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数字蕴藏碧桂园一项大战略—11,22,33,55

(文|一单元)

八百年前,南宋临安。三秋桂子,十里飘香。

爱国忧民的诗人陆游,写下一首《感遇诗》劝诫世人,当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两句是:“为善如筑台,成功由积累。”

做善事犹如造高楼。打好稳固基础,然后加固加高。丰碑方得以筑成。

对于以造房子为主业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对“为善如筑台”的涵义理解,就更为形象贴切。

从2019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来看,房地产不仅是诞生亿万富豪最多的行业,同样是产生慈善家最多的行业。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捐赠企业数量为46家,其捐赠金额达129.2亿元,占整体67%,成为当之无愧的捐赠主力军。

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及其家族第11次上榜,并以16.5亿元的年度捐赠额,登上榜单第二名,成为“慈善榜眼”。


这组数字蕴藏碧桂园一项大战略—11,22,33,55

01

中国不缺赚钱的商人,缺的是成功的企业家。而部分心怀家国的企业家成为了慈善家。

手中滚滚财富如何支配?

有人“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有人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种理念,霄壤之别。

在今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中,碧桂园位列第177位,相较去年大幅攀升176位,是榜单中排名上升最快的企业。

在中国慈善榜TOP100中,碧桂园位居“第一阵营”。

两大榜单交相辉映,就是企业家与慈善家两个角色集于一身的最好写照。

一组有趣的数字,直观说明了这一点:

11——杨国强家族第11次登上福布斯中国慈善榜。

22——从1997年捐赠100万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碧桂园的慈善之路连续不断走过了22个年头。

33——碧桂园与全国9省区14县结对帮扶,助力33.6万贫困人口脱贫。

55——碧桂园集团及其创始人杨国强至今已累计投入超55亿元。

简单来说,起步早,起点高,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

实际上,碧桂园的公益慈善之路,并非是杨国强稳坐中国房地产行业头把交椅、坐拥千亿商业帝国之后才开始的“业余爱好”,而是与碧桂园的商业之路同步、同行、同成长。

以教育为例。1997年4月21日,42岁的杨国强走进《羊城晚报》社,现场拿出100万元支票,设立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这是碧桂园公益事业的起点。当时,刚刚创办5年的碧桂园,还只是顺德当地一家小企业,杨国强的身家也不过几百万。

2002年,杨国强又拿出2.6亿元,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高中“国华纪念中学”,为贫困学子圆梦。2.6亿,几乎是当时杨国强本人的一半身家。

这组数字蕴藏碧桂园一项大战略—11,22,33,55

(1999年仲明助学金发放仪式座谈会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


可以说,碧桂园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火焰”,是热火朝天、蓬勃发展的商业版图;“海水”,是广纳百川、深远辽阔的慈善事业。

02

综观碧桂园的公益慈善事业布局,可以归结为三横三纵,六条线。

横向,主要分布在三条线:一,教育;二扶贫,三,救灾。前两项是常态化工作;后一项是突发性任务。

之所以重点布局这些工作,有着深刻的考量。

教育——起跑线。不要让寒门学子因贫困而输在起跑线上。

扶贫——兜底线。织密民生保障网,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救灾——生命线。灾难面前,每一分钱、每一份物资、每一项志愿服务,都是雪中送炭的救命之举。

碧桂园的公益慈善,始自教育。杨国强对教育、知识、人才的重视,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几乎已上升到了人生信条的高度。

在国华纪念中学校园里,树立着一块石碑,杨国强在上面刻了这样一段话:“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

他创办了三所全免费的学校:全国唯一全免费民办高中国华纪念中学、全国唯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培训退伍军人的全免费学校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多年来,已惠及数万名贫困学子。


这组数字蕴藏碧桂园一项大战略—11,22,33,55

(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非常注重将支持教育事业与国家战略相契合。

譬如,向清华大学捐助2亿元,设立“航空发动机研究基金”,航空发动机被喻为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捐赠500万,用于资助师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机器人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赠2亿港元,支持港科大深化人才培育及研究创新工作。

这些都是在以实际行动,服务于科技自主创新、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级重大战略。

碧桂园的公益慈善,重在扶贫。2010年,杨国强亲自选定广东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碧桂园帮扶的第一个点。捐资2亿元,并派驻技术人员驻村帮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带动房、路、水、电、网的整村改造方式,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

如今,树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一个污水横流的小村庄,变成了干净卫生的别墅群。产出已超过2550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7万元。

从2017年起,碧桂园将树山经验逐步推广到多个定点帮扶项目,并捐资近5亿元整县帮扶英德的78个贫困村。2018年起,又与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全国9省区14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助力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为扶贫注入新动能。


这组数字蕴藏碧桂园一项大战略—11,22,33,55

(英德树山村。)


碧桂园的公益慈善,从不缺席救灾。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2010年玉树地震、西南旱灾,2013年雅安地震、广东水灾,碧桂园曾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抢险救灾。捐款捐物,千里送水,发动全国碧桂园业主参与救灾工作,集团员工参加志愿服务,派出扶贫济困室工作人员深入灾区一线……大爱无疆,血浓于水,与灾民同呼吸共命运。

03

纵向,碧桂园通过贯彻三大理念,实现公益慈善的长线推进。

一,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公益慈善,多种多样。最简单莫过于刷数据,冲榜单,一捐了事,大把散钱。但那从来不是碧桂园的选项。

教育是国之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碧桂园构建起了全链条的教育版图。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

扶贫,是国家“三大攻坚战”之一。碧桂园将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就业创业等充分结合起来,构建全生态的扶贫。立足长远,不搞一阵风、花架子。

实际上,几条线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螺旋递进的。 “教育×扶贫”模式,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碧桂园重视教育在扶贫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十余年来,通过创办免费学校、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乡村教师培训等举措,春风化雨,改变了无数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的命运。碧桂园在各地的扶贫,教育几乎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2007年捐资2.1亿元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便包括修建职业高中,为当地学子提供免费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

这组数字蕴藏碧桂园一项大战略—11,22,33,55

(碧桂园集团出资援建的东乡族自治县龙泉学校。)

国强公益基金会、碧桂园集团探索出了一套“4+X”扶贫模式。“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地理、生态、人文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健康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自选动作。

比如,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帮扶县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推进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项目,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引入人文景观项目及旅游相关业态,建设旅游接待室、农家乐及配套设施,促进农村经济长效发展。

这些,都离不开戒骄戒躁的作风,脚踏实地的品性,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

二,授人以渔,造血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治标不如治本。公益慈善,最重要的不是财富的简单搬运和分配,而是激发、创造和再生。

在教育方面,为贫困学子提供一个通过自我努力增值,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2002年创办至今,国华纪念中学共接收了2924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学校一直保持极高的本科升学率。截止2018年,在校546人,毕业2378人,硕士616人,博士97人,出国深造50人。

2013年,杨国强、杨惠妍父女捐资5亿元创办全国唯一一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截至2019年6月,累计招收高中毕业生 1887 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此外,学院已免费为14626名农村劳动人口提供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


这组数字蕴藏碧桂园一项大战略—11,22,33,55

(铝模工人技能培训。)

每一个学子鲤鱼跃龙门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命运的转折与蝶变。放眼全局看,这是推动社会自由流动与和谐共生,避免阶层板结固化的重要方式。

而碧桂园的扶贫,注重利用人才、资金、技术、渠道、管理等优势,强劲赋能,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自我增值升值,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让贫困群众有充分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绝不养懒汉,不造人为的“福利陷阱”。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碧桂园把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稀缺宝贵资源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培养一批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由集团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设平台”等全方位服务,链接更多贫困户奔小康,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碧桂园以农村需要、市场需求及实现就业为导向,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帮助其掌握致富门路和技术。

一句话,“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评价认为,碧桂园通过创新可造血的扶贫方式、探索可复制的扶贫模式、构建可持续的扶贫机制,为脱贫攻坚贡献了碧桂园的智慧和方案,“帮扶理念新、投入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帮扶措施实、扶贫成效好”。

这堪称是“五星级的扶贫”,“五星级的慈善”。

三,薪火相传,善心永续。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杨国强,小时候家境贫困差点高中都读不了,在政府7块钱的学费和2元助学金的资助下,他才坚持完成了高中学业。杨国强深信“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回报社会,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恩。

公益慈善已经嵌入了碧桂园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之中,“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企业”,是坚定不移的硬核战略。

在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前十位中,唯一冠以“家族”名义的就是位居榜眼的杨国强家族。“上阵父女兵”,杨惠妍既是公司的联席主席,更是杨国强在慈善道路上的首席搭档,走到前台一线。这令外界对于碧桂园公益慈善的未来,有了最稳定的预期。

爱,是可以传染的。

2016年6月26日,国华纪念中学校友会、校友基金正式成立,基金第一期就筹到了60多万的款项。曾经受碧桂园全额赞助、从国华中学毕业的学子们,为学弟学妹提供资助,传递爱心,延续善行。

2019年5月20日,碧桂园又牵头联动子公司、合作伙伴、业主、媒体等资源,建立“公益联盟共同体”,同步宣布“心愿100”教育捐赠活动启动,并正式上线“碧桂园·光华助学金”网络众筹活动。

借助联盟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杠杆”和“倍增器”,撬动、激活、引领了更多的资源,参与公益慈善,产生更为巨大的集群效应和影响力

04

碧桂园是一个商业奇迹。励志、逆袭、白手起家,都是外界贴给杨国强的标签。在房地产的顶级富豪中,他堪称起点最低,但做到了规模最大。

“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农民工,是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了我们发展到今天的机会。”杨国强如是说。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和新型城镇化的参与者、身体力行者,碧桂园也一直在为消除贫困问题、提升国民素质,贡献力量。

回报公众,反哺社会,是碧桂园的初心。公益慈善,并非副产品或锦上添花的点缀,而已是碧桂园的主业之一。

一家伟大的企业,绝不止于光鲜亮丽的业绩数据,而需要商业精神、慈善文化、社会责任的有机融合。不仅需要产业报国,屹立世界企业之林,更需要能够以企业家精神不断拓展慈善,带动提升整个民族的慈善事业、弘扬慈善精神,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超人李嘉诚把基金会当成自己的“第三个孩子”。而杨国强的“孩子”更多。去年,在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当他收到从国华中学毕业的清华学子的礼物后,又小跑几步回到台上,抓过话筒动情地说:“谢谢孩子们,他们都是我自己的孩子。他们从国华纪念中学毕业,现在能在清华大学读书,我真是太开心了!”

大道至简,大美至朴。

陆游的前辈,另一位南宋诗人曹勋有一首诗:“名高湖海内,诗在笑谈中。光泛崇兰露,香传碧桂风。”

借以总结碧桂园公益慈善,似乎再贴切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