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業業做教育為何變成誤人子弟?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1個認知

兢兢業業做教育為何變成誤人子弟?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1個認知

關注心理健康

近期,多起兒童傷害事件在各網絡媒體的熱榜滾動,看著讓人心痛。洗車工騙幼童喝“飲料”,實為清洗劑,導致孩子嘔吐不止。12歲男童殺害10歲女童,藏屍於灌木叢……

孩子是弱勢群體,還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容易受傷或者成為別人發洩的對象。這些不法分子多是心理出現問題,而心理問題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影子。

那麼,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先進,為何心理問題越來越多?


兢兢業業做教育為何變成誤人子弟?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1個認知

教育最怕功利

教育最怕功利心

當下,教育功利化問題日趨嚴重,家長、學校將對孩子希望都寄託到學習成績上。寶寶不到一週,全家為其將來在國內還是國外上學勞神;孩子剛滿3歲,媽媽焦慮上幾個興趣班幾個補習班。

孩子從出生就帶著家族、父母熱切的期望,長期暴露在高強度的壓力下。只要身體健康,心理從不受關注,失望、沮喪、煩躁被視為孩子家家的正常現象,長大就好了。

全世界對健康的定義,已經從身體、精神到社會的健康。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卻統一的忽略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

  • 電影《貓的孩子》,夫妻感情不和,媽媽以為只要孩子學習好,爸爸就會回家。平時各種逼迫,直到孩子心理出現問題,選擇殺死貓安慰自己,多次被人發現驚動警察。直到媽媽醒悟,還孩子自由,男孩才康復。
  • 朋友不能容忍女兒成績在前三名後,每次考試後家裡都是戰爭。有一次女兒徹底賭氣,無論如何都不去上學,老師好不容將其勸到學校,從此再也不敢逼迫孩子。

每個孩子的基礎、家庭教育不同,學習也不同。教育的道路上,功利心可以培養高智商的人,但不一定能培養一個健康向上,尊重生命、善待他人的人才。

當一個優秀的孩子選擇放棄生命或放棄學業,和滿腔熱血追求的好成績相比,家長還會選擇成績嗎?


兢兢業業做教育為何變成誤人子弟?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1個認知

心理狀態也需要關注

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某小學老師叫一個學生到辦公室談話,哪想學生出門就從樓上跳下,還好沒有性命之憂,卻多處上了石膏。近日,12歲男孩與媽媽吵架後捱打,反鎖房門到18樓的窗戶外威脅家長,後來被消防員解救。一個孩子需要什麼勇氣選擇死亡,是不懂還是嘗試?

目前我們大談英才教育,衡量的標準卻唯有成績,關於做人做事,社會交往、情緒調節從不在課程範疇。

幼兒教育不尊重孩子發展規律,提前小學化,很多孩子提前厭學。小學不關注孩子學習基礎和心理承受能力,一切看成績。教育者充分的扮演兢兢業業誤人子弟而且一意孤行的角色。

  • 好友的親戚學習成績優異,後被送往國外留學,因學業、生活等諸多困難多次要求回國,家裡不同意。後來出現情緒異常,檢查患中度抑鬱,不得不終止學習。
  • 《家有兒女》中,鄰居小朋友頭包紗布找上門,不是有誰闖禍,是來感謝劉星見義勇為,讓劉星有英雄的體驗。美好的時刻,恰巧小雪數學考試第一名,爸媽一高興給了獎勵。讓劉星憤憤不平心情鬱悶,決定不再幫助別人。過幾天鄰居小朋友再次敲門,原因是小朋友捱打劉星袖手旁觀。爸媽終於發現,
    和成績比起來,孩子的品行更重要,心理狀態也需要關注,併為劉星隆重頒獎。

生活案例、家庭喜劇,都折射出了當下重成績輕心理的教育。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不只是考試成績,還有踏實做人、同情同理心、積極心態優良品質。那些優秀學子所犯的大錯,都是忽略心理成長。


兢兢業業做教育為何變成誤人子弟?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1個認知

思考教育,不人云亦云

可怕的人云亦云

朋友提及上學問題認為,“ 不能上名校,就沒有前途,最終發展不起來”,令人瞠目結舌。他的家族中很多都在名校畢業,朋友的認知基於家庭影響(可以研究一下這個家族優秀的基因和教育方式),但不完全贊同他的說法。

中國學生上名校的比例我們無法準確統計,但大多數都在普通學校就讀。如果這種說法由一個學校、教師講出,那是教育界的失敗。

每年高校學生自殺率本比同齡人自殺高出2-3倍,原因為壓力過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悲觀厭世等。就近幾年,安徽科技學院大二男子為情所困跳樓自殺,北工大 21歲學生扎傷老師後自己跳橋,河北農大一學生心理抑鬱自殺。這些學校無奈,只能上防護欄。

按照優秀人才的標準,學歷越高越懂得敬畏生命,而這些孩子卻不及格。如果,教育孩子攀比、人云亦云,終將步失敗者的後塵。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習的主體是自己,千古不易,自己努力,才有進步。

反思教育,重點在調動了孩子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教育者們放下人云亦云,有必要掩卷思考。


兢兢業業做教育為何變成誤人子弟?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1個認知

教育,有自己的判斷


關注心理健康的策略

  • 1.關注情緒和精神面貌

孩子一般都是興奮有餘,安靜不足。如果不同以往,家長要觀察留意。

情緒低沉時,可以主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提出建議——解決執行——觀察跟進。按照孩子的接受的程度,予以幫助。也採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瞭解人有不同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參與簡單討論。

孩子的成長是無條件的吸收著周圍的一切,不加判斷,不加過濾。所經歷的每件事情,都會影響心理發展,影響是非觀、世界觀等。需要成人為其把關。尤其心理的認知。

  • 2.關注心理承受能力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表揚有針對性,對事不對人。”寶寶,你這次的手工做好精緻,還有裝飾的小桃心。”“你愛護小動物,做的很好“等,不“浮誇”。

孩子犯錯,方式要考慮接受程度,少訓斥多溝通。壓壓火,因為最終為解決問題。一定要傾聽孩子講述,一怕誤會,二要孩子說出來,方便引導。心平氣和解決問題也在為孩子做表率。

原則性緊急的問題,先制止,待其情緒好轉提出解決建議。親子間要形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互動模式。

  • 3.要陪著孩子去解決

孩子犯錯,多是不知道正確和合適的方法,可以陪孩子解決問題。如孩子打架,斷案後陪孩子道歉、賠償,和好,或者和平討個公道。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陪TA歸還或者付款。

實踐,會額外形成動作記憶,要好於講記不清楚的大道理。


兢兢業業做教育為何變成誤人子弟?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1個認知

期待一個身心健康優秀的孩子、未來的人才


功利心+無視心理健康=失敗的教育,你和成功的教育只差這個認知。深思後,期待一個身心健康的優秀孩子,未來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