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贴标签”?“负面标签”危害有多大你了解吗?

我们逛超市的时候很喜欢看标签,因为通过标签,你知道了物品的名称、属性、用途及价格等等因素,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那么给孩子“贴标签”呢?将孩子的性格或者行为用标签词语概括出来,孩子立刻有了他自己的专属属性,不了解他的人通过你给的标签立刻就在脑海中建立起了对这个孩子的形象。于是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我孩子胆小,不太喜欢跟人打招呼”;

“我孩子贪玩,就不爱读书学习”;

“我孩子挑食,吃青菜跟吃毒药一样”;

“我家孩子逃学还打架,都成了坏孩子了”;

“我家孩子脑子有点笨,学习不好”

......

给孩子“贴标签”?“负面标签”危害有多大你了解吗?

我们不自觉的通过孩子的行为就给他贴上标签

发现没有,基本上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用的都是“负面标签”。这些“负面标签”就像你用烙铁在孩子的人生轨迹上烙上印记一样,他的行为举止就会向标签看齐,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贴标签”和“撕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著名的美国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曾经说过: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位新来的女老师中途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子,成绩也不好,上课喜欢捣乱,让这个女老师很头疼。但是每次在办公室的时候,女老师都能听到其他老师对这个男孩子的夸奖:

“是一个好孩子,上课听课很认真”;

“是啊,举手回答问题很积极”;

“对老师很有礼貌,对同学也很关系”;

诸如此类.....

女老师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带了一个假学生。

但是鉴于老师们的评价,女老师开始关注这个学生,并按照老师们评价的表扬他。渐渐的,她发现了这个男孩的变化,真的朝着好的方向在改变,一年后,这个男孩就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女老师心想,幸亏自己听了其他老师的评价,要不然就误会了这个学生了。


给孩子“贴标签”?“负面标签”危害有多大你了解吗?

正面标签语言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殊不知,其他老师们讨论的孩子只是跟这个男孩重名而已,在重点班,是班里的尖子生。

正面标签的鼓励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邓超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里似曾相识呢?

邓超主演的父亲马皓文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狱,因此错过了儿子马飞七年的成长时光。等他出狱的时候,马飞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少年,逃学旷课成绩差、面临要被学校退学的命运。

而马飞的母亲呢?给孩子贴了很多“标签”,不争气、不省心,埋怨儿子天生脑子笨,以后没有前途,就那样了。

马皓文没有放弃,他要撕掉孩子身上贴上的“负面标签”,孩子有小小的进步也能得到他的夸奖,他教会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鼓励儿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马飞在父亲马皓文满满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法下,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给孩子“贴标签”?“负面标签”危害有多大你了解吗?

邓超撕掉了贴在儿子身上的负面标签

“负面标签”让孩子形成了不好的心理暗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童话大王郑渊洁就分享过这样的故事:他小时候母亲下面条盐太多咸了,他就吃的很少。后来去姥爷家,姥爷要下面条,母亲说“这孩子不爱吃面条!”

一句话,郑渊洁在几十年里没有再吃过面条。

这就是标签对孩子形成的心理暗示,你说我这样,那我就按照这个标签生活。

那源源不断的“负面标签”呢?让人胆小懦弱不自信,找不回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迷失了自我,这样还不可怕吗?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给孩子的负面标签不贴的好。



父母为什么容易“贴标签”,孩子为什么自己难以“撕标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给孩子“贴标签”,其实是源于做父母的一种惰性,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就以上文中的郑渊洁不爱吃面条为例:

母亲如果关注他为什么那天不吃面条,就得付出精力和耐心,她先要倾听,了解郑渊洁的感受,然后知道原因后还得自我检讨,是我放盐太多了,下次得谨慎,然后面对这个错误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反之,立刻给孩子贴上“他不爱吃面条”这个标签,就简单容易多了,归咎于他不爱吃面条,我既不用付出时间和精力倾听孩子的感受,也不用面对自己的错误,也不用防止再发生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

我们的大脑走了捷径,还沾沾自喜,殊不知,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一生的影响。

以后呢?

孩子在学校就被归类为“好学生”和“坏学生”、“学习优异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

孩子踏入社会就被归类“有出息的人”和“没出息的人”、“能赚钱的”和“混的差的”

诸如此类......

警察或者律师都是先搜集证据,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据推定了某个结论,而我们做家长的却习惯于先下结论,那么孩子和家长都会去“找证据”或者“自己制造证据”去佐证这个结论,这不是可怕的吗?


给孩子“贴标签”?“负面标签”危害有多大你了解吗?

贴标签能将孩子迅速归类,是大脑的懒惰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向标签看齐?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自控能力是很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在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中。

他自己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更没有从你的话语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判断力。

年龄越小,越容易一股脑的照盘全收。六岁以前对父母的依赖很强,甚至会按照你的标签生长。

你都说我调皮了,我为什么要安静下来?

你都说我笨了,我为什么还要辛苦的学习,反正都一样!

你都说我不爱说话了,我为什么还要见面打招呼,反正你们都知道我是这样的人了!

......


给孩子“贴标签”?“负面标签”危害有多大你了解吗?

我正在按照你描述的样子成长


我亲戚家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小时候是很可爱的孩子,爱笑爱闹,就是有点害羞,遇到陌生人,会躲在妈妈身后。她妈妈为了避免尴尬,就解释说“这俩孩子胆小,不爱说话”。这样的标签说的多了,两个孩子从小到大,再也没有称呼过别人,见谁都不理人。亲朋好友给孩子打的标签是“不礼貌”,殊不知,是妈妈先给孩子打了标签,孩子不断内化,就形成了固有的性格。

两个小姑娘马上考高中,成绩还好,但是我是很担心以后她们如果不撕掉这样的标签,踏入社会工作,人际交往都会遇到不小的挫折和困难。

父母无意识的负面标签,可能会让孩子自己的生活很艰难。



教你一个避免贴标签的“万能钥匙”

做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论是正面标签还是负面标签,都是希望孩子能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往往这样会“好心做坏事”。


给孩子“贴标签”?“负面标签”危害有多大你了解吗?

就事论事,孩子成长才有无限可能


正面标签虽然能激励孩子,但是因为是给了孩子一个假象的偶像去看齐,孩子并没有做到“找到自己,做好自己”,所以遇到一些挫折就很容易怀疑自我,否定自己。

负面标签危害更大,可能孩子的一生都会被桎梏在这样的牢笼里。

所以做父母的,先要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摒弃大脑的惰性,在贴标签之前,赶紧住口。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万能钥匙”,叫做“对事不对人”。

只分析孩子做的这件事,而不是将结论和孩子本身联系在一起。

你今天这顿饭没有吃面条,就只针对今天这顿饭,不要问“你不爱吃面条吗?”而是要问“这顿饭你面条吃了很少,能跟我说说原因吗?”就事论事,不要延伸。

双胞胎女儿见面害羞,没有打招呼称呼人,不要解释说“她们胆小,不爱讲话”,而是要说“今天姐妹两个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我想下次她们就会微笑着跟您打招呼了”。

“你不听话”替换成“很抱歉这件事情我没能让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能给我说一下原因吗?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解决办法。”

“你就是笨,考的这么差”替换成“就这次考试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地方有进步的,至于没有进步的地方,我们要不然一起看看是因为什么原因,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能发挥出你的能力。”

......

结语

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不将事情的结论和孩子自身性格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成长有无限可能,我们做家长的就是不要给他用标签设定条条框框。

撕掉孩子身上的标签吧,让他们能成为自由翱翔、自由成长的鹰,


我是玖柒柒,喜欢我就关注我,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下一篇,想跟大家聊一聊《郭涛《父亲的力量》为什么会引起众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