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家乐福,小店要开上万家,看看创始人对苏宁与国美的影响

要说今年零售圈比较瞩目的消息,苏宁易购无疑算一个,我们看看它最近的两次收购。

  • 2月12日苏宁易购董事长张近东在新春团拜会上宣布,正式收购万达百货下属全部37家百货门店。
  • 6月23号苏宁易购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完成交易后,苏宁易购将控股家乐福中国。

再加上前几年入股PPTV和母婴垂直电商红孩子,以及去今2年苏宁小店要到达10000家规模,并且上线了苏小团应用程序。

这几次的商业收购和扩张行为都不是小手笔,事实上苏宁这几笔项目目前还没有盈利的。但从中看到,在自营家电、百货店、文娱、大卖场、社区商业多方面的布局,显示出了苏宁在未来发展的决心。

事实上,在战略规划中,现阶段业务是否亏损其实并不重要,看的是业务的未来,是现在的投资在未来的回报。

关于苏宁易购的战略发展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商业行为和数据各方也说的太多。这次我们从创始人和企业家这个角度剖析一下,体会下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收购家乐福,小店要开上万家,看看创始人对苏宁与国美的影响


01

当年那些事

说到苏宁不得不提曾经的老对手国美。2008年国美电器的销售额达到了其历史峰值的1200亿,同时期淘宝销售额刚刚接近1000亿,京东刚刚突破10亿元。

坊间曾有传闻,07年大中电器同时被国美和苏宁同时盯上,苏宁经过艰辛谈判把收购价格定在了30亿港元,黄光裕却直接拍板,“不管苏宁出多少钱我都加价20%”,最后直接出价36亿港元,截胡了苏宁。

08年也是黄光裕和国美电器的顶峰,同年黄光裕坐拥430亿财富第3次获得中国首富的称号。

事实上,08年以前的几年国美与苏宁的市场争夺一直就没有停止,05年国美将门店开到了苏宁的老家南京,几近疯狂的低价策略横扫当地市场,使其家电市场狂跌了近二十个点。

这期间黄光裕一直在盘算收购老对手苏宁,并认为国美与苏宁的合并只是迟早问题。

次年国美与苏宁交战白热化,黄光裕气势如虹,张近东精耕细作步步为营,08年苏宁反而在营收上小幅领先国美40亿元。这种类似现金流与利润的比拼,恰恰反映了两个家电巨头的企业家文化。

但2008年11月23日,黄光裕在北京被带走时,国美的时代冻结了。

有“价格屠夫”之称的黄光裕性格强悍,08年以前用低价冲击市场,几乎将渠道里的小经销商全部干掉,导致上游电器大厂也心惊肉跳。并且在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时代,掌控了话语权的黄光裕十分高调,算是涤荡了整个家电市场,在这个生态内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但也伤害了整个家电产业链条。

“看上游供应商脸色、低价进低价销的传统连锁零售商业模式,迟早要出问题。”苏宁的张近东与黄光裕完全不同,张近东是一个谨慎细致的人,从始至终苏宁都像被动的迎战国美。坦率的说,如果黄光裕没出事,最终双方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收购家乐福,小店要开上万家,看看创始人对苏宁与国美的影响


02

之后的10年

国美在经历股权与话语权之争后,事实上已经元气大伤,而此次事件一直都值得思考。

而此时大时代已经来临,国内零售业暗流涌动,电商化如脱缰野马,传统零售处于历史转折的时代。

狱中的黄光裕虽然没有和国美失去联系,但在商业瞬息万变的时代,融入环境快速做出决策的价值无可取代。这样遥控指挥并不能使国美有更好的决策和下一步行动,反倒因为没有身临其境对市场并不敏感,最终掣肘国美的转型。

2009年,苏宁易购B2C在线商城正式上线,从此开始互联网转型之旅。

而国美线上商城在2011年上半年才跌跌撞撞上线,比苏宁足足晚了2年,在这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时代,2年天都变了。

在2008年,国美营收比苏宁少40亿元,两家基本持平相当,但国美销售额达到骇人听闻的1200亿。2010年,黄光裕入狱2年后,国美营收规模跌至苏宁的74%,到2014年,苏宁线上线下总营收录得1091亿元,已经与京东的1150亿元相差无几,而国美电器当年销售收入仅603.6亿元。三者已经不在一个牌桌上了。

这期间无论是国美内部挣权还是转型的迷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国美曾经的辉煌真的远去了。

国美错过的机会,给了竞争对手苏宁,而苏宁也不客气的把握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期。

收购家乐福,小店要开上万家,看看创始人对苏宁与国美的影响


03

价值观决定企业走向

最近几个月中美贸易摩擦将华为推到了前台,也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华为和任正非。有句话叫“企业文化往往是企业家文化”,华为能走到今天,成为全球5G老大,逼迫美国以国家力量打压,而华为仍然能够活下来,完全取决于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和管理哲学。

多年前布局芯片研发,每年200亿美金的研发投入,全球多所知名院校的高端人才扶持,这些当然是任正非战略思维的结果。的确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但在麒麟芯片已可独当一面,成为华为手机核心芯片时,华为仍然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采购供应链体系内,与各链条深度合作,包括与高通这个竞争对手。而在5G方面已经全球第一,在保证自主核心技术前提下,也依然保持着多渠道多层面的商业生态布局。

而11年前,国美与黄光裕已经将家电产业链折腾的人人自危的地步,很多的小经销商已经无法生存,最终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国美也获得了用户与市场。当然,一个业态只要走向规模发展,价格一定会往低处走的,这是商业规律。这个规律如果被人为强加或者过快,可能结果并不理想。

事实上,黄光裕的企业家文化也一直影响着国美的走向。在其入狱后,以陈晓发起的国美股权之争,导致大批国美元老反叛足可以说明问题,当然也有人性的拷问。国美的停滞不前与转型缓慢,本质上还是过度依赖创始人的决策,从而错过最佳转型期。性格决定命运,才是导致国美衰败的原因。

苏宁和张近东其实就做了一件事,抓住了对手犯错的机会,随着时代发展顺势而为,不断调整不断尝试,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己不犯错,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总会将犯错的对手甩在后面,直到有一天对手已无法望其项背。张近东步步为营精耕细作的完成了苏宁的转身。

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但这种吃独食的行为是不会得到别人认可的,因为破坏了商业规则。而中国恰恰相反,我们的哲学思想是要多赢。

收购家乐福,小店要开上万家,看看创始人对苏宁与国美的影响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罗列了太多有前景的企业因为创始人的问题而衰败甚至消失,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在当今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需要每一个在路上的创业者要考虑的。

最起码我们知道有几点很重要:

  • 不要自己犯错,给对手留下机会;
  • 当你犯了错,不要奢望别人同情你;
  • 要让价值链上的每一环节都要收益;
  • 永远保持一颗谦恭的心,这并不代表自己懦弱;
  • 要别人尊重自己,不是自己长得凶,是因为自己有实力。

时势造英雄,有些人曾经成为英雄,但不代表永远都是。现在你再努力,也不见得成为英雄,但总有那么一点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