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導語:

19世紀中葉,社會矛盾日益複雜,新興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已經無法滿足作家的需求。於是歐洲文壇出現了一股新的文學思潮----批判現實主義。而這股文學思潮也是19世紀最壯闊的文學潮流。

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具有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描繪廣闊真實的社會生活等特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了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中都表現出了明顯的悲觀主義傾向。

司湯達的創作歷程

司湯達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高爾基是這樣評價司湯達的:在資本主義革命勝利之後,司湯達就以他敏銳的眼光,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內部必然腐化的未來趨勢。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司湯達

司湯達出生於法國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在司湯達生活的時代,法國已經不再是腐朽的封建專制國家,而是動盪的資產階級國家。司湯達經歷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拿破崙整部等幾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司湯達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跟著他的祖父生活,他的祖父喜歡伏爾泰的作品,於是他也受到了伏爾泰的影響。少年時期的司湯達愛好十分廣泛,尤其喜歡數學,他的老師會給他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歷史和唯物主義的學說。

司湯達在青少年時期,加入了拿破崙的軍隊,並參與了當時的馬倫哥戰役。兩年之後,司湯達辭職去了巴黎,並在巴黎專心地閱讀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同時他還學習了古希臘語和英語。之後他又重新回到了軍隊,但是拿破崙的失敗結束了他的軍人生涯。

波旁王朝復辟後,司湯達就來到了意大利。這時的意大利已經成為了奧地利的附屬國。司湯達在這個時期還認識了拜倫,並與拜倫一起贊助意大利的愛國人士從事民族解放運動。而奧地利以他的作品涉及政治問題將他驅逐出境。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波旁王朝國徽

離開意大利之後,司湯達又回到了巴黎,但是他仍舊是波旁王朝的反對者。司湯達參與了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論戰,他反對作家遵循古典主義,而主張現實主義創作。

司湯達發表的《拉辛與莎士比亞》是法國第一部提倡現實主義文學的論著,他在作品中批評了那些只知道模仿兩位詩人的古典主義作家。他認為文學的人物在於反映當代的社會生活。

但同時,他也不提倡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他主張認真觀察、研究、反映現實生活。這部著作對法國批評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1827年,司湯達發表了第一部政論小說《阿爾芒斯》。29年,發表了短篇小說《法你那·法尼尼》,這部作品通過愛情與革命的衝突歌頌了燒炭黨人為祖國獻身的高尚情操,揭露了貴族階級自私的面目。30年,《紅與黑》發表,這部作品也確定了司湯達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七月革命以後,他又發表了很多關於描寫七月王朝統治時期社會生活的小說。如《呂西安·婁凡》、《意大利遺事》、《巴馬修道院》等。《巴馬修道院》是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這部作品揭露了神聖同盟的陰謀,批判了意大利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司湯達

司湯達在他生活的時代,並沒有受到他人的重視。可是當他去世之後,巴爾扎克、高爾基等人都十分惋惜他的離去。而在他去世幾年之後,他的作品才引起了讀者的注意,並且被後人重視。

於連形象的深沉內涵

《紅與黑》的原名其實就是小說主人公於連的名字,在校隊期間,司湯達才將作品的名字改成了更加具有象徵含義的《紅與黑》。

於連這個形象其實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他是王朝復辟時期,受到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他的一生都反映了王朝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悲慘的命運。他的身上有著資產階級反抗的一面,同時也有著妥協的一面。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於連 影視形象

他的反抗性主要是源於社會對他才能造成的壓制,他個人的野心無法得到滿足。於連在文中不止一次地懷念大革命時代,便是因為在大革命時代。無數的青年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可以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大顯身手。

可是於連卻生活在沒有一絲希望的王政復辟時期,他永遠都只能是一個平民,沒有出頭之日。於是,他蔑視貴族階級的權威,憎恨教會的虛偽,鄙夷資產階級的貪婪。他在絕望中進行了反抗,於連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國人民對於復辟社會的反抗情緒。

但是於連的反抗行為也具有個人主義性質,這也就決定了於連的反抗比如是失敗的。並且他在受到籠絡時,也表現出了妥協性的一面。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於連 影視影視

司湯達在小說中展現了於連性格的發展過程,揭示了社會環境對於連矛盾性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司湯達還通過於連的悲劇命運,向我們展示了小資產階級身上反抗性與妥協性相結合的矛盾性格。

小說不僅描寫了於連本人的生活經歷,還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存在的階級鬥爭,充滿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司湯達展現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畫面,具有濃郁的政治色彩和時代色彩。

小說還揭示了封建貴族階級在統治權利得到恢復之後的故態復萌。雖然經歷了大革命時期,可是這些貴族階級仍然沒有吸取到一絲教訓。當掌握了權利之後,他就將之前的仇恨百倍奉還。

貴族階級與教會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教會的特務組織遍佈全國,並且對人民實施嚴厲的監視手段。人民的一切權利都被反對勢力剝奪,而這些便是王政復辟帶來的惡果。在這樣殘酷的統治之下,人民的反抗是必然的趨勢。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於連 影視形象

《紅與黑》這部小說,並沒有正面直接地描寫人民的反抗鬥爭,他十分巧妙地選擇了兩個方面來描寫反抗鬥爭的激烈場景和法國當時一觸即發的緊張形式。

司湯達一方面描寫了法國人民對於大革命時代的追憶,對拿破崙的懷念,表現出了人民對於復辟王朝充滿了反感的情緒,而這樣的情緒正是革命形成的基礎條件。

另一方面,司湯達又描寫了反動勢力惶惶不安的情緒,以及他們對於復辟政權的不祥預感。正是通過這兩種不同陣營情緒的描寫,司湯達烘托出了革命將近時的緊張氣氛。

除此之外,小說中還有很多的細節,都表現出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式。如封建貴族階級在聊天時,總會繞到政治話題上去。又如瑪特爾的哥哥說的那一句,如果革命到來,於連就會將他們送上斷頭臺。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紅與黑 插圖

司湯達還赤裸裸地表現了資產階級金錢至上和等價交換的生活原則,這些觀念表現在了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並且成為了調節社會生活的重要準則。司湯達對這種社會關係的描寫,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社會內涵。

《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紅與黑》最典型的藝術特徵是描寫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司湯達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具有很明顯的現實主義特點。而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社會環境真實細緻的描寫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紅與黑 戲劇劇照

司湯達細緻地觀察了復辟時期法國的社會面貌,這使得他能夠準確地把握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主要圍繞著維立葉城、神學院和巴黎三個地方展開,而這三個環境都具有典型性和時代特徵,對揭示小說主題、表現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家在描寫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還善於將他們與社會環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得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成為了相輔相成的關係。並且不止於連,小說中出現的木爾侯爵、瑪特兒等人都具有典型性。

《紅與黑》第二個顯著的藝術特點是細緻的心理描寫。司湯達的作品以擅長運用心理分析方法,細緻地描繪人物在特定場景下的心理想法而出名。在《紅與黑》中也是如此,他分析了人物感情的細微變化,並且揭示了人物矛盾而複雜的內心世界。

司湯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與於連的象徵內涵

紅與黑 戲劇劇照

如細緻地描寫了於連在與瑪特兒戀愛過程中,出現的自卑與自尊、熱情與冷靜相互衝突的內心世界。而這些被後世的評論家稱之為,第一人稱視角的強化。這樣細緻的心理描寫,對於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徵,反映真實的社會背景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結語:

司湯達是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甚至被譽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者。他以敏銳的目光,發現了資本主義剛開始發展背後隱藏的缺陷,而這些在他的文章中都被赤裸裸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司湯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紅與黑》,小說的主人公於連身上也有著十分深刻的社會內涵。《紅與黑》的社會背景也具有典型性,這部小說主要反映了在王朝復辟時代,普通人哪怕具有再高的才華都無法得以實施的悲劇。


參考書籍:

朱維之《外國文學簡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