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陈韵如——《想见你》与“角色扮演理论”

看完《想见你》以后,我用大约一个小时来说服我自己:陈韵如才是这部剧的主角,而不是黄雨萱。

其实我刚看这个剧不久的时候,就有看到媒体专访编剧的报道,编剧说是“用偶像爱情剧包装‘青少年认同’的敏感议题”。当时我确实不以为然,并且坚持用恋爱脑看剧,时不时“陈韵如给爷爬”。微博上许多互称“姐妹”的观众应该跟我差不太多,说些什么“陈韵如恰蝙蝠”之类的。假如孙笑川那会儿发条微博,下面估计会有“你就是陈韵如?你可真是个带恶人”这种话。

这个思路终于在看陈韵如之歌《逃》的时候被打破了,晚上看最终回的时候被打爆到渣也不剩。

仿照“人人都是孙笑川”这句传世经典,我将本篇的标题定为“人人都是陈韵如”。所以主要写陈韵如,不写李子维和黄雨萱这条线。


我已经阐述了两种极端:个体或是完全投入自己的角色,或是对之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这两个极端有点儿像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每一个极端各自为个体提供一个有着自身安全和防卫措施的阵地,所以,在其旅程中已接近其中一个极端的人将会有一种希望完成旅行的意向。如果一个个体在一开始就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缺乏信心,那么他可能会遵循帕克(Robert Ezra Park)所描绘的自然运动轨迹:

“人”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面具,这也许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对下述事实的认可:无论在何处,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种角色……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互相了解;也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

从某种意义来说,如果这种面具代表了我们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我们不断努力去表现的角色——那么这种面具就是我们更加真实的自我,也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最终,我们关于我们角色的概念就成为了第二天性,成为我们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经过努力而获得了性格,并成为了人。【1】

【1】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后两段系原作者引用自罗伯特·E·帕克的《种族与文化》一书。

有一集里面念陈韵如日记,其中一句话是“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弃了我自己”。愚钝的我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想了半天才想起来,应该是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是之前背过的考试重点。于是摘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里面的一段话出来,显得很高端的样子。

可能关系不是特别大,因为这个书讲的是采用符号媒介定义情境,最终给他人留下印象、控制他人行为这些事,包括社会生活的很多场合,用来说陈韵如肯定太大了。但是书里面提到的自我表达的基本操作跟陈韵如模仿黄雨萱这个事情是一致的。

基本原理是:“获得个体的信息,有助于定义情境,能使他人预先知道该个体对他们寄予什么期望,以及他们或许可以对该个体寄予什么期望”;而所谓的“信息源”就是这个个体,就是说个体通过外表、行为举止等等“符号媒介”有意无意去“给予”或者“流露”,给他人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情境定义,最终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当然,可能不成功)。

不应该讲这么无聊的。通俗来说就是“装”,装成功了别人信了,装失败了别人不信。装成功了就能“玩”,装失败了就只能“被玩”。


联系陈韵如来讲:陈韵如希望被李子维寄托黄雨萱的期望,也就是定义一个“我就是黄雨萱”的情境出来,从而收获甜蜜的校园恋情。因此,她通过各种“符号装备”来完成这个事情,包括模仿黄雨萱说话的语气、表情,甚至是刻意去想“黄雨萱这个时候会做什么”,再甚至直接说“我就是黄雨萱”。她希望让李子维真诚地相信她所呈现的是真实。由于讨厌原本的自己,她与自我的告别理应更加决绝,扮演他人也应该更加拟真。可惜由于技术不过硬,或者说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灵魂对话让她还能一直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她还是露馅了凉了。


这其实还是一堆不一定正确,但一定无用的废话。就是把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放在几个看起来高级其实也很好理解的词语里面,显得很有理论水平。实际上我就是个弟弟,看到这篇东西的朋友们肯定有比我理解更透彻的,我班门弄个斧,不要笑话我就是了。


之前提到“角色扮演”是很普遍的,但是陈韵如这个角色扮演是特殊的。她特殊在哪里?

我想了一下:普遍意义上的“角色扮演”更多情况下并不针对特定的一个个体,也就是说我们不经常当复读机。我们一般做的角色扮演,比如你在有老师的朋友圈分组里面发刻苦学习照,扮演的是“一个好学生”而不是“那个好学生”。给你奶奶推销按摩床的,扮演的是“一个养生带师”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谁。

这其中“一个好学生”“一个养生带师”是装出来的,类似于演戏时候的“前台”,而“前台”是有抽象性的。比如“一个好学生”是一个挺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我们“装”出一个好学生具有的特质,并不是在模仿一个特定的谁。这是建立在我们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这个基础之上的。比如推销按摩床的“养生带师”,下班以后可能就说“妈的,这批玩意卖三万八千八,就尼玛铁垃圾一个。”这时候就全然不是养生带师了,他明白自己装养生带师只是为了恰一口烂钱,能够很好地抽离出来。你装一个好学生,不管是假的“装”,或者是真心想要成为一个好学生而像某个学习标兵一样行动,你至少还“本土化”一下,不会全部模仿甚至说你就是他。全部模仿就是陈韵如了。

所以陈韵如是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的。


为什么陈韵如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人人都是陈韵如——《想见你》与“角色扮演理论”

我干脆拿先前的课件截个图。18岁的陈韵如面临了“认同与角色混淆”的危机。这个东西详细说来是这样的:

人人都是陈韵如——《想见你》与“角色扮演理论”

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产生主导作用的是“同辈群体”,也就是各种英语课本里面都经常出现的"peer"。但是产生这个年龄段危机的原因不全来自这个年龄段,更多的是从前面的几个阶段积累下来的。编剧也是这样说的,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

人人都是陈韵如——《想见你》与“角色扮演理论”


所以她本人真实很惨,并且导致惨的很大一部分不是她能左右的。所以我对我发出的“陈韵如给爷爬”之类的言论表示愧疚。我设身处地想了一下,假如我是陈韵如,我关在一个小黑屋里面看着别人用我的身体幸福生活,好不容易出去了,我只会比陈韵如做得还过分。

这是“人人都是陈韵如”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陈韵如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魂穿”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会发生的(大概?)。所以说,主创会更多地把她塑造成一个特征更加鲜明更加扁平的形象。我想到一个词叫作ideotype……也不知道贴不贴切对不对……就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物形象,理想到过分阴郁、过分自卑各种各种。

(同理,谢芝齐大概也是带着夸张和象征意思的,因为真正经历过杀人案的人也是少的。考虑到剧里面高三复习还在讲集合,考试和分数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遇到的谢芝齐。)

所以说,完全像陈韵如的人也是少的,毕竟没有人经历过呆在小黑屋里看别人用自己的身体谈恋爱这种令人难过的事情。但是拥有陈韵如身上某一种特质的人是多的。尤其是我昨天看到一个评论说自己像是“黄雨萱外壳的夹心的陈韵如”,就真的很贴切。


很多人说用“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看见阳光”形容陈韵如,我觉得还可以。大概很多人都遇见过这样一个人。

可能也没有这样一个人,但是有另外一个人,大概就是陈韵如在小黑屋里面看到的黄雨萱那个样子。可能也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是你想要变成但是变不成所以只能远远看着的那个样子。是你自卑感的来源。


所以说,既然“人人都是陈韵如”,就又回到了片子“青少年认同”的主题,比如王诠胜。

反正我就觉得这个片子拍得超级超级超级好。

讲到各种方面的认同,告诉我们很多。告诉我们应该见到的人总会见到的,告诉我们不要怕自己的特别,告诉我们遇到努力解决不了的事,就相信自己。

告诉我们不要去复制粘贴别人要好好做自己。

告诉我们:

“总有人会陪伴你,愿意点亮你的夜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