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塔之後對裝備的反思

裝備再牛逼,也沒有好身體牛逼。



我喜歡重裝長途,但重裝不是說什麼東西都往裡面塞啊。狼塔結束之後,寫過攻略貼,其中也涉及到裝備問題。感興趣的,可以查看我的歷史。正好這幾天沒事,在整理裝備,所以打算再詳細地反思一下,以為下次升級淘汰裝備積攢經驗。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不廢話,直接上裝備列表(事後經過了局部調整)。

狼塔之後對裝備的反思

總重就不用在意了,進山時合理的範圍是25千克左右。以下按照功能分區順序小結。

【在身】


1.徒步鞋。必須全頭層牛皮高幫徒步鞋,不要二層皮,更不要網面只有Gtx層的徒步鞋。不要穿過舊的鞋,一路很多亂石,十分尖銳,鞋子肯定會劃傷,如果太舊被劃爛報廢就麻煩了。必須高幫鞋,很多地方路不平或有碎石,很容易崴腳。高幫部分系緊,防止崴腳,但是腳掌部分務必寬鬆(大一碼)。徒步鞋,重中之重,千萬不要圖輕圖便宜。

2.溯溪鞋。並不是隨便一雙漏水的鞋就行。必須厚底,因為很多地方需要穿著溯溪鞋走,而路上很多石子,如果底薄的話,會硌腳疼。幾種想法:(1)這次帶的NB minimus,實際上很失敗,底太薄了,鞋幫太低了,穿襪子吧,來回換很煩,不穿吧硌腳。(2)有人說全程越野鞋,出發前我專門買了Salomon的越野鞋,結合實際來看,並不可行。(3)同行的人之中有穿高幫軍膠的,確實不硌腳。但是這個太重了,之前我覺得挺好,現在並不這樣認為。高原大多都有涉水的情況,老赤腳也不是辦法。最近看到6mm厚底潛水靴,底厚而且鞋幫也緊也不重,或許可以作為偶爾涉水的裝備。是否可行,等以後再驗證。

3.襪子。襪子分兩類。(1)徒步鞋用的。徒步鞋可能不溼,但一定會潮。總共至少需要三雙襪子:上午一雙,下午換一雙,輪流掛包頂曬乾(太陽很毒,很快就幹),另外一雙始終保持乾燥。網上很多人吹美利奴,太貴了。我這次實測NB的一款不錯,就算泡在水裡也不會有那種貼身刺骨的感覺。具體款式我下次去店裡問了再來補充。(2)涉水用的。之前我參考了別人的做法,推薦的是:厚底高幫軍膠+厚底潛水襪。如果潛水靴可行的話,就省掉了軍膠的重量。

4.衝鋒衣。如果不下雨,大部分時間都是搭在背架上的。如果下雨,還是雨衣更管用。激進一點的話,狼塔這種路線都不需要硬殼。出發之前還認為,硬殼可以替代軟殼,但軟殼卻替代不了硬殼。現在看來,【軟殼+雨衣】或許更好。反正,我的衝鋒衣已經在開膠漏水了,下次就暫時不買硬衝。(1)可能衝鋒衣更大的優勢在於:登高山的時候,大風,不會像雨衣那樣被掀起來。(2)爬更高的山,液態雨的可能性也比較小。(3)在爬向山頂的時候,只要不站著不動,並不會多冷。

5.衝鋒褲。最近看到【雪套+雨裙】的搭配,這樣能省重兩三百克。更重要的是,省去很多麻煩。衝鋒褲熱啊,穿也不是,脫也不是,穿脫都得脫鞋,好煩。其實,這個雖然叫雨裙,但不是為了防雨。因為(1)就算雨中光腿走,也不會太冷。(2)如果真的下大了,最好的辦法是躲。所以防風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看來,雨裙還是不可靠,至少需要備軟褲。那既然備了軟褲,還要雨裙幹嘛呢?雨裙不貴,也輕。下次帶出去試驗一下。結合硬衝,實際上我傾向於把衝鋒衣衝鋒褲都取代掉。至於鳥之類的,目前來說性價比不高,等上到七千米再說吧。不知道有沒有像雪套一樣的褲子,直接裹起來就行,不需要穿脫那樣麻煩。

6.短袖短褲。在狼塔,全程98%這樣穿。當然代價就是曬脫皮了。這種著裝應該成為以後的標準姿勢。

7.墨鏡。在狼塔,總共戴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吧。我嫌煩,還好不重。以後去高山還是要備著,低山就不帶了。

8.手錶。迪卡儂60塊錢買的,用了好幾年了。這玩意兒沒多大用處,好在不重,以後應該還會繼續戴,等沒電了再說。聽說帶導航功能的也不是很好用,目前我有導航設備了,應該不會買這種性價比不高的表。另外,氣壓、高度、日出日落、心率等等功能,真的用得到嗎?

9.冰爪。去之前買了一雙簡易的,在白達坂扔了。只在翻蒙大坂頂的一小段有用,大概30分鐘的路。對這個還不太懂,沒體會。

10.手杖。我之前就用竹子木棍,甚至什麼都不用。有些人捧殺啊,不用手杖用木棍的就叫大神。當然有些人說,你徒步沒技術。這種凡事都否定的人,好討厭。這次狼塔之後,我深刻認識到手杖的重要性。但是我依然不喜歡,所以以後標配單根吧。

【背架】


11.關於背架,沒什麼好說的,每個人喜好不一樣。犀牛背架和 Baltoro,僅腰封部分比較:前者像30歲的少婦,後者像40歲的男人。

12.帳篷。不說了,不具有普適性、建設性和參考意義。不過我的觀點一直都是強調帳篷要穩,不要圖輕。

13.泡沫墊。有人說氣墊好,我的親身經歷,很不好。在耐操和體積之間選擇,我還是選擇耐操。記得剪裁一部分,因為根本用不了那麼大。

14.水壺。這個東西有三點需要考慮。(1)要不要保溫。我之前就不喜歡喝冷水,所以總是帶很大一隻保溫瓶。事實上,徒步途中,喝冷水是可以接受的。當然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幾年體質變了。(2)經常拿取。這就是要看放在什麼位置了。有人放在腰帶、有人放在肩帶,因為我用的背架,所以單獨用了一個包放腰封上。我只是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請閱讀者根據自己的情況考慮吧。目前的解決方案,有兩種:水壺包(簡易或全包),插扣+鬆緊帶。(3)要不要水袋。我覺得不要,這個東西更適合騎行時用,而不適合徒步。脈動瓶子,經濟實惠,性價比高。

15.頭巾。我嫌煩,基本沒戴頭上,都是別在肩帶上,拿來擦腳。這次在雨中搭帳篷,實際上吸水巾更有用。以後考慮把吸水巾做成頭巾的樣子,兩用。

16.急救包。(1)200ml保溫杯,不到關鍵時刻不喝。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留一口水。(2)能量膠帶1根。累得虛脫了,就喝一口緩緩。這玩意兒沒事別喝。

【防水袋】


17.防水袋。很多人說用塑料袋就行了,也有人說不用那麼結實的。我就算不用背架,也會用大河流,並不貴啊。防水這個事務必重視,水這東西應該是戶外最大的敵人。大河流35L完全夠了。

18.睡袋。700充絨就行了,我就算比較怕冷的,但是穿秋衣褲+羽絨服睡覺真的不冷。

19.秋衣褲。抓絨是雞肋,以後再也不帶了。秋衣褲貼身,更保暖。

20.針線。主要是輕,倒不是說它多重要。

21.衛星電話。很多帖子都吹這東西就是保護神,其實都是心理安慰而已。如果沒錢就別買了,過來人的實在話。

22.手電。徒步嘛,基本上用不到。作為備用,應該是常規裝備。如果晚上有啥事,看見光明,總覺得有希望。

23.GPS。如果組隊,多人手機備用,狼塔這種成熟路線,不需要GPS。如果其他危險路線獨行,作為備份,還是帶著。

【炊飲】


24.反應堆。這個東西爭議比較大,但是它作為神物的口碑一直存在著。反應堆不是隻能用來燒水的,煮飯也可以。反應堆也不是傳說中的那麼容易鎖死。另外,無論用不用反應堆,都應該帶一個輕的備用爐(大黃蜂?soto301?),尤其是長線。

25.營地水袋。這個以後也是必帶。淨水器必帶。但一般情況不喝生水,最好是淨水器過濾之後再燒開。所以淨水器不放胸前,胸前放的都是拿取頻率高的東西。

【增補(20190822)】


1.快掛+繩。快掛很有必要,有很多經常拿取的,放在包外比較方便。兩三個就行了,但是不要太小太差。並不建議用繩子捆紮,因為收納起來麻煩。但是繩子在戶外還是必備的,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意外。帶兩短一長繩子。繩子不是纏起來放,那樣會亂成一團。用三疊收納的方法,最後掛在快掛上。我把這個掛在腰封位置,方便拿取。注意:這是細小繩的打法,不是攀巖主繩的收納法。收納方法視頻教程:(1)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 ... 000_Qzu6ve_19042900(2)https://haokan.baidu.com/v?vid=16038028594312547599&;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3)推薦第三種。找不到了,回頭再補。

2.包膠鐵絲。上一條說了不用繩子捆紮,但是有些小袋子需要捆紮啊。包膠鐵絲,非常便宜,十塊錢一大把。買15cm,粗一點,扁的,不要圓的。圓的會滑。多帶幾根,和上面的繩子一樣,掛在快掛上。

3.寬皮筋。雨衣、外帳、內帳不要用包裝袋。這些東西都是緊急情況下使用的,需要很快速地拿出來。用包裝袋,一是毫無意義的重,二是拿取不便。用寬皮筋捆起來。之所以不用包膠鐵絲是因為,需要擰,而且可能戳破。多帶幾根,和上面的繩子一樣,掛在快掛上。

4.不要用馬甲。之前一直是把各種拿去頻率高的東西放在胸前包裡。這次試驗用多口袋馬甲。實驗結果非常失敗。因為拿取頻率高的就那幾樣,手機、相機、水、gps,完全沒必要用馬甲,徒增重量。徒步不是打仗,並不需要每樣都超級耐磨,也不需要每樣都快速反應。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5.帳篷放哪裡?緊急情況下,需要快速地把帳篷拿出來,而不是去包裡翻。這個問題我也只是提出來,供閱讀者思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