着资产阶级反抗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妥协的一面。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于连 影视形象

他的反抗性主要是源于社会对他才能造成的压制,他个人的野心无法得到满足。于连在文中不止一次地怀念大革命时代,便是因为在大革命时代。无数的青年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可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

可是于连却生活在没有一丝希望的王政复辟时期,他永远都只能是一个平民,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他蔑视贵族阶级的权威,憎恨教会的虚伪,鄙夷资产阶级的贪婪。他在绝望中进行了反抗,于连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人民对于复辟社会的反抗情绪。

但是于连的反抗行为也具有个人主义性质,这也就决定了于连的反抗比如是失败的。并且他在受到笼络时,也表现出了妥协性的一面。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于连 影视影视

司汤达在小说中展现了于连性格的发展过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于连矛盾性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司汤达还通过于连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示了小资产阶级身上反抗性与妥协性相结合的矛盾性格。

小说不仅描写了于连本人的生活经历,还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充满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司汤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

小说还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在统治权利得到恢复之后的故态复萌。虽然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可是这些贵族阶级仍然没有吸取到一丝教训。当掌握了权利之后,他就将之前的仇恨百倍奉还。

贵族阶级与教会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教会的特务组织遍布全国,并且对人民实施严厉的监视手段。人民的一切权利都被反对势力剥夺,而这些便是王政复辟带来的恶果。在这样残酷的统治之下,人民的反抗是必然的趋势。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于连 影视形象

《红与黑》这部小说,并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人民的反抗斗争,他十分巧妙地选择了两个方面来描写反抗斗争的激烈场景和法国当时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式。

司汤达一方面描写了法国人民对于大革命时代的追忆,对拿破仑的怀念,表现出了人民对于复辟王朝充满了反感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正是革命形成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司汤达又描写了反动势力惶惶不安的情绪,以及他们对于复辟政权的不祥预感。正是通过这两种不同阵营情绪的描写,司汤达烘托出了革命将近时的紧张气氛。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的细节,都表现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式。如封建贵族阶级在聊天时,总会绕到政治话题上去。又如玛特尔的哥哥说的那一句,如果革命到来,于连就会将他们送上断头台。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红与黑 插图

司汤达还赤裸裸地表现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和等价交换的生活原则,这些观念表现在了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并且成为了调节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则。司汤达对这种社会关系的描写,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内涵。

《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红与黑》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是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司汤达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具有很明显的现实主义特点。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环境真实细致的描写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红与黑 戏剧剧照

司汤达细致地观察了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面貌,这使得他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维立叶城、神学院和巴黎三个地方展开,而这三个环境都具有典型性和时代特征,对揭示小说主题、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家在描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善于将他们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成为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不止于连,小说中出现的木尔侯爵、玛特儿等人都具有典型性。

《红与黑》第二个显著的艺术特点是细致的心理描写。司汤达的作品以擅长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细致地描绘人物在特定场景下的心理想法而出名。在《红与黑》中也是如此,他分析了人物感情的细微变化,并且揭示了人物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司汤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于连的象征内涵

红与黑 戏剧剧照

如细致地描写了于连在与玛特儿恋爱过程中,出现的自卑与自尊、热情与冷静相互冲突的内心世界。而这些被后世的评论家称之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强化。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真实的社会背景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语:

司汤达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甚至被誉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他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资本主义刚开始发展背后隐藏的缺陷,而这些在他的文章中都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司汤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红与黑》,小说的主人公于连身上也有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内涵。《红与黑》的社会背景也具有典型性,这部小说主要反映了在王朝复辟时代,普通人哪怕具有再高的才华都无法得以实施的悲剧。


参考书籍: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