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如果不是為了寫影評,我大抵是不會看《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的。


《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從讀書時代開始,安妮寶貝並不是我喜歡的作家類型,她的文字矯情,擰巴。如今已為人母的我,更不會靜下心來去看這樣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


事實卻是整部劇看完,我竟然哭成狗。電影意外的好看,尤其是周冬雨,帶給我太多的驚喜。


安生一點也不安穩,而七月並不灼熱。一度認為作者把她倆的名字搞反了,看完電影才明白這裡面的深層含義。乖巧的七月想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像安生一樣;而流浪的安生卻渴望歲月靜好的溫暖,像七月一樣。


《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安生沒有家,她的流浪是因為別無選擇;七月的安穩,也只是習慣了聽父母的話。在她們的心裡,是渴望過另外一種生活,所以七月和安生在第一次見面後,就認定了彼此是最好的朋友。


《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人是充滿矛盾的,總是千方百計追尋不一樣的生活,而所擁有的卻並不珍惜。就像七月嚮往安生的自由,安生羨慕七月的安穩一樣。


張愛玲說過,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不過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聰明之人,就在扇子上面略加點染成為一枝桃花;愚拙之人,就守著看一輩子的汙血扇子。


《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年少輕狂的我們,想要的青春最好也如此,務必要慘烈一些。


每一個內斂安靜的姑娘大抵都渴望這樣一個朋友,她逃著你不敢逃的課,談著你不敢談的戀愛,罵著你不敢說的髒話,做著一切看似你不敢做的事情。


好在電影總是高於生活,當命運的齒輪再次旋轉時,她們終於有了再次選擇的機會。


七月用新郎逃婚的方式逃離了過去,她放棄工作,以四海為家,住安生住過的旅館,看安生看過的風景;


而安生厭倦了一路的奔波,她開始認真工作,刻苦進修,向那些艱辛的、荒涼的、飢餓的青春揮手告別,選擇一個他是體貼的男人,過平靜的日子。


《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這樣的美好也許只是我們想象中的結局吧。


可是現實中的我們,真的可以過上另外一種人生嗎?


安生曾說過,她只想活到27歲。到了27歲,安生沒死,死去的是七月,留下安生一個人過著原本屬於七月的歲月靜好。


大概導演也覺得,這樣的結局太過完美,所以犧牲了七月。因為現實中乖巧安穩的人,只有死去才可以永遠自由,過上她想要的生活。


想到了之前讀過的一本小說,《螢火蟲小巷》。和《七月與安生》一樣,這本書講述了兩個個性與家庭背景迥然不同的好朋友,共同經歷人生喜悅和悲傷的故事。


《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像安生一樣,塔莉,美麗聰明,卻行為叛逆。走到哪裡都是閃閃發光,但沒有人知道,她一直活在被母親拋棄的陰影中。外婆的撒手人寰,讓她徹底孤單。她特立獨行的背後是一顆渴望歸屬感和無條件愛她的心。


凱蒂,看起來中規中矩的乖乖女,是七月一樣的女孩。她有著幸福溫馨的家庭,性格溫順可愛,她成績優秀,是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乖巧的外表之下,也充斥著無法消解的束縛感,偶爾渴望掙脫。


和《七月與安生》一樣的是,她們愛著同一個男人,而這男人也更傾心性感美麗的塔莉,不同的是嫁給他的是乖巧賢惠的凱蒂。結婚後,凱蒂把所有的精力都給了家庭和三個孩子,徹底地過上了家庭主婦得生活,而她成為作家的夢想也被現實擊得粉碎。


聰明能幹的塔莉一門心思想出人頭地,工作的時候不顧一切,過上了流浪打拼的日子。甚至為了在劫匪打劫的時候,負傷的她都不會忘記採訪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她也因此聲名鵲起,實現了她的傳媒夢,但是年過四十的她仍然孑然一身。


在我看來,《螢火蟲小巷》這本小說才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要麼為了夢想活得像鋼鐵俠一般,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孤獨,用堅強硬朗的驅殼把脆弱蒼白的心偽裝起來;要麼為了家庭和孩子放棄曾經的夢想,一不小心過上家庭主婦的生活,只有做不完的家務,是不是還要面臨外敵侵略。


而這兩種生活方式,都絕不是女人最好的歸宿。


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在流浪中尋找溫暖,安穩中渴望變化,在現實的我和理想的我中不斷追尋著,探索者。


七月的母親說:女孩子不管選擇走哪條路,都會是辛苦的。


這句話是我最喜歡的臺詞,我們每個人都是七月,也是安生。我們喜歡七月的安穩,也熱愛安生的瀟灑。因為七月就是安生,安生也是七月。


從七月和安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整個青春,擰巴著,糾結著。想要掙脫束縛,卻被世俗的牢籠所困住。


如果你問我,這部電影都講了什麼,我會告訴你,這部電影有閨蜜情,有三角戀,然而我更願意說這是一部關於自我成長的電影。


成長就是在不斷地糾結,不斷擰巴中長成自己的樣子。


《七月與安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暗自較勁,相互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