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射频后抗凝不抗凝?结果出乎意料!

马宝琳:来我这儿看过房颤的患者,都知道我对抗凝的一些看法。总体上我认为:

现在的抗凝太激进了。

还有射频消融以后的抗凝,如果射频消融有效,为什么还要抗凝?如果无效,干嘛要做?

今天巜中国循环杂志》新发表的马长生教授领衔的文章为我们揭开真相。我在此解读一下。

灰色块的是原文。下边儿的是我的解读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领衔的中国房颤注册登记研究组在Europa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房颤患者如果既往没有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系统性血栓栓塞等病史,也不合并糖尿病,那么成功进行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时,可安全停用口服抗凝药物。

马宝琳:

第一,关注的还是这个人是不是有容易得脑梗塞的因素?而没有提到房颤。

第二,成功进行导管消融?导管消融成功?还是房颤治疗成功?还不得而知。

实际上,在2018年3月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该研究团队就已经报告了该研究的更早期研究结果。两次研究得出的结果一致。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结果还需要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马宝琳:美国也有这个观点! 我一直跟患者讲,我这个观点是逻辑推测和经验。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证据。所以我说的话中只有抗凝这条儿是不太明确的。

我国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房颤共识建议,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至少需要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2个月,2个月后是否继续抗凝取决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马宝琳:很多人知道我是不信指南的。我有句话叫做:

跟着指南找不到北。

现在看来,2018年这项共识可能也错了。

研究者发现,在大约两年的随访期间,消融术后3个月时停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0.54/百人年 vs 0.86/百人年)和大出血事件(0.19/百人年 vs 0.35/百人年)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继续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马宝琳:高潮来了!这个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儿,完全出乎意料。停了抗凝药,出血发生率低了。 但是竟然竟然,梗塞的发生率也低了。!这完全不符合人们心中的印象,人们想的是停了抗凝药,出血的少了,但是梗塞的多了。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变量分析显示,既往有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系统性血栓栓塞等病史(HR=3.4)以及糖尿病(HR=2.06)是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停用口服抗凝药物与血栓栓塞事件无关(HR=0.71, 95% CI:0.41~1.23,P=0.21)。

马宝琳:得不得血栓和他吃抗凝药无关!而是和他容易不容易得血栓有关。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登记研究,连续纳入4512例成功接受房颤消融术的患者,其中3149例在术后3个月时停用口服抗凝药物,其余1363例继续应用抗凝药物。两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期分别为24.2个月和23个月。

马宝琳:在房颤治疗的若干问题上,我都是非常明确、斩钉截铁的。

唯独抗凝。我只是给患者分析完利弊,表明我的观点,让患者自己选。

为什么?因为全世界都在抗凝。

我说不让抗凝的压力很大。

现在国内最顶尖儿的马长生教授研究结果出来了。还有美国也有同样的的结果……

看来,我又对了。

房颤射频后抗凝不抗凝?结果出乎意料!

[1]Wang-Yang Yang, et al. The safety of discontinuation of oral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fter apparently successful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a report from the 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 study. EP Europace, euz235.

[2]黄从新, 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 22: 279-3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