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殤:如何拯救內蒙古高原內陸湖

大湖之殇:如何拯救内蒙古高原内陆湖

豐饒時魚躍人歡:漁民在達裡諾爾湖捕撈鮮魚。新華社資料片

大湖之殇:如何拯救内蒙古高原内陆湖

乾涸時草衰水枯:牧人在達裡諾爾湖畔乾旱的草場上趕著羊群走過。新華社資料片

在內蒙古高原,有一座高原鹼性內陸湖,形成之初面積達2000平方公里,最大深度接近100米,蓄水上千億立方米。

然而,如今這座湖的面積只剩下不到190多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不足10米,並有可能向幹湖盆演化。

這座湖名叫達裡諾爾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部。“達裡諾爾”是蒙語,漢語譯為“大海一樣的湖”。

達裡諾爾湖的萎縮,是內蒙古高原內陸湖的共同命運。從1980年到2010年,內蒙古高原湖泊不斷縮小與枯竭,30年間總共減少208個。

為拯救達裡諾爾湖,當地政府實施了禁牧休牧、防護林體系建設、規範旅遊開發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和保護措施。

但是,因為氣候的主導作用,這些生態修復與保護措施,能“治標”卻難“治本”。專家建議,迫切需要尋找為高原內陸湖開源的方式。

如今,跨流域生態調水已被納入研究視野。

萎縮

高原內陸湖共同的命運

達裡諾爾湖流域曾有一個巨大的火山噴發口。距今1萬年前,隨著火山噴發後地殼的升降變遷,一座巨大的湖盆誕生了。這座火山堰塞湖便是達裡諾爾。

然而,曾經“大海一樣的湖”已今非昔比。

記者站在湖南岸的曼陀山上,整個湖區盡收眼底。當年水面觸及的地方,如今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淺的水印,水位退縮的地方長滿了雜草。

湖北岸,曾是達裡諾爾“湖心島”的砧子山,孤獨地屹立在一片草原上。

據克什克騰旗水利局副局長於世友介紹,達裡諾爾在1萬年前創造了生命最輝煌的一刻後,便逐漸萎縮,到21世紀初已經萎縮到了十分之一。

“近20年來,達裡諾爾進一步縮減,面積由2001年的210.13平方公里,縮減到如今的184.66平方公里”,於世友說,“最大水深由13米下降到9.8米,蓄水量由16億立方米下降到10億立方米”。

“近年來,氣候乾旱是達裡諾爾湖水位不斷下降,面積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克什克騰旗水利局局長李國峰介紹。

達裡諾爾湖流域地處內蒙古高原東南邊緣,氣候乾燥、日照充足,日溫差和年溫差大,風沙多,蒸發旺盛。

“這裡年平均蒸發量為1300毫米—1900毫米,是年降水量的4—6倍。”於世友說。

達裡諾爾湖地區年均降雨量為300毫米,按年均降水量計算,年降水補給約為0.7億立方米,而達裡諾爾湖區年蒸發量為2.475億立方米,遠大於年降水補給量。

年降水補給量少,年河水補給量也不足。

達裡諾爾湖屬於內蒙古高原乾旱區封閉型湖泊,不外洩,主要靠周邊的貢格爾河、沙裡河、亮子河、耗來河等4條入湖河流補給。

其中,流程最遠、流量最大的,是發源於大興安嶺主峰黃崗峰的貢格爾河。

黃崗峰與達裡諾爾湖之間直線距離只有70多公里,站在黃崗峰上,向西南遙望就可以看到達裡諾爾湖面。受西風帶影響,黃崗峰附近降水量比達裡諾爾湖多出一倍。

那個曾經存在的超級大湖,很可能就是從大興安嶺得到巨量水源的。而這一巨量水源,應該來自那時候大興安嶺覆蓋的冰川。

如今,隨著大興安嶺冰川融化,氣候逐年變暖,貢格爾河水量大不如前,其他3條河的水量更小。

據克什克騰旗水利局提供的數據,近10年來,4條河流對達裡諾爾湖的年補給量約為0.56億立方米。

達裡諾爾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劉愛民說,這兩年雨水好,貢格爾河道還能看見水,前幾年都斷流了。

“過去貢格爾河年徑流量6000萬立方米左右,目前只剩三分之一”,劉愛民介紹,“沙裡河水量由過去年徑流量2000多萬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900多萬立方米。亮子河、耗來河的年徑流量也減少了許多”。

湖的萎縮,對湖區周邊生態系統造成了重大影響。

達裡諾爾湖被稱為“百鳥樂園”,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溼地、草原、沙地、林地等多種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和國家珍稀鳥類保護區,被列入“亞洲重要溼地”名錄。

劉愛民介紹,受達裡諾爾湖嚴重萎縮的影響,湖內蘇打半鹹水質鹼性逐漸增強,湖水PH值已達到9.6。

“一些水生物生存受到威脅,只有瓦氏雅羅魚(俗稱華子魚)和鯽魚存活”,劉愛民說,“這進而對一些鳥類的採食造成影響”。

專家表示,達裡諾爾湖的自然特點,決定了湖泊演化方向:若氣候情勢和水源補給沒有大的變化,達裡諾爾湖將向幹湖盆化演化。

氣候與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坐落於亞洲東北部的內蒙古高原,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尤為劇烈。

近些年來,內蒙古高原湖泊數量與面積急劇減少。達裡諾爾湖的萎縮,正是內蒙古高原內陸湖的共同命運。

2010年,內蒙古境內減少湖泊數為145個,湖泊水面減少了1259.6平方公里。

研究顯示,1960年到2015年,中國湖泊總數量(≥1平方公里)從2127個增加到2554個,面積從68537平方公里擴張到74395平方公里,其中青藏高原、新疆和東北平原湖區分別顯著增長了5676平方公里、1417平方公里和1134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還有333個湖泊消失。

消失的湖泊主要位於東部地區,其中,內蒙古高原湖泊面積明顯減少,減少面積為1223.76平方公里,減少率為22%。

分析表明,氣候因素在我國湖泊變化中起主導作用。內蒙古高原湖泊面積減少主要受降雨、氣溫的影響,人類活動對湖泊面積的影響較微弱。

拯救

不能眼睜睜任“母親湖”萎縮

達裡諾爾湖水面縮減、水位下降等生態退化問題,引起了赤峰市和克什克騰旗黨委政府的警惕與高度關注。

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達裡諾爾湖流域是祖國北方極為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北方少數民族心目中的“母親湖”。

據克什克騰旗博物館館長韓立新介紹,3000年以來,先後有東胡、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及女真等民族生息繁衍於達裡諾爾地區,他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到了蒙元時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踏足這片美麗的草原湖泊,並將此地分封給其後族弘吉剌部。窩闊臺汗在這裡為弘吉剌部封王封后,世世不絕。

到了元世祖時期,忽必烈在這裡為弘吉剌部建應昌城。應昌城發展成元代漠南草原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及軍事重鎮,在湖西至今留存有應昌路遺址。

儘管達裡諾爾湖萎縮是內蒙古高原內陸湖的共同命運,但鑑於它在我國北方無可替代的生態地位和輝煌燦爛的文化積澱,不能眼睜睜地任其萎縮,更不能讓達裡諾爾湖在我們這一代消失。

盡最大努力治理修復達裡諾爾湖,維護達裡諾爾湖生命力,赤峰市政府於2018年成立了達裡諾爾湖水生態資源保護與修復領導小組,下設三個專題組,對達裡諾爾湖水質底泥、水量、水生態環境治理進行研究。

赤峰市還邀請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編制《達裡諾爾湖水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

克什克騰旗副旗長宋達夫說:“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達裡諾爾湖水生態修復與保護主要採取兩方面措施,一是保護與治理,二是生態補水。”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保護?怎樣才能實現治理修復?

赤峰市委書記孟憲東告訴記者,市旗兩級黨委政府以“最大限度減少生產活動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為目標,堅持大保護,不搞大生產,實施禁牧休牧、防護林體系建設、規範旅遊開發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和保護措施。

2020年,根據達裡諾爾流域功能區劃情況,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旗推進、草牧業試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免耕修復、鹼灘治理、垃圾和生活汙水站項目等11個生態項目統籌實施,總投資近1.3億元。

克什克騰旗政府還發布了4道禁牧令:

一是將國道、省際通道及主要旅遊公路沿線、國家重點公益林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重點旅遊景區、重點河流發源地、主要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區、生態嚴重惡化區、克什克騰旗世界地質公園園區劃為重點禁牧區;

二是將經棚鎮等8個鄉鎮劃為常年禁牧區,實行全年禁牧;

三是將達來諾日鎮等5個蘇木劃為季節性休牧區;

四是對遠湖區的貢格爾河源頭查木罕溼地、西拉木倫河源頭潢源溼地和近湖區的重點區域實施圍封禁牧工程,累計圍封和禁牧142.8萬畝,其中溼地32萬畝。

“禁牧、休牧政策的實施,使克什克騰旗的草原生態環境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向‘整體控制,局部好轉’轉變。”克什克騰旗旗長潘存國說。

遼闊的渾善達克沙地之中,黃沙與綠樹交錯分佈,樟子松、沙地雲杉、小葉錦雞等喬灌木一片接著一片,將黃沙牢牢鎖住,形成渾善達克沙地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渾善達克沙地防護林體系建設,是達裡諾爾湖水生態修復與保護林業生態建設的一部分。

克什克騰旗林業局局長李彥軍介紹,這一體系規劃治理面積20萬畝,以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工程固沙為主。

“希望能增加植被覆蓋度,從根本上扭轉土地沙化嚴重的態勢。”李彥軍說。

達裡諾爾湖水生態修復與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還延展到崗更湖、多倫湖及貢格爾河、亮子河、沙裡河、耗來河周邊,總規劃治理面積達10萬畝。

李國峰說:“湖泊周圍的生態建設工程,目的是迅速增加湖區周邊各主要支流流域植被蓋度,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改善水資源現狀,為候鳥棲息、繁殖提供優質生活環境。”

曾幾何時,達裡諾爾湖周邊天藍草綠,雲白水清,魚雁互答,人煙稀少。然而,隨著人類活動增多,這片湖區的寧靜已被打破。

一個個旅遊景區、一片片蒙古包群以及採礦區,成為這裡喧囂點源,也是造成湖區生態環境破壞的禍根。

為拯救達裡諾爾湖,恢復湖區自身生態功能,當地政府下大力氣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在白音敖包和達裡諾爾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實施礦權退出、規範旅遊開發,加強點源處理。

截至目前,全旗已累計拆除達裡諾爾湖流域草原旅遊項目138處、蒙古包6500餘頂。同時,在湖的周邊地區規劃建設垃圾轉運站、汙水處理站各3處。

開源

生態補水,水源在哪裡?

“達裡諾爾湖萎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入湖水量減少,怎麼增加入湖水量,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宋達夫說。

宋達夫告訴記者:“現在難的就是尋找新水源,對達裡諾爾湖實行生態補水,這也是內蒙古高原內陸湖面臨的新課題。”

據瞭解,內蒙古自治區水利部門已聘請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完成了《引嫩濟錫(霍)工程規劃報告》的初稿編制工作,擬將引嫩濟錫(霍)工程支線——錫林浩特東至達裡諾爾湖引水項目列入其中。

“引嫩濟錫”工程是從嫩江引水,向錫林浩特市、霍林郭勒市的城鎮、生態和工業供水,緩解兩地水資源緊缺狀況,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地下水超採狀況。

至於如何補給達裡諾爾湖,項目組正在研究當中。

“此引水項目最接近達裡諾爾湖,我們正努力爭取併入到該規劃之中。”宋達夫說。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即便達裡諾爾湖能夠列入“引嫩濟錫”工程,也只是杯水車薪。

要想從根本上遏制達裡諾爾湖萎縮的趨勢,還需要更充裕的補水源。為此,克什克騰旗政府已把目光轉向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上。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將長江上游通天河和金沙江中的水調到雅礱江中,再從雅礱江和大渡河向黃河上游調水。三條河預計每年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游地區的缺水問題。

2019年初,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表示,在南水北調建設運行上,持續深化西線工程前期論證,為早日開工建設創造條件。

李國峰說:“如果西線調水工程得以順利推進,不僅可以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6省的缺水問題,還可以在引黃濟岱(岱海)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內蒙古高原拯救達裡諾爾湖!”(記者丁銘、張麗娜、魏婧宇、哈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